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忠, 朱南峰, 王 正, 徐朝阳
(1. 南京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2. 南京林业大学 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管理处, 江苏 南京 210037)
实习基地建设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孟国忠1, 朱南峰1, 王 正2, 徐朝阳1
(1. 南京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2. 南京林业大学 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管理处, 江苏 南京 210037)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改革实践,从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卓越农林人才; 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基地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林业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支撑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还存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创新意识与国家要求有差距,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密切,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不协调”的现象[1]。2014年10月,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通知,确定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旨在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培养体系[2]。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是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承担和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3-4]。
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情况,以南京林业大学——大亚科技集团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探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1 强化基地条件建设,奠定校外实践教学基础
大亚科技集团是中国大企业集团500强之一,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大亚集团目前拥有木业、包装、IT和汽配4大产业。自2003年起,我校就与大亚科技集团公司丹阳基地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2013年,南京林业大学——大亚科技集团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批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下称基地)。
经过几年的建设,基地积累了大量培训素材,建立了相关培训室和师资团队,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交叉融合的培训模式,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基地原有设计部门、制造部门以及工程设施基地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使之更加符合各阶段实践教学要求,奠定了“教”与“学”的坚实基础。基地的硬件设施能充分满足教学改革、技能培训、服务教学的一体化平台建设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基地依托的产品加工实例中选择代表性强、社会影响较大的生产实例,为学生提供接触最先进的加工控制技术的实习机会,拓宽视野,满足高起点的培养目标要求。同时增加了便于教学的模型、图片、指示牌及标志等,建立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硬件设施,使学生经过实践教学的训练后可以尽快适应职业能力要求。
1.2 加强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企业是人才的运用基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有着同等重要的责任。双方要强化协同,企业要把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时向高校反馈,高校要根据企业的反馈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加以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从教学模式的改革着手,以培养人才应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优化实习教学内容、强化师资培训,建设多层次、实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学观念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尤其强调“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在企业真实环境下的实践训练,推动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有效结合[5]。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强化,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学生的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也得到提升,知识结构更加优化,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
1.3 依托基地优质资源,打造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
依托企业将工艺先进、设计构思巧妙、运行良好的工程项目挑选出来作为典型案例,分别建设成为实习教学基地,制定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的需求分期分批进行实践教学。根据所选择的工程项目,完善其工艺流程的环节说明,编制实习指导书,增设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地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激发其参与工程实践的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其创新能力。
本实践教学基地所依托的企业承担了省内外大量的新产品开发、设备改造及生产工艺改进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多种产品获得了国内外名牌产品的称号。这些业绩为学生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工程及营运项目实例也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为此,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营运项目及工程项目,从中分解出难度适中且适合于本科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训要求的内容,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
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是其目标体系的具体化[6]。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合理配置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多层次、递进式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7]。
2.1 专业认识实践
专业认识实践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时间为一周。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8],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较为模糊,需要利用实践基地真实地了解相关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参观,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公司的组织架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对专业的兴趣,培养其自我学习意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由基地依托企业各层级技术、管理骨干对学生开展专门性的认知讲解,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组织座谈、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关注并了解当前与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具有积极作用。
2.2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提升应用知识的技能,强化其综合运用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及未来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产实习的时间通常为3~4周,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真实体验工作情境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通过带队教师、基地指导教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将“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贯穿于生产实习的全过程[9],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行业工作环境,培养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规范,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知度。
2.3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管理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通过专业认识实践和专业实习2个环节的实践学习,在大三的暑期,依据学生未来职业成长路径,在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为期1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结合专业知识,通过轮岗实践的管理培训形式,主要在生产部门、质检部、研发部、市场部等部门进行轮岗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能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2.4 毕业实习
