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理想就是过理想中的生活。身处郑州的我们,慢慢融入高楼大厦的霓虹闪烁,渐渐习惯钢筋水泥的铿锵呵护,是否还记得,就在我们的脚下,曾经有一片不经意的生存空间——老胡同?虽然现在大多已销声匿迹,但是它们确实承载过太多人的生活。
书院街
入院有门楼,上房有牌匾,屋顶有瓦片。院子里,主人精心饲养的鹦鹉叽叽喳喳地叫着,断然把来客与纷繁芜杂的城市分离开来。除了少数祖祖辈辈生长在郑州的老市民,这个城市大多数的二代、三代“移民”,一出生就在崭新的楼房里构建记忆。“家”不过是个水泥建筑,他们并不了解所谓祖屋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这里有历史,有故事,甚至有恩怨,有关乎命运的节点。
南门西拐
水泥模雕的门头,黄底五角星,随处可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标语,红色年代革命风格的厂区,把院子里面一座青砖灰瓦、花雕墙角、坐西朝东的绣楼,无限神秘地揽入怀中。文化用具厂被划入商城遗址规划区后,4号院的厂房陆续被拆除了,现在只剩曾经风光无限的绣楼强撑着空虚的门面。
主事胡同
站在巷口向里望去,狭小的街道、稀疏的人影、斑驳的街门、坑洼的路面、高低错落的老房,让这条胡同在寒冬里显得冷清、落寞。在老人的记忆中,以前的胡同很热闹,曾是郑州最繁华的街道,每家每户的四合院里都住着十几口人。
代书胡同
这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古色古香中流淌着现代气息。胡同迎门有一尊郑板桥手持“难得糊涂”书画竹扇的雕塑,旁边的墙上写着代书胡同小记,两边书写着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两旁还有铁树、竹子、冬青……无不彰显着它的气节。
砖牌坊街
砖牌坊街安静。拜访砖牌坊街时,夕阳西下,胡同里的落日余晖,被闲聊的街坊、回家的母女、剛出摊的小贩映衬出恰到好处的柔和与温暖。
大东胡同
在陇海东路北侧的东三马路上,有一条极不起眼的胡同,叫大东胡同。它曾是郑州最长的胡同。冬天时,一到夜晚,家家户户紧闭房门,围炉取暖,胡同里昏暗的灯影里,偶尔有卖麻辣羊蹄、烤红薯的小贩们在吆喝,老远就能闻见诱人的五香卤味。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条胡同已经消失在版图中,那些过往的温暖只能留存在“老郑州”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