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儒林外史》医药词语的翻译
王 敏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为了研究《儒林外史》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巨著中传统医药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以自建的《儒林外史》汉英平行语料库为语料,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和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探讨该作品中出现的传统医药词语的英译。结果表明,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儒林外史》中医药词语时充分考虑影响翻译成败的因素如语言、文化、语境等,采用了归化异化并重并举的翻译策略和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有效传递了源语信息。译文选词丰富,通顺流畅,忠实于原文的形象,忠实于中国医药文化的核心,成功地传达了中国医药文化的内在精神。
《儒林外史》;汉英平行语料库;医药词语;归化异化;直译
在浩瀚如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冠以“伟大”之称的只有两部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儒林外史》作为安徽本土重要的传统文化典籍,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博大精深的《红楼梦》相同的是,《儒林外史》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较为稀少和宝贵的。为了发扬和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许多学者透过不同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词语的翻译开展了多方面研究。梁戈等通过翻译实例研究发现语序转换在医药翻译中是非常实用的翻译策略,因为语序调整这种重要的翻译技巧能使译文变得标准、通顺、流畅,从而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1]。王旭冰等罗列了医药学翻译中常见的医药术语类型,探讨了术语识别的规律和翻译技巧[2]。还有部分研究者从语言学维度对生物医学的英译进行了探讨,如高彬从句法和词法两个角度对生物医药这一领域出现的高频词类包括多义词、专业词、缩略词进行了研究,同时关注句类如被动句和复杂句的翻译[3];李慧基于语用得体性原则得出翻译生物医药词语时必须达到得体标准的结论[4];刘进平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重点分析了生物医药类专业文献中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英译策略和方法[5];王黎明基于生物专业英语文献句法,探索对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6]。袁瑛基于大量实例对生物医药英语中出现的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细致讨论[7]。
纵观上述,关于医药英语的翻译研究大多数还局限于词法和句法上,明显缺乏创新性,基于文学作品进行相关翻译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笔者以文学作品和医药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找到几篇相关文献,如李振从翻译语义观和翻译交际观出发,比较分析了《红楼梦》霍氏和杨氏两译本中医药英译的得失[8];穆春玲采取回译法比较分析《红楼梦》杨译、霍译和乔译的18个中医方剂名称的译名,探讨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方法[9]。关于《儒林外史》中医药词语的翻译研究却较少。为此,本文试以自建的《儒林外史》汉英平行语料库为语料,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和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探讨该作品中出现的传统医药词语的翻译。
2.1 语料库的构建
《儒林外史》汉英平行语料库采取句对齐方式,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获得某类词语中任何一词的典型翻译。该语料库汉语语料选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敬梓《儒林外史》,英语语料来自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TheScholars。 利用ParaConc检索工具,发现《儒林外史》包含丰富的中药知识,共出现医学术语54条,其中中药名称有17个,中医病案14种,中医方剂9个,中医描述的身体部位4处和其他医学文化词语10个。
2.2 相关理论
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文中最早提出。 异化翻译策略重视译出语的语言文化特点,要求译者向作者靠近, 并尽可能采用源语表达方式来传递原文内容, 把读者带进异国情景,体验异国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归化翻译策略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最终归宿,要求译者向读者靠近,和读者直接对话,最大程度上使译作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习俗,这样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并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尽管两种翻译策略存在较大差异,归化和异化在翻译实践的使用中绝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医文化涉及中华民族各种文化领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鉴于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语言结构三个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医词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做到不背离于源语,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归化和异化并重并举的翻译策略应在中医词语翻译过程中得到灵活运用。
在语料库翻译研究已发展为全新的译学研究范式的背景下,《儒林外史》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对于加强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学术价值在于探索应用语料库技术,丰富和深化《儒林外史》翻译研究。此外,基于强大检索平台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为《儒林外史》及其英译本在翻译技巧、译者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提供客观、可验证的系统证明。应用价值在于推进典籍原著及其译本实现数字化,方便典籍的保存、分析和传播,同时也方便研究者利用语料库存储容量大、数据分析准确的优势,有效指导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其他跨文化交际研究。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传统中医药词语进行检索,将所检索得词汇归为五大类,统计出各类词语数量,并进行中英文对比,分析其翻译策略。认为:译者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的语言特色是词汇丰富,句子结构灵活多变,译文通顺流畅,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在翻译策略上,坚持归化和异化并重并举,在翻译医药这些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上重视直译,同时也恰当地使用了解释、意译、省略等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
3.1 直 译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杨宪益夫妇主要采用直译法来翻译《儒林外史》中出现的绝大部分传统中医文化词语, 注释和解释两种方法使用的频率很低, 将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了目标语读者。
例1坐下了说了些家常话,又问妹子的病,“总是虚弱,该多用补药。”(第5回)
译文Then they sat down for a chat and asked after their sister’s illness, urging her, since she was so weak, to take more cordials.
