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探论
任冬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张乔,“咸通十哲”之一,“九华四俊”之一,晚唐安徽池州诗人,《全唐诗》存诗两卷共171首。晚唐中小诗人甚多,易被淹没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钩沉玩味、涵泳体察,仍有沧海遗珠。他是安徽诗坛的翘楚,也是咸通科场的贤哲。唐宋时期,随着晚唐诗的价值发现,张乔的律绝艺术得到肯定;由元至明,张乔“诗苦道真”的苦寒形象被发掘,同时张乔的诗歌在集唐诗中呈现出新兴之态;清朝至民国,张乔“流觞自遣”的风雅形象与诗歌集唐现象的勃发同时并举。
晚唐;池州;张乔;诗歌地位;诗歌影响
张乔,晚唐安徽池州的著名诗人,他既是“咸通十哲”[1]303之一,也是“九华四俊”[2]861之一,苦寒落第文人,寓居长安多年,然世路艰险,功亏一篑,因黄巢之乱,退隐九华山,萧然于丛林之间。一名诗人的历史地位,大抵由他的诗歌地位决定,但是张乔又与唐朝其他中小诗人不同。京兆府试中,张乔将“首荐”[3]2319名额让出,此高风亮节之义举为其赢得了人格的赞美。张乔的历史影响,尤其是张乔诗歌的历史影响,是我们在做唐诗个案时不可忽视的。张乔多次出现在诗评家、诗选家笔下,张乔诗歌的流传与接受,自唐五代之后从未间断。
1.1 “麟彬风雅,辉映坛坫”——安徽诗坛的翘楚
唐代安徽籍诗人往往在诗风上颇具特色。张籍(约767—830),安徽和县人,他与河南诗人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们为白居易、元稹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础。李绅(772—846),安徽亳县人,他的古风《悯农》二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晚唐至五代时期,安徽舒州诗人曹松,诗风接近贾岛,他的《己亥岁二首》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绝唱。张乔同乡兼好友杜荀鹤(846—904),他强调恢复风雅精神,秉承写作要反映现实的宗旨,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提到的“杜荀鹤体”就是对他的最好肯定[4]。杜荀鹤有《维扬逢诗友张乔》:“天下方多事,逢君得话诗。直应吾道在,未觉国风衰。生计吟消日,人情醉过时。雅篇三百首,留作后来师。”可见杜荀鹤与张乔颇为契合。梅鼎祚《鹿裘石室集》卷二十八文《寄城斋诠草序》:“唐之季叶,张乔有十哲之目,费冠卿有孝逸之征,它若杜荀鹤、李昭象、顾云及周繇兄弟,汤文圭(即殷文圭)父子,一时并起而称诗,乔与云稍能肤立诸人。”[5]卷二十八这就将张乔的位置摆在了杜荀鹤等安徽诗人之上。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在《贵池二妙集序》中对张乔的评价颇高:“池阳文人,晚唐独盛,专集之传于今者,则有张乔、伍乔、殷文圭、杜荀鹤诸家,麟彬风雅,辉映坛坫。”[6]卷五文末寥寥八字,将张乔等池阳诗人的诗歌推置到一个很高的审美境界。试看张乔的《河湟旧卒》: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五举例《河湟旧卒》,赞美“张乔多有好绝句”、“亦籍、牧之亚”[7]445。清人沈涛在《匏庐诗话》云:“张乔《宴边将》云云,《河湟旧卒》云云,试掩其名,读者鲜不以为右丞、龙标。然则初盛中晚之分,其亦可以已乎?”[8]2768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选录这首诗,评价“此诗与古诗《十五从军征》同旨,着重在久戍幸存”[9]138。
1.2 一轮香满赋张乔——咸通科场的贤哲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云:“咸通末,京兆府解,李建州时为京兆参军主试,同时有许棠与乔及俞坦之、剧燕、任涛、吴罕、张蠙、周繇、郑谷、李栖远、温宪、李昌符,谓之‘十哲’。其年府试月中桂诗,乔擅场。诗曰:‘与月长洪濛,扶疏万古同,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每以圆时足,还随缺处空,影高群木外,香满一轮中,未种丹霄日,应虚玉兔宫,何当因羽化,细得问玄功。’其年频以许棠在场席多年,以为首荐。”[10]114唐懿宗咸通年间文场里的这桩公案,张乔有“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之奇句,被主考官李频推为第一,获得“首荐”,但张乔却将此殊荣让给了身陷场屋多年、比他年长的许棠。宋王十朋《梅溪先生后集》卷十七记载了一首《诸公和诗复用前韵》[11]卷十七:
