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究

2017-04-13 08:34:58曹宇刚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思想

曹宇刚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今日中国,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高校里,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沟通交流、展现风采的重要载体,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莘莘学子的学习和生活模式,我们不得不去网上虚拟世界寻访认识了解大学生,从根本上来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个人价值渐趋多元、新生代不断成长、新媒体慢慢崛起,在“互联网+”背景下,当前“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网络新环境

1.“互联网+”模式解读。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两会,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提出“互联网+”模式,就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在全行业创造一种新生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体“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互联网+”模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助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

2.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0.9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占全球数量的约1/3,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规模突破13.7亿台,相当于人均拥有一部移动终端设备。2016年我国4G用户总数达到7.7亿户,2016年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月户均接入流量达到172兆,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移动互联网正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各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构建“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2015 年1 月19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明确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求高校“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依托互联网构筑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平台。2015年两会, “互联网+”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谈到,“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出了“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的论断。当下,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广大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较快,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业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新常态,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高校应当顺应新常态,努力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2.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必然要求。如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掌上学习、购物、手机支付的新生活方式已经广为大学生接受,在学校中的选课、上课、考勤、请销假,甚至是听学术报告、在线观看精品课视频都成为现实,在这种模式下,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顺应当前形势,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必要之举。

3.创新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生普遍是“95后”,今年,2000年出生的学子也走进了大学校园。习近平总书记点评“95后”,“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新一代的大学生观点新颖、思维活跃,成长于信息时代,成长于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的时代,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内容、课题传统讲授的方式在接受效果上会有所弱化,亟待理念的创新和改变,因此,构建“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符合当代青年的内在需要。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工作现状。当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条件已经大为改观,高校官方网站和自动化办公系统基本就位,很多网站上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内容。但是在呈现方式方面,还仅仅限于教师使用PPT课件、校园网或者论坛有相关思政教育资源。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来说,还存在教育资源的交互性较差、针对性不足、生动性不强,直接导致广大大学生“抬头率”不高的局面。

2.存在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带宽和速率的不断增强,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表现为仅限于思政课教师使用PPT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与学生产生互动,引起共鸣的教学内容;二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全新的载体来呈现,表现为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学生似乎并不买账,“抬头率”不高;三是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偏离方向或者失控的风险。表现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同时一些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也随之而来,容易给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造成困扰。

四、“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1.因时而进,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堪称“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审视和面对网络中的大学生,不回避、不拒绝、不压制,而应该主动接受,积极介入,力求融入。创新“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同时高校上下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明确分工、划分责任、抓好落实,建立健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首先,应当建立学校党委统领、党政齐抓共管、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领导体制,从机构、人员、经费、技术、制度、制度等方面对当前各类“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期发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实力;其次,必须坚定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阵地和平台;再次,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成长需求,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具备网络素养,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2.因势而新,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首先,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积极掌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结合学生网络行为数据,对学生在思想素质、学习表现、生活爱好等方面的数据统计整理,系统分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利用云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利用国家“互联网+”战略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实施“互联网+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构建集资源、教学、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精心打造一批以优秀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手机客户端等“自媒体”,组织辅导员、学工人员和学生干部组建QQ群、微信群、网络社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入学前提早介入、主动引导。开发手机直播教学技术,搭建优秀校友交流平台,组织网上班会和党团活动,帮助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支教、扶贫等实践活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空间和服务对象不断延伸和扩大,整体构建起一套跨时空、立体化、零距离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空间。再次,开发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当下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即时分享的特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践要求,整合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英雄楷模、先进行业企业文化等资源,通过“问题导向+微视频”、 动漫卡通的方式更新课程内容,努力做到“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 确保思政课讲授内容入脑入心。

3.预防为先,构筑“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机制。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更喜欢到网上“灌水”、“吐槽”,为了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对“互联网+”教育平台的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及时疏导、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首先,应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制。在认真学习《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大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开设网络安全类课程,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认识互联网领域的法规,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具备积极健康的网络素养。其次,应着手建立移动互联网信息监管机制。杜绝宣扬暴力、色情等各类违法信息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让网络变为“净土”。最后,应完善互联网信息预警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大数据的资源优势,探索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预警中心,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网络数据,在信息预警方面掌握主动权,实现全天候、早发现、早研判、早行动的工作态势,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预案和应急措施,努力将隐患和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为人才培养工作保驾护航,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04.

[2]杨大刚. 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03.

[3]胡树祥,谢玉进.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4]翁灵丽.论大数据驱动下的教育评估特征[J].中国考试,2017-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