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在基地的研发中心,学生可以结合指导教师布置的课题或者由实践基地提出的偏重实际生产和新产品研发方面的课题,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实践基地的各种仪器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基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选择更加贴近实际,大大地加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 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
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所依托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在工程技术人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吸收优秀学生参与其中,学院委派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协同企业共同攻关。同时,以攻关项目为基础凝练特色课题让学生参与各个级别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实现人才培养及企业创新“双赢”的效果。
3.1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完善从安全管理到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教学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施教过程中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教学设施的正常运行,提供优质师资及管理条件。主要建立的制度有:
(1)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安全管理办法。
(2)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师资培训制度。
(3)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设施日常运作管理办法。
(4) 教学基地共建方合作协商制度。
(5)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3.2 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石。按照优化结构的要求做好实践教师的补充和培养工作,尤其要抓好青年教师及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工作规范以及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基本方法。建立实践教师的定期培训制度,让经验丰富,师德良好的教师对实践教师进行一帮一的指导。成立实践教学课程指导组,定期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考核,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外,积极借助社会力量,选聘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10]。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校内的培训工作,及时掌握实践教学的技巧。对有发展潜力且在长期实践教学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提供学习机会,创造成才环境,使其在各方面得到锻炼,成为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德能勤俱佳的实践教学名师。着力培养优秀实践教学骨干及教学团队,使其在实践教学及教研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不断优化职称、学历、年龄的结构,形成良好的梯队,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实践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3.3 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机制
经过不断地总结,校外教学效果的评估从单纯依据实习报告完成质量评估的方式改革为全过程质量评估,涉及内容包括出勤率、工作态度、工作完成质量、实习单位评价意见以及指导教师监控结果等多个方面,保证教学质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评估。同时,综合化的考核评价机制便于发现施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修正。
4.1 创新“项目制”的实践教学形式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采用以项目驱动、任务引导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项目制”有助于实践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项目团队成员由学院教师、实践基地教师以及学生组成[11],他们共同制定并实施一个完整的实践项目。“项目制”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一个联合、开放的实践格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学生参与从收集信息到成果评估的实践项目的全过程。通过全程化参与实践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并完善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4.2 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按照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的专业特长及承担的工程项目展开,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情况之下,在依托单位下属的设计研发部门、营运部门及产品加工厂分别设置实践教学点,主要开设工程设计、研发实操、营运实践以及产品加工要领等与企业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企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鼓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及实践课程教学的需要编制实践教材。实践教材不仅将最新知识和技术补充到课程中,还结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情况编写教学内容。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12],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我校充分利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优质资源,实现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构建了包括课程教学、专业认识、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科技竞赛、综合技能及就业训练等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无缝连接,建立了学生就业的新渠道,使学生增长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专业技术实际应用水平,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对农林类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有借鉴意义。
References)
[1] 孟国忠,周捍东.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5):13-15.
[2] 樊登星,余新晓.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46-249.
[3] 张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与指导[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4] 邱霓,郑芷青.罗浮山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34-136,139.
[5] 冯天亮,吴应江,赵云.卓越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601-604.
[6] 王丽玫,古勇.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12-113.
[7] 邓荣娟.锁定目标 建构体系 强化载体 实现结合: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积极推动转型发展[J].河南教育(高教),2014(7):44-45.
[8] 李长河,侯亚丽,杨建军,等.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4), 2014.
[9] 叶青,杨延云,吴芳兰,等.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江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84-86,97.
[10] 高丹,徐新成,赵春峰,等.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199-202.
[11] 王永斌,邵杰,伍亚华.依托假期社会实践平台,融入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233-235.
[12] 杨霞,张继河,张宏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25-228.
Construction on off-campus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for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Meng Guozhong1, Zhu Nanfeng1, Wang Zheng2, Xu Zhaoyang1
(1.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 Management Office of Laboratory and Base Constructio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The off-campus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practical teaching,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ed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applied talents of W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arget system, the content system and the guarantee system, the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off-campus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and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is conducted.
excellen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practical teaching;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10.16791/j.cnki.sjg.2017.08.054
2017-03-14
江苏省品牌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项目
孟国忠(1977—),男,山西忻州,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m19772001@163.com
G642.44
B
1002-4956(2017)08-02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