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2-021-02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有的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明确阻碍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个案分析对我校课外体育社团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团作为大学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多种组建方式为体育社团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建立“竞赛-社团-竞赛”模式,更有利于课外体育社团的发展,也是“体教结合”的新尝试。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体育社团 运行模式
当今,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特别是 “健康第一”、“阳光体育”指导思想的提出,传统体育教育正在向多元化体育、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发展。大学体育社团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体育锻炼手段,已经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通过俱乐部、体育协会等课外体育社团组织,广泛开展有益健康的各类活动和竞赛,不仅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还进一步协同完成了高校体育的教育任务,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涌现出一大批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社团,据调查,现有篮球协会,排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桥牌协会等社团。这些体育社团虽然发展迅速,对学校体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社团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制约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一是体育社团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松散,缺少体育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二是活动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所;三是社团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竞赛机制,学生活动参与率低。因而,建立更加合理的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模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外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一)我校课外体育社团的组成
当前,我校体育社团都是以协会的形式存在,相对成熟的体育社团有: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网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健美操协会、游泳协会、轮滑协会、桥牌协会、体育舞蹈协会、武术协会、街舞协会等体育类社团,从这些社团的名称来看,这些社团大多数都是所开设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延伸,个别社团是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而自发组成的。
我校各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会员入会交纳少量的会费;社团举行较大活动时学院的拨款;个别受欢迎的社团还会得到商家的赞助。但由于体育社团会员所交纳的会费有限,学院对社团的资助也不多,商家的赞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经费问题是课外体育社团发展的一大障碍。
场地设施是社团活动的基本条件。目前,我校各种场馆设施基本健全,但缺乏统筹管理,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场地开展社团活动,体育部可以为每个社团提供每周一次的固定活动时间,免费提供体育器材设备,对社团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其活动内容。
体育社团的管理在社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大多数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高校一般会把它们纳入团委的管理范畴,只进行宏观的指导,而不干预社团具体的活动。大多数社团组织者都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但少部分学生因为功利心的支配,积极成立或加入社团的目的是让自己头上多一顶桂冠,从而满足其虚荣心。正是由于他们缺乏服务意识,很容易导致社团出现组织涣散、失去凝聚力的结果。另外,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也会导致社团成员的流失。
体育竞赛是体育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催化剂,能否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的走入社团,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竞赛来实现。但目前我校课外体育社团在开展活动上缺乏创新意识,所开展的活动,往往都是针对社团成员进行技能性的培训,缺乏社团内部或社团间的竞赛、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了体育社团活动的片面性和单一性。
二、我校课外体育社团“竞赛-社团-竞赛”新模式的构建
(一)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保障课外体育社团的活动
项目指导教师和体育场馆是体育社团运行不可缺少的两大因素。缺少教师指导的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和社团活动处于松散状态;没有体育场馆保证,体育社团活动更无法开展。我校采取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整合的办法,解决对体育社团的技术指导和体育场地的问题。内部资源是发挥体育辅导员的内部优势,为体育社团指派教练和协调体育场馆活动时间,解决体育社团的发展规划、活动安排、比赛组织、裁判工作和活动场地问题。外部资源是通过开发社会资源,从而满足体育社团活动的需要。
(二)掌握运动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社团竞赛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同时,还养成了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比如健美操社团2年内有 45 人次通过国家健美操6级考核,游泳社团有21人通过救生員资格考试,使普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专业体验”。
(三)建立社团交流平台,增强学生兴趣,促进社团发展
体育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还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组织体育社团活动,给校内不同社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创造了沟通的机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体育活动并与社会团体进行体育交流,扩大了体育社团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四)构建课外体育社团“竞赛-社团-竞赛”新模式,增强学生体质
“竞赛-社团-竞赛”的体育社团构建模式,是将社团活动用体育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社团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更多学生加入并参与课外体育社团的活动中来。随机抽取我校体育社团男女学生各120名与全国大学生体质测试情况比较,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的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m/1000m跑等多数指标均超过非体育社团的学生和全国5部委(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
(五)构建课外体育社团“竞赛-社团-竞赛”新模式,丰富校园文化
通过招新活动、迎新比赛、欢送比赛、联赛等多种形式,让课外体育社团经常开展各类活动和竞赛。每学期还要对全校所有社团进行评比,评选出“明星社团”的负责人和成员,体育部也根据体育社团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对其进行评比、表彰和奖励。通过以上举措,社团成员不仅缓解了学习压力带来的精神紧张和疲劳,还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还提高了运动能力, 陶冶了情操, 增进了身心健康, 获得真挚的友谊。因此,“竞赛-社团-竞赛”的社团构建模式,丰富了校园文化, 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三、小结
社团能否持续良好的发展,取决于社团成员能否自觉自愿的持续参加社团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更有利于提高社员的参与程度,因此构建“竞赛-社团-竞赛”的体育社团模式不仅拓宽了体育社团的活动空间,给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我校课外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參考文献:
[1]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2] 李兵.积极推进“阳光工程”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论坛[J].中国学校体育.2008(6):12-13.
[3] 谢霞.审视和谐社会下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困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13-15.
[4] 陈小蓉.深圳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模式的构建[R].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精选.2004:21-22
[5] 王旭光.我国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6] 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1):1-7
[7] 冯寿海.试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8] 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与“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J].体育学刊.2003,(2)
[9]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2: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