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市县台广电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2017-04-13 13:27许建俊常州广播电视台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广电融合

许建俊 常州广播电视台

苏锡常市县台广电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许建俊 常州广播电视台

聚力媒体融合,聚焦深度融合已成为江苏广电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本文的笔者参与了今年2月由省局科技委组织的对苏州、无锡、常州、宜兴四家市县广电台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工作,本文重点阐述了四家市县广电台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情况,并分享了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体会和建议。

媒体融合 广电+ 中央厨房 新型主流媒体

一、引言

今年是中央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三个年头,聚力媒体融合,聚焦深度融合已成为江苏广电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根据省局科技委安排,2月23—24日,我们一行调研了苏州、无锡、常州、宜兴四家市县广电台媒体融合发展情况,重点考察了各台推进媒体融合,加快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创新举措、实际成效,以及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未来发展思路。

江南自古春来早。以改革领风气之先的苏锡常,推进媒体融合也快人一拍,灵活多样。

二、省内媒体融合总体情况

2.1 转型变革聚焦聚力

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内容生产、平台发布、技术支撑层面的融合,还包括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转型变革是深度融合的前提条件。近年来,苏州、无锡、常州、宜兴四台致力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前瞻谋划,重组架构,有序搭建新型媒体的“四梁八柱”。

苏州广电紧紧以导向为魂、创新为基、改革为要,瞄准建设全国一流城市现代传媒产业集团目标,深化融合发展,加快创新转型,打造全新媒体生态。一方面全新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打造新闻内容采集和全媒体多渠道分发流程的“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方面积极引入独立制片人、主持人工作室等项目化、组团化市场运作机制,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和潜能。无锡广电在全国城市台率先实施全台新闻内容生产的全面整合,2012年建立了全媒体新闻编辑部,统合集团所有媒体,即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两微一端”的内容采编人员,实现新闻资源的全面共享,目前集团台报网微端的更深层次融合和相应机制与体制转型也在持续加力。常州广电2013年吹响“转型发展,变革自强”冲锋号,问诊机制体制,重塑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于年底启动“融合的力量”为题的系统设计,继而在全国城市台较早启动从内容生产到技术支撑,从经营创收到产业拓展,从平台布局到团队建设、从行政管理到机制保障的一系列改革。协同推进内容中心、技术中心、运营中心三大平台,整合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营销中心、广播节目中心、电视节目中心、节目购编中心、新媒体发展中心。2015年,六大中心再度整合成全媒体新闻中心、内容中心、全媒体营销中心、技术中心、产业中心和行政中心。今年还将全面推行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大综合部制,融通内部资源,突出综合效能。宜兴广电在充分整合广播电视的采编及技术资源,形成新的新闻中心、节目中心和新媒体中心三大板块架构基础上,继续加大广播电视本土内容的深耕细作,全力推进深度融合。

融合抓龙头。苏州、常州的“中央厨房”全媒体指挥平台已上线,力图打造全台全集团的信息采集分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常州台联通全台内容生产的CRE1.0版率先在全媒体新闻中心上线运行了一年,100平米指挥大厅不仅布局了指挥平台,还集中了台网微端的采编办公,基本实现线索汇聚、内容聚合、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功能。手机定位的记者地图和新闻线索地图同步呈现,还与交管部门城市主干道的电子监控平台信号实现互通。该平台计划今年三季度升级为2.0版,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台网微端的全面互通和资源管理功能,为全台用户中心建设提供支撑。苏州台通过一年多的研发建设,依托全媒体指挥中心CRE的工具化和模块化,优化工作流程;带动记者采编过程中的即采即发,明确记者新闻现场的“三个一”(一张图片、一个标题、一段文字)。每周一总编、副总编坐镇CRE靠前策划一周重点,与每天新闻指挥官主持的编前、编中、编后会的常态策划互为呼应,使线索汇聚、组织策划、采访调度、编辑生成、信息发布、发酵回馈、跟进追踪在一个平台上形成既开放又闭合的良性循环。无锡台在实现内容生产的前端采集的一体化和后端发布的多样化后,今年对新闻资源共享平台再优化,同时建设全媒体指挥平台。

