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州市铁一小学 张晓红
在感悟语言中体验人文情怀
文 广州市铁一小学 张晓红
新课程呼唤课堂的生命,呼唤学生的个性。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教师是策划言语活动的主导,表达主体在学生。
1.感悟言语的形象
在母语的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具有非常鲜明的形象色彩,形象性是汉语言与生俱来的本性。而儿童思维自身的特点就是形象性。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
学习 《军神》一课时,让学生读课文,交流:哪些句子打动了自己。学生进行交流后出示: “病人一声不吭。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我引导学生用心读这两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试着想象当时的情境。有的学生抓住 “一声不吭”好像看到刘伯承此时脸色惨白,但牙齿却紧紧地咬住嘴唇,甚至还流出了血;有的学生抓住 “居然”想到:刘伯承躺在崭新的垫单上,沃克医生每动一刀子,他的双手就会更加使劲抓住白垫单,而“居然”看出他用的力气是多么的大,忍受的痛苦是多么深,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就这样,在扣词品句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为了党,为了军队,刘伯承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手术中那一阵阵锥心刺骨而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受到了刘伯承坚强的形象。
2.感悟词语的情感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 “文字符号”上理解精神内核,披文入情,感悟语言的情感,做到缘语生情,依情品语。
《白杨》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段话中,从 “沉思”到 “微笑”,描写了爸爸神情的两次变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品悟 “沉思”的内涵:因为爸爸看到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由白杨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千千万万和自己一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战友。而他更多想到的是子女在边疆的未来,他们能否传承白杨树的精神,也能成长为戈壁上的 “白杨”,此时的心情是沉重的。又因为他看到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又让他想到孩子们也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实现父辈们的愿望,所以 “微笑”了。就这样,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了爸爸 “沉思”与 “微笑”的内涵,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老一辈边疆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女”的博大情怀。
1.在朗读中感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时下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追求读书形式的新颖 “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就读哪一句 (哪一段)。”过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架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切实感悟,就是用个性体验取代了 “文以载道”中的“文”,没有了这一重要载体,又如何能领会到其中的 “道”呢?
朗读有三重境界:初读,读懂词句段的意思,疏通文意,读得正确,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精读,读出词句段间意义的结合,读出情感,读出段与段的联系。诵读,读出文本的情趣,领悟主旨,读得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着眼语言文字的本身,感知具体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达到 “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这样才能抓住让自己感动的语言文字练习朗读,在动情的诵读品味中,使人物形象 (事物特点)在脑海中慢慢清晰,渐渐丰满,呼之欲出。
2.在对话中唤醒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中要求通过小村庄的变迁这个具体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学生围绕 “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消失了?”这一问题谈时,孩子们只是停留在就字解字上,只是用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来回答小庄消失的原因,理解只留在文字表面,显然学生心底那根情感的弦还没有被拨动,如何让他们对砍伐树木的现象真正痛心?如何让他们对生命之树产生强烈的关注,真正产生对大自然热爱之情,我提出了话题: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当小村庄的人们提着锋利的斧头上山时,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引领学生与教师对话,并促使学生在阅读期待中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发主动探究,在一系列的对话中体会到了 “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的自然惨状,感受到了人类只顾眼前利益,无情破坏环境的错误行径,他们的心灵和生命之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与绿树同呼吸共命运,为乱砍伐树木的行为而痛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刻认识到了 “滥伐大树就是毁灭自己的家园”。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