例2“我明日换些黄连来给你就是了。”(第54回)
译文“I’ll bring you some gentian tomorrow”
例3治法当先以顺气祛痰为主。(第11回)
译文The best way to cure it is by regulating your breath to get rid of the phlegm.
上述三例中,不管是传统中药中的黄连、补药,还是传统中医疗法顺气祛痰,译者都采用了直译法,如“补药”译成“cordials”, “黄连”译成“gentian”,“顺气祛痰”译成“by regulating your breath to get rid of the phlegm”,这些译法直接解释了每个字词的意思,不改变字、词的顺序,既保持了原文内容,又保持了原文形式,使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了目标语读者。
3.2 解 释
在《儒林外史》中,虽然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但是解释方法的使用也是相得益彰。对于两种语言中只存在部分意义对应的传统中药词语, 译者采用先直译、后附加详细解释的方法来实现中医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例4奉过酒,头一碗上的“冬虫夏草”。(第23回)
译文Wine was served and the first dish was“Winter-Insect Summer-Weed.”(A fungus grown in the southwest China, which could be used as medicine or as food)
例4中,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我国民间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乘的佳肴,译者采用先直译“Winter-Insect Summer-Weed”, 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一种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真菌,既可入食又可入药”,使得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冬虫夏草这种传统中药的价值。
3.3 意 译
《儒林外史》中也存在源语和目标语意义并非直接对应的传统中药文化词语, 针对这些词语,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来实现这些独具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对外传播。
例5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总不见效。(第5回)
译文Every day four or five doctors came to prescribe expensive cordials for her, but in vain.
例6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粥汤,卧床不起。(第5回)
译文As spring wore on, however, he had a liver complaint and had to take to his bed, only able to drink a little gruel every day.
例7这里请了医生来。医生说:“这是一肚子的痰,正气又虚,要用人参、琥珀。”(第27回)
译文This is the result of phlegm in her digestive tract, pronounced the doctor whom they called in. Her constitution is weak. She must take ginseng and amber.
例8一个“雪蛤蟆”,就偏生寻不出来!(第23回)
译文When it comes to a hibernating toad, there’s none to be had for love or money.
例5中,“人参附子”是一剂名贵中药方剂,主要用于回阳救逆,大补元气,散寒止痛,由于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译者采用了“expensive cordials”点出了其名贵补药的实质。例6中,“肝木克了脾土”的说法是中医中独有的。五行相克顺序是木土水火金,肝属木, 脾属土, 故有肝木克脾土或肝木乘脾土之说, 意思是说肝火太大盛, 损伤脾气,取壮火食气之义。译者译成“a liver complaint”,指出了这一病症的病理表现。例7中提到了“正气”,中医所讲的正气,与西医所讲的免疫力,可以说基本上是一回事。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所以翻译成“constitution”也是非常适合的,体现了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例8中,“雪蛤蟆”是一种珍贵蛙种,主要见于中国东北长白山林区,因其在冬天来临时在雪地下冬眠,故称“雪蛤”,因其含有雌醇、辛酮等激素类物质,可促进人体内的蛋白质合成,所以能明显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降低感冒次数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译者译成“a hibernating toad”,实现了汉语蕴涵信息的传递。
在翻译《儒林外史》医药文化词语时,鉴于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语言结构三个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译者非常重视意译翻译法,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运用目标语的文化形象来取代源语的文化形象,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例9那些先生们说是单吃人参,又会助了虚火,往常总是合着黄连煨些汤吃,夜里睡着,才得合眼。(第54回)
译文The doctors say that if you eat nothing but ginseng it brings out all the hot humours; so I used to mix it with gentian, and brew them together. That was the only way I could get any sleep at night.
