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的学术魂

2017-04-14 12:49杨帆
出版人 2017年3期
关键词:汉译商务印书馆丛书

杨帆

不同时期,商务人做学术出版的使命始终如一,那就是回应时代的要求。

对这个时代的读者而言,与商务印书馆的初识也许是开蒙之际的一部字典,而对这个中国出版历史最悠久品牌产生更深的了解与认同,则常常发生在步入高校大门之后——孤灯之下,学子手捧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典学术著作彻夜攻读的画面,不仅不时出现在如今大学的图书馆里,更是数代学人内心深处的共同记忆。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诞辰之际,《出版人》记者走进王府井大街36号,试图在这家中国现代出版诞生的机构追溯百年来学术出版的文脉渊源。大楼充斥着庆典的欢声,深藏其中的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却异常静谧,置身于堆满书稿的斗室中,仿佛时间的流动也会为之停滞。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办公区,恰是中国学术出版最重要的策源地,在这里走出的一本本经典名著正在引领学术大步向前,汇聚成人类文明发展的洪流……

百年相传,文脉不绝

步入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读者的视线总会先投向一个地方——在迎面的整整七面书架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整齐的书脊砌成了一堵“书墙”。纵观整个中国现代出版史,能在体量上与16辑近700种的“汉译世界”和6辑200种的“中华现代”媲美的出版工程就已寥寥无几,更不要说这两套大书还包含了中国与世界文化史上那些最闪亮的名字与著作。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许嘉璐曾说:“大概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搞哲学社会科学的,没和商务印书馆沾上边儿的人不多,最起码也该是它的热心读者”。两套大部头学术名著丛书,可说是读者对商务情有独钟的主因。

从时间上看,两套丛书的出版分别始于上世纪80年代和2012年,但若论其缘起,则俱可追溯到120年前,在那里,我们也可以一窥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的源流。

创立之初的商务印书馆,正赶上社会转型的大时代,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自强保种、救亡图存,以张元济为代表的第一批商务人欲以翻译国外著作来传播新知。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直指旧中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之痼疾,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到20世纪20年代初,《天演论》重印20多次,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一步步成为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出版机构的同时,商务印书馆也担负着指引中国文化道路的重大使命。一方面,馆中西方名著翻译在王云五接任编译所所长后渐成体系,1929年汇编的“汉译世界名著图书”数量已逾两百,集中了当时学术界知名翻译家译介的外国经典学术著作。另一方面,商务也深受国内学者的青睐,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商务出版了大量原创学术作品,作者中名家大师灿若群星。在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在译著与原创学术图书上的丰富积累,与后来两套丛书的出版可谓一脉相承。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分工中,商务印书馆的主营范围被圈定为汉语语言工具书和翻译国外社科著作,虽然其后经历了诸多波折,但存亡继绝的文化担当,让商务印书馆在巨大的压力下一直没有中断译介的工作。在漫长的黑暗中,商務人也渐渐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回应时代,锻造精品

许多成长于20世纪中后期的知识分子对商务出版的图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后成为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主任的郑殿华也是其中之一。回忆起82年在大学念古代史时读到的《罗马史》《神谱》等著作,郑殿华告诉记者:“在那一批学生心中,‘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地位说神圣也毫不为过。”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要得益于国家政策与历史机缘的双重作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作出“要大规模翻译外国学术著作”的重要批示,同时无数求学青年对知识的渴求空前强烈。再度身处激变的环境中,商务人理所当然地扛起重担,结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成为那个百废待兴年代里引领学术潮流的风向标,也化作一缕甘泉,慰藉了无数干涸的心灵。

出版三十多年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所以能深受国人厚爱,成为学者案头、图书馆藏的必备图书,不仅因为它具有跨时代的开创价值,也源于丛书本身质量的无可挑剔。

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冲刷,依然能够光芒不灭的,方能称之为经典。丛书选题之初,商务的野心就是锻造经典,推出学术皇冠上那些真正的明珠。对于丛书所选的著作,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陈原曾给出这样的标准:“通过这些著作,读书界有可能接触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因为这些著作的作者,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种思潮的先驱者、代表者,他们积累了时代文明的精华(自然偶亦不免带有偏见),留给后人去涉猎,去检验,去审查,去汲取营养。”

而在郑殿华看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成功的背后,除了书好,作者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译者好。“商务对翻译的质量要求很高,对于译者的学术水平、外语水平和中文表达能力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郑殿华表示。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翻译的过程中,中国几代学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许多学界领袖、著名翻译家和出版家都以深厚的学养、严肃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于这套丛书的谋划、厘定和翻译、审校工作,“没有他们虔诚的治学精神,也就没有丛书的品质和风格”。

译著并重,走向世界

加入向往已久的商务印书馆以来,除了所编的每一本书,给郑殿华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馆内组织结构的数次更迭。

