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山市石岐实验小学 石承华
改进教学行为,丰富学生体验
文 中山市石岐实验小学 石承华
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的教学时间、空间单元组成,对于这些时间、空间单元,我们可以称之为点,正是这些众多的点组成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场面。课堂中的授课者或听课者,观察的视角不同,面临的点便不一样。即使观察的点一致,不同的观察者也会得到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通过交流,都会为各自的发展提供方向。有鉴于此,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笔者在工作中对别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多了一份关注与思考。
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不同等因素,造成了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都不可避免地带上独具一格的学习特性,使得学习目标的达成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通过预设问题引领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成了不少教师的首选。这样,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预设问题,成为了笔者的观察点。
在听黄老师试教 《可贵的沉默》时,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音乐导入,齐读课题后,进入学生自学课文环节。这时,黄老师说:“请大家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并想想课文的哪些内容自己还不理解?”四分三十秒后,黄老师说: “下面请你围绕课文内容,提一个你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下发的卡纸上,看哪个问题最能引起同学们的思考。”然后学生书写、汇报,黄老师引导归纳。
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词语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意思,感悟作者表达的意图,把握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并使此情感融入并震撼心灵。这样,学生的接受、品味、欣赏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才能不断提高。于是,在阅读教学中,以何种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分析、感悟、运用的能力,是教师面临的考验,需要教师对知识点进行了自我建构,对传授知识的方式有了强烈的自我变革诉求。
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检测学生对文中蕴含的情感是否感同身受,所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养成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但是,教学的现场却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充满着变数,需要教师在瞬息万变间,敏捷地抓住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去发掘并体验朗读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李老师在教学 《风筝》时,进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人物情感教学环节,他让学生把体会到人物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生 (汇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 (出示 “翩翩起舞”):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轻快地跳起美妙的舞蹈。
师: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
生:很美;轻柔;轻柔地随风飘动,非常美。
师:我们通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什么?
生:树叶;蝴蝶;人的舞蹈;孔雀。
师:对呀,此时的风筝轻飞曼舞,像蝴蝶、孔雀一样,柔美、飘逸,带给孩子们多少快乐啊。请你再来读一读,读出风筝的自由,读出孩子们的快乐吧。
生 (学生读了一遍,教师导入其他内容):朗读。
此教学环节,教师把握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意思,感悟句子中蕴含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但令人遗憾的是,指导学生在了解人物的情感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一遍后便导入了其他的内容,致使学生没能将风筝的飘逸美、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弱化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被打了折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更好地领悟人物的行为、情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结点,打开,一切便迎刃而解。课文内容往往是作者情感诉求的体现,很多时候会有一个情感的聚焦点。聚焦点可能是课文里的一句话,一个词语,抑或是课文里没有明确的句子或词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内容概括为一个词语。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的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聚焦点 (切入点),突破了此结点,其他问题的解决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