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创能力”培养研究①
——以“青于蓝”实践社团为例

2017-04-14 06:18陈伟缪园园潘鸣旭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团体育大学生

陈伟 缪园园 潘鸣旭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8)

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创能力”培养研究①
——以“青于蓝”实践社团为例

陈伟 缪园园 潘鸣旭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8)

该文通过对上海地区30所高等本科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研,从而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的基本状况。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当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和笔者正在打造的典型案例校内实践社团“青于蓝体育服务中心”,明确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以构建“全覆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特色鲜明”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力争为国内体育类高校建立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社会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体育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互联网+ 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社团

1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背景

1.1 我国关于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发表讲话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新生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5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36号文)中指出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依然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报告提出,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优化资本市场;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

表1 青于蓝社区赛事活动总览

图1 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调查

1.2 上海地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关指导意见

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的基本任务包括:坚持以“双自联动”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坚持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海内外人才;坚持以更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坚持以更完善的服务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2016年,为了更好地对接国家层面的创新创业工作,上海市委出台了“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1.3 上海体育学院对于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6年9月,该校对于创新创业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指示,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工作,完善该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上海体育学院大学生众创网站,为创业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共享空间。开办上海体育学院第一届创新创业训练营,做好学校到社会创业的桥梁。进一步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构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金字塔式的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做好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培育)建设工作。深入总结“蕴瑞学苑”办学经验,继续以“蕴瑞学苑”建设为抓手,探索优秀体育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图2 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来源情况调查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2.2 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以及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

2.3 创能力培养

创能力培养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高等教育应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2.4 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模式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5 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创能力”培养

指的是利用“互联网+体育”思维模式,建立校内线上创新创业培训平台,不断输送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也是该文研究的重点。

3 “青于蓝”实践社团培养现状分析

3.1 青于蓝实践社团基本情况介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青于蓝体育服务中心名字的由来。青于蓝实践社团由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在2014年初牵头成立,成立之初的定位为一个综合型专业性社团,社团致力于通过高校资源,协助政府变革传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同时通过业务资源反哺学校,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最终希望形成政府、高校、社会企业三者协同联动的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社团发展至2016年,已经经历了两个多年头,不仅发展成为了一个本研互动的专业性社团,荣获上海体育学院2015—2016年度基层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品牌项目等多项荣誉,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社区赛事资源、科研活动资源以及校园活动资源。青于蓝2014~2016年度社区赛事活动详情见表1。

3.2 专业型社团培养模式介绍

3.2.1 搭建专业型的实践平台

“青于蓝”社团的口号是“全民体育,缔造健康生活,公益服务,共享运动魅力”,两年多来社团始终坚持自己的使命,不断创新,为推动全民健康发展,成为健全的社会体育服务组织而不懈努力。

社团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如政府赛事、公益服务赛事等,让团队成员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来参与实践活动,目前团队成员已经参与过包括杨浦区亲子教育拓展活动、国际货币经纪有限公司职工运会、殷行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上海市社区联盟赛、上海市第一届广场舞大赛以及长白新村街道社区运动会开幕式暨拓展游戏比赛等在内的诸多社区体育赛事。

3.2.2 构建研究型协作学习小组

通过整合本研学生,构建交叉型学术研究小组,在前期注重问题导向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讨论意识,着力于前期的酝酿过程,通过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及实践验证,形成具有参与专业性竞赛的实力的团队,形成较为稳定的“创能力”研究小组。

青于蓝社团每年都会组织社团成员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目前社团已经获得了2014年“嘉定新城”杯第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组的上海市金奖。2016年4月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市临港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社团又以“大教练”项目进行申报,并获得了上海市铜奖的好成绩,同时该项目还获得了上海体育学院第八届竞攀杯创新创业挑战赛实践组的第二名,成功申报了2016年上海体育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6年6月青于蓝社团参加了上海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该次比赛中青于蓝推出的“爱教练”项目是借助“互联网+”模式,整合多方面资源的网上教练服务交易平台。利用全新的“互联网+”模式,聚集传统教练、高校学生和退役运动员群体,为运动健身教练提供全面配套的服务,实现教练的自我价值。2016年11月在上海体育学院首届创新创业训练营中,青于蓝成员以“智库体育”创业实践项目获得了该次训练营的“优秀项目”奖项。

3.2.3 打造交叉型专业团队

在社团成立的两年时间里,前后加入成员已经超过50,其中包括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多年级多专业的情况在社团成员中尤为显现。

对于没有基础的低年级成员,社团首先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其次以问题导向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对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时至今日,已经培养出30多名具有创新创业工作能力的优秀学生干部,现活跃在学校各大活动和科研项目中,并在学校资源的支持下,已经培养出多名创业人才,已有一名成员成功创业。据统计,在青于蓝社团中,34%的社团成员有创业意向,40%的社团成员在创新学术研究中有突出表现,98%的社员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仍不忘进行学术研究。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术科研的同时,对于实践活动也没有放下,所谓实践出真知,青于蓝社团始终坚持认为只有将两者互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该次调研共向30所高等院校随机发放问卷300份,每个院校发放10份,主要针对上海市大三和研二的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为94.67%。

4.1 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情况调查

如图1所示,对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进行排摸调查,更多的人(46.15%)选择了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这说明现在的同学对自己的能力并没有自信,且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这是学生自己应该努力加强的部分,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老师们也应该更多地向同学传递倡导自主学习的态度,努力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23.08%的同学是没有时间,17.31%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团队,也就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有创业的意向但是找不到合作伙伴,所以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让大家能够有更加充分的机会交流与进步。

