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香,王 岩(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研究*
赵兰香,王 岩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理念的转换与技术的应用,日益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应运而生,并产生出新的教育规律。但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学生过度自由化、浅层次对话及片面追求工具理性等问题,这主要是受学生、教师及环境的制约。需要在价值理性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转变原有的教-学-考的模式,建立学-教-行的新型教育逻辑,以完成教育目的,提升教育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育规律;教育质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MOOC的兴起,翻转课堂作为一种理念的转换与技术的应用,日益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的事实,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威胁,也让人们反思,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但教育的初衷不能改变,改变的只是方式。本文试图在教书育人的价值引领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对象,分析现有教育方式的不足,进而探求建构符合教育规律的翻转课堂模式。
(一)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呼唤翻转课堂“到场”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教育方式都是时代的产物。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教育方式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实行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教育,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外做课后作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考试得高分。这就难免出现:学生“空场”,传道有余,解惑不足;教师把控,灌输有余,引导不足;班容量大,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课时有限,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等弊端。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最早是由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倡并组织实施的,它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对快速、批量化地培养标准化的劳动力,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时代在发展变化,已经由生存阶段进入到生活时期,由满足温饱的需求进入到谋求个性发展的渴望,由知识储备提升至综合思维的运用阶段。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要求表现自我,凸显个性,而上述的那种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必须适时而变。
翻转课堂是教师课前将大量学习内容制成教学视频供学生在课外自学,课堂上则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性与开放性,又通过分工合作、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平等、协作精神。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为导向,将主体地位还原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以短小精练的主题视频为抓手,提升凝聚力,增强深度,可以说这是翻转课堂的极大优势,为众多学科所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尝试。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互联网的“重灾区”,它一方面受到来自于国外敌对势力的不断攻击,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新阵地;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对之不屑与质疑,他们不喜欢课堂上教师的正统说教,而喜欢求助于互联网,“万事问百度”。在这样内外夹击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互联网不能漠视,也不能采用围堵政策,而应该“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技术变革,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1],借助于翻转课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与深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与亲近力。这已成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析
任何实践的成功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传统条件下,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保障了思想的正确性,更多的是一种由教到学的强制灌输式成功。但翻转课堂,翻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先学后导的学习方式,它势必影响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因而在教育的对象、手段、方式、内容、目的等方面也会发生改变,形成新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的四位一体的具体规律。
核心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社会适应性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其心理和行为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使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何时何地,其初心不改。当今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的适应性,其宗旨自然是为人而服务。在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以下新的规律性。
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传统课堂下,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因大班教学的限制,往往只能遵循普遍性原则,将基本的内容传授给大部分学生,但这实际上是以忽视少数人的利益为前提的。翻转课堂模式下,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虽有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等的普遍性教育,推送适应于所有学生要求的“套餐”;也要有特殊性需求,提供因人而异的“定制餐”,进行精准推送,体现个性化教育;还可以独特的内容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灌输性与合作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纯知识性教育,必须有主导方向、正能量的灌输性。传统课堂更多地强调了灌输性,保证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虽提倡先学后导,但有基本方向的把握,更需要师生合作,共同进步。
第三,系统化与碎片化相统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体系,立体化程序操作,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教学进度安排等,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但在翻转课堂下,课前的自学是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模式,呈现碎片化特点,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但理论课堂的连线又将碎片串联起来,做到系统性。
第四,防范性与预测性相统一。传统课堂由于不能反映学生思想动态,更多地是防范性;但翻转课堂必然依靠于互联网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可以利用大数据统计、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科学预测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防范,做到了防范性与预测性的结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的放矢。
(一)翻转课堂运行中的弊端
翻转课堂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已经“在路上”,从其传入中国,就显示出蓬勃生机,多门课程纷纷“加入”。就目前的运行状况来说,已经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但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需要引起注意。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其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过度自由化。翻转课堂借助于互联网,不必守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着固定的思维方式训练,而是开启了4A的学习模式,做到了随时随地随心随愿。这既是其优势,但也存在极大的弊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因为“满堂灌”成为很多学生不够重视、不愿重视的课程;翻转课堂采取了视频播放的方式,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但却很容易出现不可控的局面,如学生是否真正本人去听、去看、去参与讨论、有无作弊现象。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引导的课程,如在爱国主义、民族大义、国家安全等内容上需要一定的氛围烘托,课堂的集体学习有益于增强情感感受,但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却削弱了课堂教学的威严感与庄重感,从而也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温度。
