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祖容像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2017-04-13 13:32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画师徽州技法

丁 琴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黄山,245000

徽州祖容像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丁 琴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黄山,245000

为了深入探究徽州祖容像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分析了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徽州地区所产生严密的宗族与宗法制度以及民间习俗对祖容像产生、发展的影响,并祖容像的对绘画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徽州祖容像绘画中构图单一,作画技法严谨,并认为徽州祖容像传达出了古徽州对生命的深度思考,对其应加强保护和传承。

祖容像;文化背景;徽州绘画

1 徽州祖容像的渊源

徽州祖容像是根据祖辈面容绘制的人物肖像画,通常被悬挂在宗族的祠堂内或者居屋的厅内,用于对逝去先辈的追思和缅怀。在徽学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对遗存下来的徽州祖容像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多,尤其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探析尚未受到重视,目前文献记载和专著等都没有太多的涉及,只有石谷风先生的专著《徽州容像艺术》发表了一些徽州的祖容像以及文字记载和评述,而对徽州祖容像的绘制技法以及绘画的构图与表现手法没有过多的论述。祖容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是由最初的人物画分支而来。南宋后期,人物画界出现了肖像画,此后肖像画走向民间,以传神摹写为目的,服务于大众,慢慢地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科[1]。徽州祖容像现存的大多明清时期的作品,目前,发现最罕见的祖容像是清嘉庆年间所绘,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保存得非常完整,画面色彩鲜艳,人物看上去栩栩如生。可见,徽州的祖容像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

在徽州,绘画祖容像是为了留住先人的真容,让后代记住他们;同时用以怀念、祭祀或招魂,传达出对生命的寄托[2]。在这一点上,皇家帝王是有先例的,历代宫廷里都不乏一些专门画人像的画师。他们作画时造型准确,技法精湛,并且以写真传神为主旨,为帝王将相和后宫佳丽以及王族大臣们绘制肖像。有这么一群人支持,绘画技法得到不断提升,肖像画也得到飞速发展。明清时期,徽州经济发达,一些大户人家生活殷实,一时间聘请画师绘制容像成为一种时尚,有聘请当地画师的,有聘请外地画师的,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宫廷画师。徽州祖容像通常被挂在宗族祠堂内或居屋的厅内,用于后人瞻仰、祭拜,这是徽州人对祖宗敬奉的一种方式。

2 徽州祖容像的文化内涵

2.1 徽州祖容像产生的文化背景

俗话说:有需求就会有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徽州经济的发展,徽州文化也逐步昌盛,在此背景下,民间绘画流行起来,祖容像也就应运而生。徽州人从中原迁居而来,聚族而居。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宗族制度和宗法制度严密,祭祀活动成为宗族的大事。祠堂里供奉祖容像是对先祖的尊敬,也是晚辈对祖先追思的一种形式,更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一种教化,把宗法信念化为生活的信条。新中国成立后,封建的宗法制度逐渐被取缔,宗族的大型祭祀活动渐渐消亡,祖容像也走向了没落。

由于徽商深受“衣锦还乡”的观念影响,发达之后便返乡建祠堂、竖牌坊、续族谱、画祖容等一系列活动,以示“光宗耀祖”,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宣扬。各姓的祠堂逢年过节,张灯结彩,族人们供奉他们的族长、祠长、家长,或者一些有威望的先辈。在祠堂中间挂上祖容像,案桌上方摆上牌位,下方放着供品,点燃香烛,族人共同祭拜祖先,以激励下一代发愤图强,给祖宗争光。

由于祖容像多数是上门绘制,用今天的话说,属于私人订制,所以佣金较高,从业者居多。徽州作家汪道昆在《金瓶梅词话》中描述:“管待了酒饭,红漆盘捧出一尺头、十两白金。”[3]可见,当时绘制祖容像价格之高,以致民间画师中流行着“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至今徽州黟县西递村祠堂、宏村祠堂还挂着祖容像,像中的先人都是宗族里取得成功之人,即使在今天,面对游客,他们的后代在讲解这些祖容像的故事时,依然带着自豪的神情。可见,祖容像给后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体现出了徽州人空灵的审美境界。