高等院校应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与改革,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以学生社团为代表的第二课堂来助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4.2 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来源情况调查

如图2所示,从创新创业消息来源上来看,55.56%的同学是通过老师来获得信息的,只有16.67%和11.11%的同学是从学校官网和公告中得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也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一环,但这也反映出了我们的同学在搜集信息能力上还是存在不足。

高等院校中老师是联结学生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在加强传播创新创业信息的途径方面,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实践型的专业社团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探索一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新模式,建立线下实践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实现与市场接轨,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为企业培养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5 “青于蓝”社团“创能力”培养机制的问题与干预

笔者依据前四部分的研究结果对社团培养实践的各个阶段进行干预,总结出了目前社团在“创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依据结果不断修正与完善实践社团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期望以此来改革教学、实践和拓展项目,推动“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之路,形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制度和运行体系。

5.1 社团传承性不够,新老对接不够充分

第一批青于蓝社团成员的相继毕业对新加入的成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社团负责人的新老对接没有做好,导致了社团在一定时间内会存在阶段性的融合状态。新老成员需要时间进行磨合,不仅是在科研能力中,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这给社团近期开展活动及学术科研带来一定困难。

5.2 新成员培养周期较长,培养目的不明确

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新成员多为新生,不仅对于学校资源建设不熟悉,而且在学术研究、实践探索方面的专业能力也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培训,导致培养周期较长,同时这将导致社团在一定时间内缺少主力人员,对于近期社团发展以及科研、实践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培养目的不明确将导致成员在短期内处于闲散状态,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缺少探究精神。

5.3 社团内部缺少正规管理制度

“青于蓝”作为专业型社团,同样也缺少正规的管理制度,虽然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社团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社团内部的管理层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不仅给成员的分配工作、管理造成困难,同时不利于“青于蓝”社团将来做大做强。

5.4 社团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高校社团,“青于蓝”不同于体育类、文娱类等兴趣社团,是一个以培养“创能力”为主,以帮助大学生创业为辅的专业型社团。在培养成员“创能力”兴趣方面缺少经验,导致社团成员在科研、实践活动中积极性不高,不能及时完成工作安排。同时对于校内外资源的整合缺少经验,需要搭建一个成熟的资源共享平台,针对大学生,给予校内外名师的帮助,各种大赛的实践锻炼以机会及独立完成项目的各项所需资源。

6 关于大学生“创能力”培养提升路径的思考

6.1 因材施教,打造特色社团

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打造学术性社团;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打造创新创业社团;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打造社会服务社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文化社团;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打造公益社团。通过专业社团、创新创业社团、社会服务社团、文化社团、公益社团等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6.2 搭建完善的专业性实践培养平台

通过学院支持,整合校内、校外的创业导师,融合学校就业实践办公室、学生会的创业实践部、各系院的创业团队和社团的力量,开展创业课堂巡讲,进行 “创业导师面对面”系列活动;打通不同层级、不同系院、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回路,开展定期的创业成果分享交流活动,创业团队之间进行资源、信息的交流与碰撞;联系校外创业资源,与第三方公司或者基金会进行合作,对创业团队进行定期培训,并给予一定的实习机会。形成一个具有系统的完善的专业性实践培养平台,针对大学生“创能力”进行专项培养。

6.3 构建“三位一体”的“创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为学生构建创业文化三维空间,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理想追求,培养专业精神,树立“创能力”意识。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全方位体验,为学生拓展视野,增强自身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空间。

(1)意识空间:借力创业导师智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2)体验空间:鼓励学生走进名企了解市场运营,参与实践赛事了解组织管理。

(3)实践空间:以竞赛和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4 建立“创能力”提升数据库

数据是进行实证研究的先决条件,数据库是进行实证研究的保障。大量搜集整理大学生创业实践相关案例,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进行跟踪指导,同时构建“专家团队”数据库。对学生项目进行跟踪培养,同时为学生以及团队提供回顾、整合、检查的数据支撑,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跟踪体系,对专项活动进行评估、检验,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7 结语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的高低,高等院校学生社团因其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学生社团特色不够,创新创业型社团较少;学生社团活动缺乏长效机制;社团运作资源紧张,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受限制等问题。通过社团管理制度的完善,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培训力度的加大,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活动的分类开展等措施,将有效增强高等院校学生社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针对性和覆盖面,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社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

[2]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12-14.

[3]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143-147.

[4]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157-159.

[5]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6]苏晓晋,武珺,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76-77.

[7]王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3-74.

[8]梅盈盈,夏斐.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公益创业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6(3):114-116.

[9]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under the Internet + Mode——A Case Study of “Qinyu Lan” Practice Community

Chen Wei Miao Yuanyuan Pan Mingx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of 30 undergraduates in Shanghai,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tarting an undertaking and their ability.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log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combing their abilities. On the basis of certain theoretical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author is to build a typical case of school practice community “Youth Blue Sports Service Center”, a clear sports tal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to build ”full coverag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o cultivate the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distinctive” localiz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platform, and strive for the domestic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t up classroom teach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social practice, guidance and help, cultural lead integration sports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provides reference.

Internet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community

G80

A

2095-2813(2017)01(a)-0252-0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252

上海体育学院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

陈伟(1983—),女,汉,浙江桐乡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社团体育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我们的“体育梦”
社团少年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文学社团简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