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材对《项脊轩志》的接受

2017-04-14 23:27舒文昌
关键词:项脊轩志语文教材

舒文昌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收录其中时,把能够体现作者热衷功名利禄的一段删掉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经过“阉割”后的不完整的作品。这种文学接受看似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实乃使完璧有缺,有违原作的写作意图,甚是遗憾。

关键词:语文教材;《项脊轩志》;文学接受

《项脊轩志》是一篇能够代表归有光散文实力和文学成就的扛鼎力作,好评如潮,流布甚广。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业已成为高中语文教材“淡笔书至情”风格一派的典范佳作,由此也成为当下教材研究的一大热点。无论是未经删改的原版,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删改版,皆翕然肯定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当前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无论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是苏教版(必修五),在收录《项脊轩志》时,均把能够体现归有光功名利禄之欲的一段删掉了,现予以补出如下: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对于删去此段的原因,《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解释是:“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人教版教材的编者认为,此段中归有光以寡妇清和诸葛亮自况,不仅流露出其强烈的功名利禄之欲,还有借此发牢骚之嫌,利欲之心太过赤裸,情感表达过于直露,这与全文表现其甘于清贫的淡泊宁静心态,对亲情的眷恋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无论从内容性质上看,还是从全文风格而言,都显得不伦不类,殊为龃龉。编者的这种解释看似合理,但沉心细想,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二语文)》(志鸿优化设计丛书)还特意为此设计了一道题目,问此段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该书给出的答案是:这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这种附和缺乏批判思维,流于武断,失之皮相,可谓顾此失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下面笔者将指陈这种文学接受之失。

第一,曲解和拔高了归有光的人物形象。把能够体现归有光热衷功名利禄的这段话删掉,确有刻意美化作者的人物形象之嫌。这种删节曲解了明代士人的理想。古代士人热衷功名利禄,反映了他们对精神物质的追求,在当时的人看来实属正常。他们表面上清高自许,高自标置,往往以高蹈出尘之姿自视,避言金钱财物,因为他们深知,有“名”才有“利”。科举及第,不仅可以实现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可达到享受锦衣玉食的目的。即使有些读书人赤裸裸大谈特谈利禄之欲,也不为过。写作此文时,归有光还是个秀才,肩负着振兴家族、光宗耀祖的重大使命。面对家族的中落,归有光对功名利禄的渴望,显得尤为迫切。然而,仕进之路的坎坷,使作者原本对功名利禄的愿望双双落空。归氏家族的日益衰落,不仅仅体现在归氏子弟多年来科场耕耘的颗粒无收而导致的声望消沉,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柴米油盐的实际物质需求上。所以归有光以寡妇清和诸葛亮自况,毫无隐晦地表现对功名利禄的强烈渴望。只不过,诸葛亮的功成名就是作者最理想的人生愿景,而富甲一方的寡妇清则是作者退而求其次的奋斗榜样。功名于作者而言,确实也需要,但远不及财富对作者的重要性,因为后者更能解决家道中落的实际生存需要,甚至能扭转家族衰落的颓势,为家族中兴积攒力量。明晓此点,读者就不难理解归有光为何这般渴望功名利禄。被删节的段落对于全文中归有光的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构成归有光立体人物形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甘于清贫的精神,清雅的闲情逸致,对亲情的留恋回味,都在作者娓娓道来中一一呈现,固然能够很协调地表现归有光高雅深情的一面,但只反映其性格的冰山一角,忽视了其对名利的现实追求。这种只突出归有光安贫乐道的精神而抹去其生不得志的文学接受,只是教材編者一厢情愿的美好设想,显然曲解了归有光当时的真实想法,从而也就拔高和美化了归有光的人物形象。

不可否认,经过“阉割”后的文章,内容更为集中,风格也愈加统一协调,主题也随之越加鲜明,但原作蕴藏的丰富内容经过删节后变得淡薄,归有光的真实人物形象无形之中走样了,主题由多元趋向单一,大大被简单化了。读者所看到的归有光的人物形象由立体趋向扁平,真正的丰满人物形象变形了。这样,文章只反映了归有光的某些方面,是不完整的人物形象。这种删节过于强调归有光的安贫乐道精神和恬淡的生活情趣,凸显其淡泊明志的一面,而忽视其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其偏颇显而易见。