2.2 祭拜祖容像民间习俗

徽州一些特有的民间风俗习惯,是徽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农历腊二十四即“小年”,各家各户都挂上祖容像,迎祖过年,到了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人穿戴整齐,按照辈分及长幼次序面对祖容像向祖宗拜年,然后才能用餐,吃长寿面。徽州人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孝亲,相信逝去的祖先与天神合一,所以选择在最重要的日子祭祖,这是当时一种重要的民俗。

由于徽州地处深山,土地贫瘠,在本地讨生活不易,造成很多徽州男性十二三岁就出门经商、学徒、考学。有一句谚语说:“生在徽州,前世不修,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常年在外讨生活,经商或者做官,难得回乡与亲人团聚,过年便显得格外隆重。带着对家人照顾不周的愧疚,拜祖容像为家人祈福,也为自己祈求平安,求得心灵上的安慰。加上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有人在外漂泊几十年,取得了成功;但也有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客死他乡。徽州人通过这种拜祭祖容的习俗,祈祷吉祥,向祖宗神灵寻求保佑。

徽州地区过年还有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祭祖。祭祖在古徽州一府六县广泛流传,明清时期,祭祀以宗族为主,规模大,程序多。祭祀日族人们穿戴礼服,在宗族的祠堂内,面对祖容,训诫子孙后人知礼仪,守公法;孝顺父母, 团结妯娌,和睦乡邻。在封建文化影响下,祖容像悬挂在祠堂内,设香案供放祭品,这种焚香祭拜激励后人要像先辈一样,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如祁门县闪里镇桃源村和箬坑乡马山村,每一年春耕之前还在进行祖容祭祀活动,在向先祖感恩的同时,祈求一年的丰收与吉祥。

3 祖容像的艺术特征

3.1 构图单一

民间祖容像画师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进过专门的学堂,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都是师徒模式训练出来的。祖容像的绘画涉及到人物的结构、比例等,作画难度较大,对技术要求高,况且没有教科书、参考书等资料可以借鉴,因此画师的技艺大都不传授外人,只以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且都是口授,对学习者的绘画悟性有一定要求。技术好的画师闲暇时间会画一些底样(粉本)供徒弟学习,这也不外传。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影像技术的发达,绘制祖容像技艺已淡出历史舞台。

绘制的祖容像采用中国画中立轴中堂的构图形式呈现[5],画面的构图单一,通常以单人像、双人像、群像为主要画面构图,几乎不添加其他任何场景性的修饰,有的画面中偶见一些椅子,依稀可辨。多数作品整幅画面只有人物,无配景,无场景,这一点和其他人物画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所绘人物动态单一,统一端坐,以正面描绘。构图中正襟危坐的人物刻画得庄严,给后人以崇高的形象,符合祖容像威严的要求[4]。

有的祖容像里给男性双手做一点变化,一手置膝上,一手环于腰间;而女性则统一双手叠拢放在膝上,显得庄重、温婉。徽州著名摄影师张建平先生在《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画册中记录了现存的鲍家祖容像,这是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且年代跨越近300年的祖容像[6]。画像中包括鲍氏宗族十五世祖到鲍氏二十五世共有49人,构图中,人物统一坐姿,依据祖先的排位是从上而下排列,男人坐中间,妻妾坐两边,这种单一的构图方式与传统人物画大相径庭。

3.2 技法严谨

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传统人物画慢慢分成抒写的意境画和写实的肖像画。肖像画对祖容像的刻画造型要求极高,准确再现真容,留荣存照。高度逼真的传神,绘制者忠实地抓取被描绘对象的形象特征和神采,这与传统的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书写胸中之逸气不同。绘制祖容像讲究用料设色,所用颜色都是自然界的真实颜色。宫廷画师为帝王将相写真,民间祖容像多数是民间画师所作。据后人回忆,鲍家祖容像是祖上花17两银子请宫廷画师所作。