梁眷连年姓误标,两州骚客瘦吟腰。月河月满燕贺厦,佛国佛生虹挂霄。多士颜欢欹杜老,一轮香满赋张乔。此途不止为科第,名节崔嵬看立朝。
宋曾慥《类说》卷三十四也保存了这首诗,名为《月中桂诗》。这首诗还引起了明代王夫之的注意,王夫之在《船山遗书》中评价“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时说“拙处自古意未坠”。[12]4935王夫之面对张乔的诗,有了创作修改的冲动。不得不说,这是唐人试律的一次成功写作,是在镣铐下的一次成功舞蹈。咸通年间的这次府试,对张乔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与自己一生中唯一一次的中举机会失之交臂,他是晚唐文人普遍世俗化的最后一泓清泉,他是世风日益堕落中的最后一朵奇葩。19世纪越南籍诗人阮绵审《历代诗选》卷十评张乔《月中桂》云:“刻画中笔致自然。”[13]279张乔在京城文人圈中很有名气,他联系着“九华四俊”的许棠、张蠙和周繇,“咸通十哲”(实为十二人)的其余十一人——许棠、张蠙、周繇、喻坦之、任涛、温宪、郑谷、李昌符、剧燕、吴罕、李栖远。张乔与同时代的郑薰、薛能、李洞、刘沧、顾云等均有唱和。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张乔的海外友人,新罗赴唐朝的留学生,新罗诗人崔致远最为有名。
张乔作为晚唐池州诗人的代表,是晚唐安徽诗坛的一颗耀眼明星。张乔寓居长安多年,据陈伯海《唐诗汇评》记载乔“曾漫游吴越、荆襄、河洛、关中等地”[8]2766。,他第一时间接触了唐王朝的政治变化与大厦将倾的讯息。黄巢起义的爆发,迫使他在广明年间回归故乡。对于张乔其人其诗的记载,从晚唐五代至今,未曾断代。张乔其人其诗在后世的影响,体现了历史潮流中那些中小诗人普遍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命运。
2.1 唐宋时期的影响——晚唐诗的价值发现与张乔律绝的艺术肯定
同时代人中,较早对张乔评价的是黄滔,黄滔在《黄御史集》中有《答陈磻隐论诗书》:“是时,张乔、许彬、林希、刘皆,咸有诗名,而退飞不已。”[14]卷七王定保《唐摭言》称:“张乔,池州九华人也。诗句清雅,夐无与伦。”[10]114五代前蜀韦縠的《才调集》卷九收录张乔诗五首:《荆楚道中》、《游终南山白鹤观》、《杨花落》(实为杨巨源作)、《送友人归宜春》、《送进士许棠》。由此可见,张乔的诗歌在五代时就已经进入诗选家的视野。
宋代文献中张乔出现的几率与日俱增。李昉《文苑英华》卷一百五十二选张乔诗一百一十三首。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十九选张乔诗两首,《送河西从事》和《送进士许棠》,王安石生活在宋初,处在开风气之先的年代,因此王安石总是能注意到淹没在盛唐诗歌中的晚唐中小诗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二“乐府杂题”下选有张乔的《塞上曲(一作塞下曲)》,一句“永定山河誓,南归改汉年”,气势磅礴,情思壮烈。王谠《唐语林》卷二对张乔的律诗做出了肯定,“贾岛、平曾、李淘、刘得仁、喻坦之、张乔、剧燕、许琳、陈觉,以律诗传。”[15]157到了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诗》卷四十九选张乔二十一首,卷十九、卷七十二选张乔诗各一首,卷二十五选张乔诗两首,总计二十五首。赵师秀《众妙集》选张乔《题河中鹳雀楼》一首。[16]书商陈起刊刻《江湖小集》,其中的“集唐诗”开始使用张乔的成句,这是目前发现的较早将张乔诗句纳入集唐诗的例子,一共有三处:
《江湖小集》卷二十“五言”条[17]卷二十:
前村深雪里(齐已),天意不教迟(熊皎)。
玉色复何异(朱昼),东风万古吹(张乔)。
春宵多旅梦(张乔),轻醉不成乡(唐彦谦)。
静室簾孤捲(行肇),花间暗断肠。(鱼玄机)
《江湖小集》卷二十二“《过台城》”条[17]卷二十二:
云惨烟愁苑路斜(孟迟),马嘶残日没残霞(曹邺)。
绕篱野菜飞黄蝶(长孙佐辅),宫殿余基长草花。(张乔)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对于张乔其人其诗,有一段系统论述:“《张乔集》二卷,唐进士九华张乔撰。乔与许棠、张蠙、郑谷、喻坦之等同时,号十哲。乔试京兆,《月中桂》诗擅场,传于今,而登科记无名,盖不中第也。”[18]577张乔的诗歌产生于晚唐,那是一个“贾岛”的时代,这不是闻一多的创见,早在宋朝,方岳在《深雪偶谈》中就已经明确表示:“贾阆仙,燕人,产寒苦地,故立心亦然……张乔、张蠙、李频、刘得仁,凡晚唐诸子,皆于纸上北面,随其所得浅深,皆足以终其身而名后世。”[19]对张乔诗歌做出有趣判断的是高似孙撰写的《砚笺》,《砚笺》是一本宋代的古砚专著,共四卷,第一卷论端砚,第二卷论歙砚,第三卷论砚品,第四卷集前人论砚诗文。“白乐天诗,砚温磨冻墨。郑谷诗,寒砚旋生澌。喻坦之诗,砚和青霭冻。温庭筠诗,砚水池先冻。张乔诗,近腊砚生冰。”[20]卷一尤袤《遂初堂书目》存目了《张乔集》,可见张乔的单行本诗集在那时已经出现。