第二,浅层次性对话。翻转课堂模式中,信息的传递不是主要在课堂中完成,而是把知识点的讲授以微视频的形式放在网络平台上,学生通过对视频内容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并对存疑部分发问,使得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接下来面对面的课堂授课中,教师主要针对线上的知识信息以及学生的疑问开展释疑解惑和深入探讨[2]。因而,翻转课堂的重点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师生间的互动。“翻转课堂借助于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的双重杠杆,使课堂教学成为围绕一定问题情境展开的探索性活动,凸显了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性。”[3]但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尚处于起步阶段,师生的问题意识不强,为了完成必要的环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有交流、讨论,但仅限于表层,应付了事,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不多,一问一答的浅层次对话达不到发掘学生潜质,化被动为主动的教改初衷。
第三,过度追求工具理性。翻转课堂借助于微视频,将信息作为知识,进而将知识作为教育的全部。但知识只是教育的中介,绝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价值观层面的教育绝非借助于信息就可以完成。它只能“教之以事”,而不能“喻诸徳也”。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不甘为人后,在教育的技巧、微视频的制作、信息的选择上下大功夫,力求以新颖、趣味化的形式吸引学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但教师面对的不是鲜活的学生,而是机器,课堂的激情不再,讲的是知识,学的是知识,心里想的是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何在?毕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类课程,它更多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追求及行为体验,所以不能简单地一翻而成,不能唯技术而技术,必须把握好价值理性,让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服务。
(二)翻转课堂运行中的制约因素
翻转课堂作为一个新的运行系统,其要素构成及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教师、学生及环境是翻转课堂的三大支撑要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翻转课堂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学生,然而此收益并非实施即得之。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深度参与的思考力。如果只是将课堂的讲授改为课前的视频学习,而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没有深度的融入,依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善于提问等问题,这必然影响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融知识、情感、思想为一体的课程,其功效并非立刻显现,需要在繁杂的现象背后探求本质,需要长期的实践检验,这就更需要一颗安定的心、一种强烈的政治敏感性、一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深度思考力、政治素养等都会制约翻转课堂的运行。
翻转课堂的最大推动者是教师,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翻转课堂的快速推进更多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一厢情愿,并没有受到太多一线教师的青睐。因为它需要教师有超前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能力、娴熟的教育技术。但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平时的教学任务量就较专业教师大,翻转课堂需制作大量的视频和整理题目,包括录制和上传视频、把能够增强主题的活动引入课堂中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此外,由于学科育人的特殊性,还对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存疑,因此教学改革的意识并不强。且对翻转课堂的内涵把握流于形式,仅仅做到了课前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内化的形式上翻转,却忽略了对课前自主学习任务的设置以及课堂知识内化过程的设计和课后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视,也就是由主体转为主导的转型尚不成功,引导性的职业素质尚需加强。
翻转课堂的重点在于师生的互动,互动的内涵取决于师生的素质,但外延却依赖于技术平台,也就是翻转课堂的实施环境,这也是制约翻转课堂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比如网络平台的界面是否易操作、校园网运行是否畅通、硬件设施的供应、相关费用、师生比例、班级结构等都会影响到翻转课堂的实施。很难想象,没有技术平台的支撑、没有通畅的网络,学生会积极地观看课前的视频资源,踊跃地加入课堂讨论与互动;没有充足的师生比例、没有合适的班容量,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讨论。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绝不是师生的积极主动就能解决的,必须要有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投入,需要校方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创建良好的学习条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价值追求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其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必须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追求,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杜绝唯技术论,从工具理性上升到价值理性。翻转课堂的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比如制作微视频,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等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不能将翻转课堂的制作引向高超的技术防伪,与学生做猫鼠游戏,使摆脱课堂压力的学生再重新套上技术的枷锁。切记实施翻转课堂的初衷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唤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非技术强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不要妄想用技术来制约学生,应更多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钻研,设计精巧的悬疑,丝丝入扣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相,追求真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追求工具理性上升到价值理性。
第二,杜绝“明星效应”,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实施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个教师无法实现,需要团队合作。在团队中必然有分工,比如在网络平台上有的负责微视频制作,有的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在线答疑等等,有分工就会有失衡。尤其是在刚开始实施中,可以培植一些展示“明星”,带动其他教师的参与。但“如果一部分教师只是讲课,一部分教师只是当助手,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教师的片面和畸形发展,导致教师整体能力下降”[4]。因此,随着翻转课堂的全面实施,一定要杜绝“明星效应”现象,这样才能调动所有老师的积极性,从思想上愿意接受翻转课堂,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当所有人参与其中,并尝试不同的分工,体验完整的教学经历,才能推动所有教师的长远发展。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知识性课程,它将知识作为一种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实施,决不能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更应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学生绝非是一个知识的容器,需完成多少标准化的任务;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教育也是一种生活,生活的教育远胜于知识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情感渗透,哪怕是微视频的制作,虽然面对的是机器,但要透过知识关乎背后的价值导向及方法论;在资料的选择上密切联系时政新闻,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进而提升政治素养;在组织讨论、小组学习时,多采用辩论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对比中学会运用思维方法。通过多方面的情感熏陶、方法培养、知识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逻辑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理论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而翻转课堂是一种借助于视频、PPT等信息化、数据化方式形成有效互动的教学方式,翻的是教与学的逻辑次序,也就是要打破原有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教-学-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重构教与学的环节,创新教学秩序,将之转变为‘学-教-行’”[5]的逻辑次序,即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教师理论连线讲授→学生知识面体验,完成点线面的一体化过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第一,避免过度自由化,设定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其分割成不同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做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针对视频设定练习题,提供阅读书目及其他材料。为防止学生作弊,过度自由化,要组建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需要在班级进行学习汇报,以检验学习效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绪论为例,提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活的马克思》等视频资料及《共产党宣言》文本材料,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周时间内通过学习能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并围绕该部分的重点难点提出2—3 个疑难问题,以供大家交流讨论。