苏州广电搬入新台址后,技术装备全面升级。在全国城市台中首家获得电视全频道高标清同播资质后,于去年12月1日跨进全面高清化时代。制播系统软硬件设施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正引领全台媒体融合疾步前行。常州台也于去年11月成为全国第二家获得全高清播出资质的城市台,今年将全部实现。无锡台也在积极申报,若年内获批,苏锡常将成为全国首个率先进入高清化时代的城市群。2.2 移动优先求新求精

从传统的广电平台发声到移动端发声,双管齐下、多端发力,既巩固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忠实粉丝,也吸引移动端接受信息的云端粉丝,真正在媒介嘈杂的舆论主战场担当起引领导向的主力军、主阵地之责,是传统媒体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从最初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合而为一的新型主流媒体的使命。在巩固原有优势基础上,加快布局移动传播平台,加强移动端的舆论引领,是苏锡常广电融合向实质性推进的重拳。

苏州广电去年5月上线的“看苏州”新闻客户端,集新闻资讯、活动直播于一体,与总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实时打通,构建全方位报道苏州的移动平台,专注于精准推送、直播最本地的新闻和围绕广电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各项互动活动,积极抢占主流舆论制高点。目前,“看苏州”拥有50人的运营团队,移动直播已成为“看苏州”的特色,最新用户数已达到70万。致力于打造城市公共生活服务智能平台的“无线苏州”手机客户端,全国总用户已达400万,被总局定为全国融媒体发展样板,列入省重点扶持新媒体企业。无锡广电继成功推出“智慧无锡”手机客户端后,去年专门推出了专注政经和社会新闻实时发布的“无锡播报”APP。今年又自主研发出“慧直播”新闻客户端,在市“两会”期间与辖市区进行了互动直播。常州广电正抓紧建设手机台,力争上半年上线,同时加快广铁传媒等户外媒体“五位一体”全覆盖,实现公交、的士、地铁、社区、楼宇等“无线传媒”的融合传播。

今年3月1日,宜兴广电“宜兴发布”正式入驻江苏广电总台荔枝云。下一步,借助荔枝云,宜兴台争取把当地所有政务发布一揽子整合进“宜兴发布”这一移动发布矩阵。同时将电视播出高清化作为重点升级项目,与移动优先的媒体融合同步推进。2.3 融合服务落地落细

国家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人文城市、紧凑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城市广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发展机遇。融入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广电的舆论引导和服务支撑是优势所在、责任所系。从中既可获得丰富的内容素材,也有更多产业转型平台和资源对接机会。近三年,围绕融合,苏锡常广电融合型服务体系构建初露端倪。

苏州台一方面深耕本土,做强内容,服务城市文化传承:28集大型电视系列片《苏州史纪》首开国内地级市大体量城市影像通史先河、与央视纪录片频道合作拍摄纪录片《丝海桑田》紧扣苏州丝绸和“一带一路”大主题、与央视电影频道合作拍摄主旋律电影《冯梦龙传奇》演绎城市文化与名人传奇;另一方面着眼未来,多元经营,丰富城市文化业态:自筹资金建设的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演艺中心二期三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丰富的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战略转型,现代传媒广场已成为城市新标志、广电发展新平台、文化产业新载体。同时,重点培育金融租赁、教育产业、艺术品投资等新增长点。围绕服务百姓,无锡广电近年来除“智慧无锡”深度融入城市智慧生活外,一年一度的广电文化周已成为当地百姓亲近广电的特色品牌。常州广电借助全媒体融合传播,每年推出300场活动项目,“车展”“暴走”“毅行”系列深受市民欢迎。在中吴电商基础上通过融资升级扩容的吾爱米全球购成为广电转型发展新动能。依托其地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宜兴广电立足特殊区域产业特色,积极延伸服务触角,“陶都杂志”微信公号将该市陶瓷行业协会所有微信公号整合进来,充分体现“陶都传媒,传美陶都”。

2.4 发展难题和困惑

调研中,也听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难题和困惑。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融合仍面临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不多,移动端数据用户盈利模式不明的现实问题;二是媒体融合之难,既难在观念思维,也难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三是民营网站高薪挖人,传统媒体现有体制难以打破限制,明显制约激励机制的彻底激活;四是城市老龄化加快,网民年龄由中间的青少年加速向儿童和中老年两端蔓延,电视节目有收视率无广告承载现象越来越严重;五是原有广电采编人员转型难,“对着镜头能讲,拿起话筒能说,举起手机能拍,履职新媒体能用”的全媒记者严重不足。