“初到之时,馆内按学科划分为数个编辑室,基本做的都是翻译类的书。”据郑殿华回忆,1998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开始改革,按照面向作者对象的不同将原有的编辑室拆分重组为译作室和著作室。“改革的背景是90年代后,原有的出版社专业分工格局开始逐步被打破,每家社都在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而商务印书馆在这时也非常期待恢复过去著译并重的传统,将淡出多年的原创学术出版重新拾起。”

随着时间推移,商务的改革不断深化,2011年,译作室、著作室与经管室重新合并,组成今天的学术出版中心,实现了著译的结合,中心下设的哲社、文史、政法、经管四个编辑部可以自由选择。后来中心还与荷兰威科集团合作,成立主攻外向型图书的专门项目组。

“商务对学术出版中心的定位就是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译作。”郑殿华透露。除了原有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外,学术出版中心成立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百年来出版的原创学术图书中的精魄再度集结,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身份向世人呈现中华现代学术最富卓见与思想的学术成果。

探寻百年血脉,承起思想创新;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在世界赢得应有的尊严和一席之地;为中国模式探寻思想和文化根源——对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出版的宗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给出了上述三条精辟的论述。面对西方文化冲击,面对社会转型、文化启蒙的挑战,面对民族危机、时代困境,第一流的中国知识人给予了怎样的回应?“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包含的众多开山之作在全面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呼应,向世界宣示:中华学术百年来的成果与世界学术是可堪比肩、交相辉映的。

“这是一个宏大的总结。”丛书出版后,学者陈来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是创新的起点,为未来创造出更多的中华文化经典打下了基础。”

对此郑殿华表示,商务人的使命就是回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反映了国人对现代化的渴求;“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回应。“随着整个社会进入文化时代,社会对文化发展不断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商务印书馆也于近年启动了‘国际文化版图文库项目,未来规划出版上百个品种。”郑殿华告诉记者。

百花齐放,守故出新

在进入商务二十年的郑殿华看来,学术出版的环境已是今非昔比。首先是来自国家的重视,“做‘汉译之初如履薄冰的感觉,今天是体验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支持。2009年,在国家出版基金第一次项目评审中,商务印书馆申报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顺利过批,这也为商务后来成规模、成系列地连续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开了先河。

改变的还有社会各界对知识文化的尊重。“对于出版社而言,著译者的存在无可替代,他们工作环境、科研条件的改善,也会间接作用于出版业。”郑殿华补充道。

但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浮躁正渐渐成为社会常态,无论是作者、出版社还是读者,都呈现出一种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不断有新的学术著作出版,读者的选择正在日趋多样化,在郑殿华平淡的言辞背后,商務印书馆的学术出版也绝非毫无压力。

“优质版权与好译者越来越不好找了。”郑殿华表示。他还指出,书业普遍存在的无序竞争也对商务印书馆的市场份额造成了冲击。“商务的很多内容近些年在不断被模仿。”郑殿华告诉记者,但是基于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同一本书,卖得最好的往往还是我们出版的。”

商务人对历史充满骄傲,但一家出版社占据中国出版半壁江山的时代确已成为过去,面对新的形势,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出版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做出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商务做学术书的首要目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为了引领学术、激动潮流的担当。”郑殿华同时也承认,学术出版中心同样存在利润指标。“我认为做学术书,尤其是做好的学术书不一定赔钱。虽然它的逻辑和畅销书确有不同,短期内也许不会爆红,但从长远来讲,只要开始耐得住寂寞,就能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

几套丛书自问世以来不断重印,其中《西方哲学史》《论法的精神》《菊与刀》等更是常年位居社科类图书畅销榜前列……学术中心近年来稳定的销售成绩,是对商务人长期坚守的褒奖,也印证了郑殿华“好的学术书不一定赔钱”的判断。

但对于熟悉的读者而言,商务的“转变”也显而易见:各分科名著译丛、大师文集的出版,满足了几套大部头丛书覆盖不到的深度学术需求;经典著作也陆续有大众普及本、插图本等不同版本面世,受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关注;书籍的装帧越来越走心,经典元素与设计理念的结合愈发紧密。

“新环境下,我们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金字塔尖的内容推向更广的用户群,在保障选题质量和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在形式和营销上做更多尝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经典著作。”郑殿华告诉记者。他还表示,社内倡导的编印发一体化在学术中心深入人心,向来低调的他们也开始积极利用读者活动与新媒体开展营销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吆喝之后,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的,也能收到读者更多的反馈。”

“论传天演,木铎启路;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敢云有志竟成,总算楼台平地;从今以后更艰难,努力还需再试。”商务印书馆馆歌中,张元济、叶圣陶的低吟犹在耳畔。风涛激荡的岁月里,商务人不改初心,而当曾经的辉煌被历史铭刻,商务人依旧一往无前——因为他们知道,文明的洪流仍在一刻不停地奔腾。

猜你喜欢
汉译商务印书馆丛书
“人梯书库”丛书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商务印书馆120年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