第二,避免浅层次理解,进行课堂理论连线。光有细化的知识点不行,还必须有一个整体连线的过程。所以在理论课堂上,教师主要是针对大家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答疑解惑,完成理论连线并初步规划实践方案。首先由各个学习小组汇报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提出难点问题、疑惑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筛选,提出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从而有效避免了与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同时这种教学难点不再是教师自己想象出来的难点,而是学生自己感觉到的难点,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即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共鸣,避免了浅层次对话。
第三,防止过度追求工具理性,进行课后知识面实践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任务也不是要成为一个技术高手,而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实施,除了网上的知识点学习与课堂的理论连线外,还必须注重情感的熏陶与行为的培养,因此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唯有在实践中才真正地获得认知。划分的学习小组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二是课后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在理论课堂的表现,教师设定实践方向,要求小组在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并外化在行动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绪论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安排他们进行“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校内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究,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有效性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构建是辅助于课堂教学,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的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取代传统课堂,因此必须保证其有效性。
第一,满足个体需求,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于“实然”,关注于“应然”,将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政治理想等灌输给受教育者,以此规范个体行为以达到对某种社会价值的认同。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无法满足个体现实需求而削弱其意义和价值。翻转课堂下,可以提供“套餐+定制餐”。通过大数据,测定不同个体的“营养状况”, 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课程,进行定向“靶标式”推送,增强现实指导意义。同时通过设定独特标题,增强语言的诙谐性、趣味性等,增强内容的吸引力,以提升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第二,开展双向学习,加强深层次交流,提升教育形式的有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凭借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灌输,进而使其思想方面发生转化。翻转课堂下,教师不再是主体,而只是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共同占有信息资源,因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翻转课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淡化训诫成分, 增强沟通交流;淡化单向灌输,增强双向互动;淡化权力意识,增强平等氛围,以此才能真正加深交流的深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开展即时评价,增强教师的获得感,提升教育效果的有效性。评价是衡量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评价缺乏及时性,且教育教学水平多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无法切实反映教育效果。而翻转课堂下,要求将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转化、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纳入考评指标。不仅考察内容更丰富,而且反馈更及时,对教师是一种承认与激励,从而更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 刘震,曹泽熙.“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11): 59-63.
[2] 王晨艳,李奎刚.“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价值与挑战[J]中国轻工教育,2015 (4): 89-92.
[3] 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29-33.
[4] 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 115-118.
[5] 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87-90.
[6] 徐华伟.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2014(6):3-7.
[7] 边和平,刘薇. 以“翻转课堂”模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6(1):6-9.
[8] 强飙.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设计的思路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9-121.
A Study of Flipped Classroom in Student-oriented Course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ZHAO Lanxiang,WANG Yan
(MarxismCollege,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1,China)
Flipped classroom, as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conception about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impact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occurrence of flipped classroom in the course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brings about a new education law. But some questions,such as excessive liberalization of students, dialogue remaining shallow and one-sided pursuit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really arise, and the situ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environ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value rationality and student-orientedness,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learning-test mode and establish the new educational logic of learning-teaching-a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course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flipped classroom;educational laws;quality of education
第29卷第4期(2017年4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29No.4(Apr.2017)
*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课堂’立体联动式教学模式研究”(2015GJJG039)之成果。
2016-12-22
赵兰香(1978-),女,辽宁锦州人,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 岩(198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4.011
G642
A
1008-6285(2017)04-00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