总之,四台融合发展正在艰难中加快推进,遇到的问题也是业内共性,需要在加快推进中不断完善,确保融合在深入深化中,沿着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方向健步前行。

三、广电融合发展体会和建议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的重要指示以及中央《意见》精神。2016年7月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广电领域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两年内,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局部区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几种基本模式”,“在‘十三五’后期,融合发展取得全局性进展,建成多个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出数家拥有较强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可见,广电融合已是时不我待。

结合调研中受到的启发和思考,就广电融合发展谈些体会和建议:

3.1 融合升级:移动优先更重内容根本

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最早的相加,到如今优势互补的相融,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最终目标是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当下媒体融合正在不断推进升级版。及早布局,既重“移动优先”的平台拓展,也抓“新闻为王”的传播根本,是融合并行推进的重要战略,如此才能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逐步成为致力打造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在基因。这方面尤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因为移动优先而重移动端的平台开发、轻内容建设;另一种是因为要吸引年轻人而重视移动端的平台和内容建设,反倒忽视了家庭电视端的技术升级和内容建设。

人在哪里,传播到哪里。移动优先是媒体融合的必然选择。目前各级广电都在发力移动端,但一些台更多精力似乎还停留于技术层面,节目样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同步跟进尚未完全顾得上。比如内容生产理念,总体还是沿袭社会公司那种一味迎合受众眼球的惯常做法,并未形成既有新兴媒体活力,又植入传统媒体诸如精于原创、深度挖掘、导向驾驭、引领价值等基因的采编优势。因过度追求“……万+”的关注量而热衷自媒体“重口味”的采编理念值得纠正。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既然要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就意味着新闻传播的内容风格也应在融合中提升,绝不是目前的一味迎合网言网语。事实上,当下很多网络流行语,虽有语言创新的积极面,也有很多无论语法逻辑还是文字运用,都不同程度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字语言表述有明显割裂感,有的甚至完全颠覆。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现代文与文言文之间的区别完全两码事。因此,移动优先更要注重内容根本。“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

同时,尽管眼下移动端越来越成为舆论传播、舆情发酵的主阵地,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现实:城市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无论从新闻资讯接收、科技生活知识普及、还是文艺文化浸润等方面看,家庭电视仍是中老年人茶余饭后的精神依附、生活伴侣。因此,在开发移动传播的同时,也要注重家庭电视的内容建设。如果因为观众老年化就放松对家庭电视的传播投入,老年人会越来越疏远电视而选择广场舞、麻将桌。放眼现实,毋庸讳言,在对老年人的节目开发上,城市台还有很多功夫要下。比如白天时段,老年人早锻炼之后上午大多喜欢待在家,但该时段城市台除了影视剧,自办节目大多重播。再如,老年人早睡早起,喜欢看戏,但城市台节目内容编排这方面并未有精细考虑。其实,如何防止电信、保险、投资理财方面的诈骗?如何防止煤气中毒、中风、心梗?如何看医生开的病历、药方、处方?如何健身、吃药、娱乐?等等,这些有针对性地从老年人关心角度进行精心策划,做些演播室访谈类节目,不仅必要,而且投入不大,说不定还能得到金融、保险、医院、药商的冠名。

因此,移动优先不是在电视端与手机端从技术到内容的此消彼长,而是此长彼长。

3.2 融合转型:三大指向构建三大平台

现在传媒的产业属性越来越重,并将更加凸显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未来它会借助内容传播,成为以传播为介质的一种配置资源和一切社会生活的整合架构。城市广电的优势是作为主流媒体在本地公众中形成的公信力,面对国家新一轮城市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城市台要充分依托这一优势,重点在三方面思考自己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一是通过信息的全面整合、精确梳理,最大限度地关注民生,亲近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凝聚起一座城市的民心,使之成为推动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张扬文明与和谐的最大原动力。二是让市民的生活与广电更紧密联系起来;也因为这种联系而使百姓生活更方便,并因此成为一座城市宜居的最好口碑。三是围绕“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的城市特色精心创意,将城市最大程度地宣传推广出去。三方面核心在于城市台要积极拓展全方位、多领域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更好服务于城市科学发展和百姓智慧生活,这也是新的媒体生态下,城市广电可以探索的融合型服务之路。

