2016年12月17日,网上爆发了一场电影从业者和影评人之间的口水仗。国产电影《长城》上映后,影评人“亵渎电影”公开发微博称“张艺谋已死”,遭到片方乐视影业CEO张昭的回击:“欢迎专业评论,绝不姑息人身攻击。”随后上映的国产电影《摆渡人》《铁道飞虎》也遭遇大量差评。
27日晚,《中国电影报》发布了一篇题为《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的文章,将聚光灯对准了豆瓣和猫眼,在横向比较了2015年和2016年电影的评分后,认为豆瓣和猫眼的电影评分,有故意抹黑《摆渡人》《长城》等国产电影的嫌疑。而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此文后,“央媒痛批恶意影评”的新闻便瞬间席卷了整个网络。
随后,猫眼平台的专业评委评分便在首页“下线”,而“豆瓣、猫眼因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等谣言也开始流传,这引发了网友们的担忧与不安,纷纷提出批评与质疑:“电影质量不行,要怪网站评分低,还要怪观众审美不行?”28日晚,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发朋友圈表示“约谈豆瓣、猫眼”一事纯属无稽之谈,而《人民日报》评论公号也发表了最新文章《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阐明了官方立场。
健康的电影产业不惧批评
应该承认,这几年的国产电影是有进步的。新导演不断涌现,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时有出现,类型片也正在走向成熟。国产片在努力,影评人也给了国产片足够的尊重,真正好的国产片是能拿到高评分的。比如今年的《驴得水》《湄公河行动》在豆瓣上的评分都在8分以上。
豆瓣、猫眼的打分机制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电影产业本身,即某些电影宣传方动歪脑筋,雇用水军给自己刷好评或给竞争对手刷差评。当网友注意到刷分现象时,往往会自发地进行逆向操作。这样来回刷出来的评分自然是不客观的,但有趣的是,混战的结果往往是刷好评与刷差评的互相抵消,最终评分仍不会相差太远。
像其他领域一样,影评圈的舆论没那么容易被个别人所操纵。夸得太猛或“踩”得太狠反而可能刺激网友的逆反心理。以豆瓣为例,虽然具体到一部电影的评分经常引起争议。但总体来看,8分以上的片子和6分以下的片子是有本质区别的,过誉或埋没的电影非常少。影评人写作、观众打分,并不会伤害电影产业,健康的电影产业是不惧恶评的。一部电影若只拍到6分,却想要7分、8分的好评来拉票房,也是没出息的。中国电影若想扬帆出海,更应该做好接受刺耳批评的准备。
影评应独立于资本之外
说到被人诟病的豆瓣评分,豆瓣的用户大多认为豆瓣评分是当下国内较公正的电影评分系统。也有文章批评豆瓣评分机制存在各种猫腻,如水军泛滥、恶意刷低分、充当片方宣发竞争的工具等。其实,哪部电影不刷分?不仅自己找水军,给同档期电影刷恶评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但诸如此类的行业乱象不应该仅僅由平台甚至影评人背锅,宣传公司、片方、水军可能都有参与其中。豆瓣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平台希望在作品评分上力求客观,能做的也许只有通过技术的改进,去尽量遏制这些受利益驱使的恶意刷分。
实际上,真正可怕的不是话语暴力,而是影评人对媒介和资本的依从。从网络影评随国产大片一同进入研究者视线开始,话语暴力一直是个核心问题,这里不只是电影评论的问题,同时更涉及当代网络文化、大众媒介素养等问题,网络民主与暴力的双重性在影评这里都有体现。尤其涉及国内大导的作品,某种“对抗性表演”就会格外突出。以往,人们大多强调影评要独立于片方、独立于官方,但现在另一重更隐性的依附也越来越凸显,即对媒介资本的依附。如果话语被媒介资本绑架,服务于媒体运营、注意力经济、流量变现等,则根本有违于电影批评的独立性准则,变成了一篇娱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