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立明
世界将惩罚缺乏定力的人们
□ 马立明
不久前去理发。帮我理发的小哥说,这一行不好做,要转行了。
我问,你要去干啥?
他说,开个餐饮店,觉得能赚钱,或者考个驾照,当个滴滴司机,也行。总之,互联网时代了,不能再作这一行了。
我说,你手艺还不错,怎么就觉得自己不行了呢?你做餐饮,你觉得你有什么优势吗?你连车都不会开,还想当滴滴司机?
他急了说:那你说我怎么办?我天天好焦虑,觉得世界发展太快了。
这话好耳熟。我绝对听过,不止一次。
焦虑的何止这个理发的小哥?我身边不少同事,都是“担心船要沉了”的状态。
新科技的发展,本来对社会而言是好事,提升了人们生活便利程度。但想不到,“科技威胁论”就此应运而生。所谓科技威胁论,大致就是说,你的饭碗不保了,你的行业要消失了。几个月前的阿尔法狗横扫各大棋手,进一步将这种恐慌推向顶峰。大部分行业被贴上了“夕阳行业”、“没落行业”的标签,士气低落,军心不稳,人才流失严重。网络上更流传着各种危言,说“这个要灭亡了,那个要灭亡了”,恐慌在蔓延。
不赚钱的人很焦虑,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了;赚钱的也很焦虑,觉得自己马上就要错过下一个风口。
其实,散播焦虑也是一门生意,第一点就是“创造需求”。多少人被焦虑感染,坐立不安,就急迫地寻求解决之道。那么,焦虑散播者就有了收入来源。这与深夜电视台的医药广告套路差不多,一开始就说,你恐怕是得了什么病,不得了啊,是绝症啦,你听了肯定吓得半死,马上进一步求医问药。营销焦虑,就是这个路数。
现在,一些导师们精通这类功夫,他们的开场白就是,“完蛋了,XXX就要来了,你们那点小能耐顶不住的,都要失业了,都要被历史淘汰了”。一说这话,全场都紧张起来了,效果就达到了。这一流派的言论还包括:“打工者思维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只有笨蛋才留在体制中”、“人工智能时代,一大堆行业将来要消失”等等。但凡标题带有这类意思的,点击率和转发率都会高得惊人。
只不过,这些呼喊都有点“狼来了”的味道。说要灭亡的行业,还活得好好的,反而是号称创新的企业倒闭了一批。
同时,制造恐慌感的人还会“画饼”,告诉你们“离职走后天地宽”,举了某某创业者、某某网红的案例,如何一下子就能实现财富几何式增长。
确实,互联网时代造就了很多新贵,有些人一个月就赚了普通打工者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但是成功的比例,相对于庞大的基数,不到万分之一。千万人写公号,能被记住的写作者,也无非就是寥寥几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投入很大,却不足以谋生。最后的结果是,发现别人动辄融资千万,而自己颗粒无收,更加焦虑。
卖彩票的策略,也是同样逻辑,制造一个财富神话(某个中头奖的幸运儿),吸引人们关注、进场。奖金池的亿万财富从何而来?就来自千万怀有一夜暴富梦的彩民。结果,暴富不成,反而成为了炮灰。
在深圳地铁站上,有一个不知什么培训机构的广告,劈头盖脸一句标语:“世界将惩罚那些不改变的人们”。这话说得如此粗暴,似乎平日好好上班也成了错,要遭受惩罚。
显然,这也是一种焦虑营销。原本好端端的小确幸,被冲得七零八落。在这种箴言般的恐吓下,人们开始不务正业。理发的小哥想要开滴滴,做餐饮的小妹准备做直播,在报社工作的记者要离职创业,在公司上班的白领要搞P2P……大家都被恐惧所驱使,做着布朗运动,杀入陌生的领域,看似很风光,实则四处碰壁,狼狈不堪。
对于个人而言,遭遇挫折是肯定的。中途变换轨道,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撞板才怪。要知道,成功学法则之一就是“回归优势”,违背了,那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同样可以将那句广告词改一改:“世界将惩罚那些定力不足的人”。你不可能否认,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人会占大多数。他们当初或因轻信、或因顶不住诱惑,走进了荒野中。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绿洲的!我们都知道猴子捡玉米的故事,小猴子见到桃子又扔了玉米,见到西瓜又扔了桃子,见到兔子又去追,最后没追成,一无所获地回家了。朝秦暮楚,三心两意,最后一无所获。相反,那些一直坚守原地、一直坚持初心的人,最后会获得时间的礼物。
所谓的“跨界”,其实也是灾难。一开始看来很新奇,似乎注入新元素。但如果人人都跨界,那久而久之,行业专业性将不复存在,到处都是不懂装懂的人,说着似是而非的话。比如新闻行业,我们很难看到优质的新闻稿件,反而是少数“互联网公司”在制造信息雾霾。最重要的是,“秩序”已经被颠覆了。
只有秩序,才能保证社会的有效运转。历史的进步谈何容易,总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别以为出来几个新词汇,世界的逻辑就能改变。别以为新技术可以摧枯拉朽,而既有秩序的修复力量,同样是惊人的。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定力。
固步自封、保守残缺肯定是不对的,遇到问题当然要想办法绕过去,但是,自己的大方向,无论如何不能被否定。怎么确定大方向呢,就需要定力。
不要被流言蜚语所吓倒,不要被创富神话所忽悠。平心而论,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在互联网中暴富的能力。要当“飞起来的猪”,那何尝不是一种煎熬?
更加可惜的是,明明有机会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匠人,却因为出走,而荒废了手艺。就像那个小哥,本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发型师,却要当滴滴司机,这不是浪费才华么?
近来,我们的媒体总是在宣传“创业”、“变化”,以及一夜成名的明星。这有点片面了。尽管互联网化将是未来的趋势,但社会再怎么发展,中坚力量依然在那里:医院要有医生,校园要有教师,餐馆要有厨师,工厂要有工人,社会要有记者、警察、法官、地铁司机等职业,作为社会大齿轮的守护者。他们不会大红大紫,却是实实在在的生产者。我们怎么能让这样的中坚力量生活在焦虑中呢?
守好自己的主业,坚持自己的信仰,或者比贸然的“出走”更有价值。别把少数人的成功看作可复制的模式,搞传销还有赚钱的呢。
顺便一提,那个理发小哥的技术还真不错,再锤炼个几年,可以成为个资深名师。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转行。
(摘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