例10老先生此症,当用四君子,加入二陈,饭前温服。(第11回)
译文What you need is a tonic decoction composed of ginseng, atractylis ovata, pachyma cocos, dried liquorice, ginger and dates.
例9中,“虚火”是中医名词,也作 “上火”,一般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西医中没有虚火或是上火这一说,为了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虚火,译者译成“hot humours”很好地诠释了虚火在中医中的意思。例10中,“四君子”并非四个品行端正的男子,也非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而是中药中的四君子,即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译文用“a tonic decoction”指出了四君子的医学功用,又用“composed of ginseng, atractylis ovata, pachyma cocos, dried liquorice”交代了它的组成,使得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接受了源语信息。
3.4 省 略
在《儒林外史》中,对于部分表达起来较为繁琐但是省略又不影响整个句意的传统中医文化词语, 译者则采用了部分省略或完全省略的翻译方法,以保证句中最重要信息的传递,体现了言简为贵原则。
例11老先生此症,当用四君子,加入二陈,饭前温服。(第11回)
译文What you need is a tonic decoction composed of ginseng, atractylis ovata, pachyma cocos, dried liquorice, ginger and dates.
例12切了脉,陈和甫道:“老先生这脉息,右寸略见弦滑,肺为气之主,滑乃痰之症。”(第11回)
译文“Your pulse is rather feeble, sir,” Chen Ho fu told Mr. Lu.“The lungs control the breath, and the weakness here shows that you have a little phlegm.”
例11中,主要医药文化词语是“四君子”和“ 二陈”,饭前温服被译者处理成了次要信息,所以省略了该信息。例12中提到的“右寸”是指病人右手的寸脉滑。寸脉的位置是拇指后延伸的手腕内侧,紧贴腕横纹处。译者此处省略了“右寸略见弦滑”这一信息,突出了脉息虚弱“Your pulse is rather feeble”和肺为气之主,滑乃痰之症“The lungs control the breath, and the weakness here shows that you have a little phlegm”两个重要信息。汉语表达讲究平衡对称,读来朗朗上口;而英语不同, 如若不加筛选将全部信息翻译成英语,就会显得多余拖沓。
通过举例对《儒林外史》中医药词语的英译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医药词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单纯的语言转换。传统中医文化词语的有效翻译受制于多方因素,既包括译者自身认知水平如译者对待两种不同文化的态度、译者对目标语读者文化背景的预测和接受能力的判断,也包括一些外在因素诸如目标语和源语的语言文化差异等多项因素[10]。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儒林外史》中医药词语时,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如语言、文化、语境等,采用以直译为主,其他翻译策略为辅的方法传递了源语信息,从而忠实于中国医药文化的核心,忠实于原文的形象, 有效地传达了中国医药文化的内在精神。
综上所述,基于平行语料库考察《儒林外史》中医药文化词语的翻译,清晰地再现了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同时也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中医药词语的翻译。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翻译爱好者和研究者关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医药词语翻译,以积极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中医瑰宝发扬光大。
[1]梁戈,先蕾,任朝迎.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生物医药文本翻译中的体现[J]. 海外英语, 2016(11):120-122
[2]王旭冰、高军. 医药术语识别及翻译[J]. 英语广场, 2016(2):13-14
[3]高彬.生物技术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策略[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 (3): 113-116
[4]李慧.生物医学英语翻译的得体性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12(9): 110-111
[5]刘进平.生物类专业英语长句和复杂句翻译的实战训练[J]. 教育学论坛,2012(2): 151-152
[6]王黎明.句法分析在生物专业英语文献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2012(3): 1-7
[7]袁瑛.生物专业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J]. 中国科技翻译,2010(1): 51-54
[8]李振.语义和交际观下《红楼梦》医药文化因素的英译策略: 兼评霍氏和杨氏两译本英译的得失[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161-167
[9]穆春玲. 红楼中医方剂名称三种译名比较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5): 150-152
[10]曾奇.《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2001: 13
(责任编辑:胡永近)
H059
:A
:1673-2006(2017)07-0070-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7.018
2017-04-10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ZD2016255);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14qd055)。
王敏(1979- ),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