这方面,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树立深度融合发展理念,加快融合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优势和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态优势,依托制播云平台和各种传播资源,大力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积极融入现代服务业。努力寻求广播电视与政务、商务、教育、医疗、旅游、金融、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合作与融合的有效路径,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建设。加快建立跨区域融合服务平台,推动全行业融合型服务业务协同共进。”

鉴于此,城市广电融合型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应致力于成为城市的信息管家、活动中心、智慧枢纽这三大指向,努力构建起基于公信力之上的三大平台。即:信息传播平台、活动组织平台和智慧生活平台。信息管家,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城市宣传阵地、文化载体和信息工具功能,以及本地化、本土化、贴近性、服务性优势,担负起城市各类资讯的提供者。活动中心是指广电调动一切公信力资源,动员、组织、引领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市民生活的各种有影响力活动。智慧枢纽是城市广电集内容服务与技术服务之长,积极参与城市现代化中的数据化管理、智能化生活,不断提供新颖丰富的“惠民、利民、便民、富民”服务。

3.3 融合生态: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能

媒体融合融到深处是机制创新。对传统媒体而言,媒体融合不是为摆脱当下发展困境的权宜之计谋生存,而是着眼长远的阵地战。这是推进媒体融合绕不开的话题。因为移动优先只解决了传播平台问题, 这个平台还未完全成为融合传播的新阵地,仅仅解决了融合传播的壳。只有机制创新,真正解决融合中人这个关键,才能彻底解决融合发展的阵地问题,确保融合持续深入,向新型主流媒体进发。“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优化人才环境。要研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级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办法,吸引凝聚全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急需的高端人才。当前情况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以后,用人体制、人员身份不同的问题将更加凸显,要深入研究、妥善解决,逐步实现同岗同责、同工同酬,提升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归属感。”在全省媒体融合工作推进会上,王燕文部长也提出:要通过体制机制之手,优化创新、全面创新、协同创新,推动新形势下媒体融合从非常态向常态融合转变,从单维度向全方位融合转变,从浅层次向深度融合转变,从内部融合向开放融合转变。

媒体融合机制创新要接地气。随着技术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数据抓取、云计算、数据库、大数据分析、4G/5G传输、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虚拟现实、3D、H5以及“用户画像”、场景匹配、人工智能、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写作等技术应用已然层出不穷。这也使技术设备和人才投入经费在相当长时间内居高不下,随之带来的是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一些民营企业动辄以2倍甚至3倍另加股权赠予的方式到广电挖人,造成传统媒体人才严重流失。因此,城市广电机制创新既不能囿于现状,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也不能贪大求全,大操大办。要着眼于加快融合型节目、融合型制播、融合型传播、融合型服务、融合型技术、融合型经营、融合型运行机制、融合型人才队伍等八大体系建设重点进行总体设计。瞄准城市广电要成为中央《意见》中的“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不可能,但成为“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中的一分子有可能中,找自己的方向。从定国安邦这个神圣使命中再定位,从“主力军主战场主阵地”的争夺战中重塑主流。

媒体融合需要借力借策。要靠资源的行业整合、区域联合,做强平台、做精内容、做大市场、做优机制。在平台如“中央厨房”建设上,城市广电尤其县级台并非一定要自己建,完全可以“借云降雨”。如借助上级媒体的云平台,入驻自己的移动端矩阵,既节省资金,也节省人力。融合思路上,既要跳出本台看环境,站在区域、行业高处抓整合,更要跳出本台甚至本行、本区域抓融合。广播电视和有线网络可以在内容生产与渠道输出上紧密融合,广电有内容,网络有用户,双方合二为一便能优势互补集聚规模数据库,形成更大用户群;广电也可与报纸摒弃门户之见搞融合,形成区域全媒体,既解决人才、用户、广告资源的无序切割,也避免报纸广电各建各的“中央厨房”,各建各的全媒体。

做大先要做强。尽管大不一定会强,但强一定会大。整合出效益,链接出长尾,跨界天地宽。要打通天上地上、网上网下、官方民间涉及城市的所有舆论场、服务区、产业链,通过“互联网+”调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在技术层面、内容生产层面、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之间的所有链路,让跨界、整合、创新、共赢成为媒体融合的最大公约数,以此做强“广电+”和“+广电”,实现从“建新媒体”到“用新媒体”再到“变融媒体”并最终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变,以此建构区域性现代传播体系。

猜你喜欢
广电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人才流失及其治理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广电视频云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