《三体唐诗》是周弼编的唐诗选集,一共六卷,因只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三种体裁之诗,故名《三体唐诗》,收录张乔《寄山僧》、《寄维扬故人》、《送友人归宜春》和《送许棠》四首。[21]卷一范晞文《对床夜语》卷四评张乔绝句,“唐人绝句有意相袭者,有句相袭者……张乔《寄维扬友》云: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杜牧《怀吴中友》云: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7]431这就肯定了张乔对前人诗歌艺术的化用以及对张乔绝句体裁诗歌的赞赏。
2.2 元明时期的影响——“诗苦道真”的苦寒形象与诗歌集唐现象的兴起
元代记载张乔诗歌的文献,最重要的是方回的《瀛奎律髓》,《瀛奎律髓》是一部唐宋五七言律诗总集,卷二十四“送别类”下有《送许棠》,卷四十七“释梵类”下有《游歙州兴唐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记载“张乔集一卷”[22]卷二百四十三,脱脱《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第一百六十一,亦记载“张乔诗一卷”[23]卷二百八,可知在元代流传的《张乔集》多为一卷本。辛文房《唐才子传》“郑谷”条、“张乔”条,均有张乔的生平记载,前文已经引用,不再赘述。
明代张乔诗歌的影响逐渐增加,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选张乔诗六十一首。[24]卷八十七高棅编选《唐诗品汇》,卷二十二五言古诗二十二选张乔《听弹琴》,卷五十四七言绝句九选张乔《长门怨》、《宿洛东门》,卷六十九五言律诗十四选张乔《曲江春》,卷八十五言排律十选张乔《华州试月中桂》,卷八十九七言律诗八选张乔《河中鹳雀楼》。[25]稍后高棅又编选《唐诗拾遗》,卷七选张乔诗七首,卷十选张乔诗两首。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三评价张乔“咸通中应举,熏以其诗苦道真,尝延之门下。”[26]246这里胡震亨用“诗苦道真”定义张乔很恰当。王崇《(嘉靖)池州府志》卷七《人物篇》载张乔在黄巢之乱后悲叹:“尚可以行道乎哉?”[27]卷七
明代张乔的诗歌入“集唐诗”的现象与日俱增,江源《桂轩稿》有《秋思四首》其一[28]:
生涯心事已蹉跎(刘长卿),况复新秋一雁过(皇甫冉)。
借问道傍名利客(崔颢天),天涯归计欲如何(张乔)。
张凤翼《句注山房集》卷十《秋日旅怀集古八首》其五[29]卷十: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颀),起听新蝉步浅莎(王涯)。
近北始知黄叶落(刘長卿),天涯归计欲如何(张乔)。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使用集唐诗时就曾引用过张乔的诗句[30]274:
(外)万里沙西寇已平(张乔),(末)东归衔命见双旌(韩偓)。
(净)塞鸿过尽残阳里(耿湋),(众)淮水长怜似镜清(李绅)。
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集类下”记载“张乔诗二卷”,与胡震亨《唐音癸签》一致,另外,陆时雍《唐诗镜》也持张乔“有集二卷”的观点。[31]卷五十三王崇《(嘉靖)池州府志》亦是“有集二卷”。[32]卷七可见明朝张乔诗歌集流行的版本当为两卷本。柯维骐《宋史新编》记载“张乔诗一卷”[33]卷五十三,当是特例。李攀龙《唐诗选》选张乔诗《宴边将》[34]卷七,李攀龙《古今诗删》亦选张乔诗《宴边将》。[35]卷二十三刘城《峄桐文集》对张乔的评价较为中肯,《秋浦草序》:“至顾云张乔辈,皆池产也,声名章句颇不寂寥。”[36]卷二王志庆《古俪府》卷二存张乔《华山》诗,卷八存张乔《闻仰山禅师归曹溪因赠》诗,卷十存张乔《书边事》诗,卷十二存张乔《兴善寺古松》诗。[37]
2.3 清朝至民国的影响——“流觞自遣”的风雅形象与诗歌集唐现象的兴盛
与明人笔下“诗苦道真”的张乔形象不同,清人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记载“李昭象与张乔顾云辈唱酬,日垂钓流觞以自遣。”[38]卷二百六十五张乔的诗雅风流第一次被发掘。与之相匹配的是,清人在评价张乔诗歌时也侧重于“情”的发现,吴乔《围炉诗话》赞美张乔诗歌“情景浃洽”、“有入情之句”、“有一气贯串之妙”。[39]卷二、卷三
清人喜欢直接引用或者化用张乔的五言和七言诗歌,其中在体裁倾向上,又偏爱张乔的绝句诗。黄之隽的《香屑集》是共十八卷,是一本集句诗集,多次出现张乔诗。举例陈昌图《南屏山房集》中的一首集唐诗,即可看出张乔诗歌的影响,试看《题沈安种石山房图》[40]卷四:
一别林泉久(张乔),闲斋未办苫(皮日休)。
水清石磊磊(杜甫),庭绿草纎纎(项斯)。
虚坐诗情远(张籍),幽居道气添(元稹)。