早期的徽州祖容像,绘画技法单一,都是先以淡墨勾勒外形,与宋元的白描相似,然后加淡墨渲染出明暗关系,局部设淡色晕染区,最后用淡色复勾,使面部轮廓清晰,五官突出。到了晚期,技术日趋成熟,不再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法,对人物面部的刻画开始注重结构的变化,强化头部结构和面容的塑造,人物的立体感增强,接近西方的写实绘画。但是设色清淡,采用淡墨渲染数次。渲染时,对墨色的要求较高,根据所要描绘的人物肤色,采用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达,且看不见笔墨的痕迹,墨色层次深入。从披露的鲍氏巨幅祖容像上看,时隔近300年,这幅祖容像的画面依然华丽清晰,色泽鲜艳,人物脸部的细节刻画生动自然,甚至脸部的斑痣都能依稀辨清。可见,当时的绘画技法已经相当成熟。

4 祖容像的价值与意义

徽州祖容像,作为中国传统人物肖像画,对其加以深入研究,不仅能丰富徽州绘画史的研究,而且对今天的人物画技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对徽州祖容像实物资料的搜集,深入徽州祖容像技法特征研究,分析它的作画特点与西方人物肖像画的区别,从艺术特征上与新安画派作比较研究,以探索“徽州祖容像”独特的艺术风格。

徽州祖容像属于徽州文化的一部分,是徽州绘画乃至新安画派艺术的体现,对它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文献调查分析,研究祖容像产生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梳理徽州民间祖容像艺术发展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现代徽州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徽州祖容像的作画技法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对徽州祖容像绘制技术进行保护与继承。

5 结 语

综上所述,从绘画技法看,徽州祖容像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注重人物的写形与传神以及符合人物身份的面部神态。从产生发展的背景看,离不开徽州儒学文化的推动。据民国《歙县志》卷一“风土”记载,岁时礼俗:正月悬祖荣于庭,张灯设饮,至元宵后三日撤,谓之十八朝。通过祖宗容像的瞻仰、叩拜、献胙等缅怀过程,寻求祖先神灵之类超自然力量的庇佑[7]。祖容像除了展现出作画严谨的艺术特征外,还伴随着徽州先人对生命的深度思考。祖容像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它展现出了古徽州人重视生命图腾的永恒力量[8]。它与徽州宗教、舞蹈、音乐一起,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1]石谷风.徽州容像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2-3

[2]郭军.明清以来的祖容像面貌[J] .艺海,2009(3):56-57

[3]陈林.明清时期徽州祖容像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特色[J].装饰,2004(7):67-68

[4]李俊.浙东地区明清时期民间祖容像兴衰之探究[J].艺术百家,2014(2):220-222

[5]李俊.新昌县岩泉村甄氏宗谱祖容像装饰艺术考证 [J].新美术,2014(8):124-126

[6]张建平. 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3-4

[7]许兴海.从中堂装饰看明清时期徽州的精神文化形态 [J].装饰,2016(3):112-114

[8]江建业.记住乡愁 传承文化:许村敦睦堂挂容纪实[J].徽州社会科学,2014(7):78

(责任编辑:武艳芹)

2017-05-26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徽州民居彩绘壁画研究”(AHSKQ2014D11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徽州祖容像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研究”(SK2017A0380);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徽州壁画传统技法教学的实践与改革”(2015JYXM340);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风俗油画的表现形势及风格研究”(SK2015A3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公共美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AHSKY2015D141);黄山学院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工艺美术综合改革”(2016ZZGG01)。

丁琴(1980-),女,安徽含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0.021

J205

A

1673-2006(2017)10-0082-04

猜你喜欢
画师徽州技法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小小画师本领大
敦煌画师,I服了YOU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萌娃遇上插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