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 邹 铭
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 陶 丹
如何营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内外读书氛围
文/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 邹 铭
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 陶 丹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对于学校而言,营造出浓厚的课内外读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最好的情况是:孩子在读书,家长也在读书;孩子没读书,家长也在读书。把阅读当成一种学习方式、当成一种家庭生活方式,那么,书香家庭、书香门第,也就实至名归了。
1.和孩子一起读书
低年级孩子大多喜欢看图画书(绘本),或者动漫,对整本都是文字的书,不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大多会喜欢言情的、武侠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心理的需求也不同,所喜欢、所选择的读物也就会不同。要不然,人们怎么会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阅读史。”成长需要阅读,阅读促进成长。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在读书中交流心得,在读书中沟通情感,在读书中引导孩子为人处事。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能真正知道孩子想什么、要什么,才能为孩子的课外阅读作出正确的指引,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2.鼓励孩子自主选择读物
低年级的孩子,家长给他什么书,他就读什么书;高年级的孩子,自主意识开始觉醒,读什么,怎样读,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读什么,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怎样读,传统意义上的书——纸质媒介,还是在网上读,手机上读,各人都会有自己的做法。
3.倡导泛读与精读的结合
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只要孩子有兴趣,各种门类的书,都可以拿来读一读,可以拓宽阅读视野。时间长了,年龄大了,自然就会学会如何选择阅读材料,就会去读整本书,读原著。泛读,解决的是一个 “面”的问题;精读,解决的则是一个 “点”的问题,只有“点”“面”结合,读书才不会偏废。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家长的事,同时,也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事。在课外阅读的途径上,应力争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
1.选用教材,进行课内诵读
从2005年9月开始,学校编印了 《经典诵读教材》6册,学生人手一册,利用语文课课前3分钟和品德课课前10分钟进行诵读。学校还指定了背诵的篇目,开展了各年级的诵读比赛。2011年9月,学校采用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的《国学》教材。这套教材,共12册,供小学6个学年12个学期使用。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全套教材分为三个学段,涵盖了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每一册以一种经典为核心,全套教材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国学经典学习体系,有助于少年儿童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领会中国传统经典精华,系统地了解国学经典的核心内容。
2.分级阅读,保证学生基本阅读量
分级阅读是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年以来,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共编辑出版了各类图书100来册,还特别为小学中低年级的儿童编写了分级阅读丛书的导读手册,开办了小伙伴分级阅读网,以 “绿色、和谐、快乐”为主题,集阅读指导、课程开发、活动体验、项目培训和理念研究为一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在线阅读的活动平台。
3.主题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深圳知名校长刘宪华女士,是主题阅读的积极倡导者。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阅读观: “主题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她率领学校教师用了3年的时间,选编了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配套的两套校本教材,一套是 《新语文主题阅读》,共12册,每一册与人教版教材一样,分8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选材;另一套是《主题式·经典诵读》,选编的全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共6本,一个年级一本,也与人教版教材的单元相对应。人教版教材,加上两套校本教材,就成了 “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它的优势就在于:将一个单元由原人教版的4篇文章,扩充为三个单元的22篇文章,阅读量扩大了5.5倍,便于学生对比学习、类比学习,更有利于发现语言规律,吸收语言精华。学生围绕同一主题阅读多篇文章,有利于实现有主题的积累,有主题的感悟,实实在在拓展了主题阅读的空间。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