因声谢岑壑(高适),深僻任人嫌(姚合)。
安徽桐城人方孝标有《钝斋诗选》“廿四桥”条载张乔《寄扬州故人》。清人选录张乔诗歌的重要文献有陈廷敬的《御选唐诗》,杜诏的《唐诗叩弹集》。民国选录张乔诗歌的代表集子是刘拜山、富寿荪的《千首唐人绝句》,张乔的《宴边将》和《河湟旧卒》入选,由此可以看出,张乔的诗歌多有好绝句,部分诗歌确实也存在“有句无篇”的缺憾。对于晚唐中小诗人的研究,我们仍须做出更多努力。
[1][元]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清]徐松.登科记考(中册)[M].赵守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M].王仲镛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明]梅鼎祚.鹿裘石室集[Z].明天启三年玄白堂刻本.
[6][清]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Z].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宣统二年刻民国二年印本影印.
[7][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陈伯海.唐诗汇评[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宋]王十朋.梅溪先生后集[Z].四部丛刊景明正统刻本.
[12][明]王夫之.船山遗书(第八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3]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唐]黄滔.黄先生文集[Z].四部丛刊景明本.
[15][宋]王谠.唐语林校证[M].周勋初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16][宋]赵师秀.众妙集[Z].明天启五年刻本.
[17][宋]陈起.江湖小集(卷二十、卷二十二)[Z].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宋]方岳.深雪偶谈[Z].清曹琰钞本.
[20][宋]高似孙.砚笺[Z].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
[21][宋]周弼.三体唐诗[Z].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宋]马端临.文献通考[Z].清浙江书局本.
[23][元]脱脱.宋史[Z].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24][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Z].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5][明]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6][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7][明]王崇.池州府志[Z].明嘉靖刻本.
[28][明]江源.桂轩稿[Z].明弘治庐渊刻本.
[29][明]张凤翼.句注山房集[Z].明刻本.
[30][明]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1][明]陆时雍.唐诗镜[Z].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明]王崇.池州府志[Z].明嘉靖刻本.
[33][明]柯维骐.宋史新编[Z].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34][明]李攀龙.唐诗选[Z].明闵氏刻朱墨套印本.
[35][明]李攀龙.古今诗删[Z].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明]刘城.峄桐文集[Z].清光绪十九年养云山庄刻本.
[37][明]王志庆.古俪府[Z].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清]何绍基.重修安徽通志(光绪)[Z].清光绪四年刻本.
[39][清]吴乔.围炉诗话[Z].清借月山房汇钞本.
[40][清]陈昌图.南屏山房集[Z].清乾隆五十六年陈宝元刻本.
责任编辑:周哲良
I206.2
A
1672-2094(2017)03-0057-04
2017-03-10
任冬青(1990-),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