联系归有光的生平,笔者发现,归有光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少负凌云志,愁因场屋起,颠簸宦海游,平淡得暮年”四个阶段。据专家考证,《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恰在于作者的第二个阶段,作此文时作者虽已过而立之年,却还是个秀才,但他仍对仕进之途充满希望。此时,归有光在轩中半是苦读半是备考,看似“守拙”,甘于清贫,实乃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伺机而发,时刻为仕进作准备,仍未放弃对外在事功的追求,功名利禄之欲仍很强烈。被删掉的段落流露出来的功利心理正好与上文祖母希望自己科举及第、振兴家族的厚望相呼应。正是由于作者这种振兴家族的强烈责任感,作者才对发生在项脊轩里“诸父异爨”的家道中落的颓势“长号不自禁”。散文结尾的补写部分,表面上看是怀妻悼亡,实质上也是抒发自己对功名蹭蹬的惆怅抑郁之情。他曾慨叹,“有光……生平于世,无所得意,独有两妻之贤”,“吾妻之贤,虽史传所无”。这里所记乃其妻魏氏之事。魏氏与归有光共处六年,可谓患难与共,琴瑟和鸣,感情异常融洽笃厚。她时常劝慰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魏氏于归有光的慕赏劝勉之情溢于言表。面对场屋之困,作者念及魏氏对自己的期许,悼亡怀念之中也夹杂着怀才不遇的愤懑惆怅之情。

第二,对文章主题的泛化把握,没有抓住其情感意蕴层的内核。未经删节的原版内容丰富,情感复杂,形成一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统一的情感意蕴层。它囊括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功名未遂的痛苦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看似无主次之分,其实有一个情感内核,即功名未遂之痛统摄着其他两个层面。正是由于彼时作者的场屋之困,虽早过而立之年,却仍未笏袍加身,列身朝班、光宗耀祖的宏愿依然无望,振兴家族的使命依然任重道远。这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愁萦心怀,痛苦不堪。是以他不得不从书香满舍、兰桂缀庭的惬意轻松的平淡生活里汲取心灵的慰藉,从过去的母爱、祖母对自己的期待中索取精神的温暖。然而,回忆总是美好中蕴藏着缺憾。祖母对自己的叮嘱依然历历在目,远祖的象笏又反衬了自己科举之路的窘迫,深深的愧疚感不禁涌上心头。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再来审视被删节段落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功名财富愿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原作的情感逻辑严密,结构上衔接自然,都是紧紧围绕“功名未遂之痛”这个情感内核而展开,内容繁而不散,形散神聚。涵泳全文,笔者发现,归有光的功名利禄之心的流露有一个自然生发的过程。文章开头描写的闲情逸致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功名未遂时采取的一种隐忍守拙策略,以“穷则独善其身”的士人立世理想来减轻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巨大心理压力,很好地平衡了穷与达的人生多重愿景,拓展了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回旋余地。最能折射出作者家道中落态势的是,他把一个空间狭窄、破旧昏暗的斗室改造成能够供自己娱乐读书的天地。这看似反映了作者有意经营生活的恬淡心境,实则彰显了其家族颓败的已然事实。在散文第二段,作者以深沉的笔触追忆母亲和祖母,沉醉在无法割舍的亲情当中,以汲取精神的慰藉,冲淡场屋之困带来的失意和痛苦,而家族的日渐式微和祖母的殷切厚望,又搅动了他仕途厄蹇伤痛过后稍显平静的心澜,此时作者的功名利禄之欲由疏淡变为激荡,所以才有了后面的赤裸裸的功名利禄之念。于此亦可窥探作者当时的心态,即由踔厉风发转向内敛克制,虽屡经挫折,却不坠青云之志。但眼下科举多次失利的现实,使他又无可奈何,仕途之伤复萦心怀。发过牢骚后,作者的心境重归平静,他的注意力又不由自主地扎进曾经幸福的夫妻生活,而人亡物在的场景又使作者心生感伤和怀念。如此来看,全文的情感脉络非常清晰,前后过渡紧密顺畅,情感生发自然而富有波澜,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教材编者对原作的删节,堪称一种二度创作,体现了编者的文学审美偏好和文学接受立场,的确新人耳目,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编写教材还是应以尊重原著为前提,应该在把握微观的基础上着眼全局,整体把握,如此才不会背离原作的写作意图,留下遗憾。[[□][◢]]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语文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论《项脊轩志》的情感把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