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琼,赵国付
1.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234000
皖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付 琼1,赵国付2
1.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234000
从皖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着手,分析了将皖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当前皖北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融入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以及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拓展皖北红色文化的教育途径、丰富和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大力发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等建议,将皖北红色文化有效、充分地融入课堂、教材、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
皖北;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皖北地区有中小学9 370所、本科高校12 所、中高职学校26所[3],不同层次的学生人数众多。皖北地区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该地区中小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皖北地区各高校对皖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在将皖北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教育内容和形式陈旧单一、本土红色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2.1 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在思想认识、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95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敢于追求新鲜事物,但缺乏去伪存真的能力。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政治信仰淡化,甚至少数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对中华优秀文化产生质疑。有调查发现,大学生课余时间对红色文化主动涉猎少,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或党史书籍[4]。这些都为革命传统教育增加了难度,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迷失方向,甚至影响其健康成长。
2.2 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够
皖北本土红色教育资源为进行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整理和挖掘当地的革命历史资源,对弘扬地方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皖北红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程度依然不高,部分遗址由于年久失修、拆迁改造、管理不善等原因,濒临损毁或已消失。以蚌埠地区为例,从2012年革命遗址普查情况看,蚌埠地区76个革命遗址和重要历史事件与重要机构旧址中,仅有8个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个革命遗址中,仅有9个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革命遗址总数的14.8%[5]。有的革命遗迹遗址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长期无人问津,甚至逐渐荒废。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将区域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教学场所,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统筹性和长效性的规划,再加上重形式、轻内涵,没能有效地将本土优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引进课堂和融入高校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红色文化教育氛围营造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在弘扬本土红色文化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对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定位不精准,开发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皖北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2.3 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单一
当前,皖北红色文化融入皖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方式方法单一,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在内容上,实施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部分教师往往根据书本内容,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但由于教材内容固化,加上课时安排有限,学生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有限。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的知识广度有限和理论深度也不够,且未能体现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教材内容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不足,不能有效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中普遍缺乏系统的对革命传统知识和民族精神方面知识的传授与解读,没有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形式上,目前大多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导,理论课与实践课教育的融合不够。虽然高校普遍开展了一定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但大多停留在游览参观红色景区、烈士纪念馆、祭扫烈士墓等较浅的层面上,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精神内涵的理解多是直接的感观认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6]。
2.4 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95”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社交、娱乐、消费方式都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给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新契机,也带来了新挑战。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和负面消极的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大学生思想上出现混乱和动荡,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移,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此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单一被动接受式教育和简单地以党团组织和政治教育方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很难吸引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在“触手可及”的网络时代,特别是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使用,高校图书馆、教室等校内场所及车站、商场等社会公共场所WIFI无处不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相比之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了较大的时空限制,很多大学生把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网络世界,但是互联网快速传播、同步交流的功能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为了应对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必须拓宽皖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完善皖北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3.1 创新方式方法,推进皖北红色文化进课堂
将皖北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要深刻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特色。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皖北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皖北红色文化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进行讲解,使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紧密联系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思想领域的正面教育,在“形势政策”“基础课”“纲要课”“概论”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将地方红色文化内容穿插其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关于“理想信念教育”教学中,联系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皖北地区艰苦战斗的经历,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鲜活生动[7]。二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优势,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影像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式教学,使教学方式接地气、有成效,将皖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3.2 丰富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皖北红色文化进实践
一是创新红色教育实践形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第三课堂,要改革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创新红色教育实践形式,让大学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平台和载体,要充分发挥皖北地区的革命遗址、博物馆、革命传统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组织开展皖北“红色文化之旅”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皖北地区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切身感受红色精神[8]。安徽省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党史人物故居、纪念地随处可见,革命活动遗址、纪念馆比比皆是,红色名人名家层出不穷,除了皖北之外,还有皖西地区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省会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国家级和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地方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规模较大、交通便利,适宜选作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皖北高校要主动挖掘本地以及安徽省内、江苏省、河南省等周边地区红色教育教学资源,主动和地方的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开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教育实践基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活动纪念日的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获得感性的体验、灵魂的触动和精神的洗礼。适时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各类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举办历史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红色文化宣讲和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重温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熏陶。如在纪念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收看相关电视节目直播或视频并开展专题讨论活动,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解读抗战的历史、意义,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向学生推介红色经典书籍和影视作品、举办读红色经典征文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大学生不断加深对革命精神的认识和了解。
3.3 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
区域红色文化具有就近性、直观性,红色文化教育必须与当地革命历史相结合,才能把抽象的革命传统内涵还原为具体丰富的革命形象,把革命传统的历史感转化为青年大学生耳闻目睹的现实感[9]。因此,皖北高校要主动挖掘本地及周边红色教育教学资源。一是编写反映皖北红色历史文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既是彰显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体现本土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特色化、长效化的重要载体。深挖皖北及周边红色文化的资源,编写一部反映区域红色历史传统的校本教材,并使之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以本土红色故事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增强学生对家乡或本土厚重历史文化的认识,促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加强对本土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养分,高校应积极担当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的责任,建立皖北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对地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研究、提炼,努力形成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产品。如近年来宿州学院立足皖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依托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通过挖掘、开发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宿州学院还依托皖北作为黄淮战役主战场的资源优势,在校内建成革命传统教育馆,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宿州市及周边青少年接受红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加强青少年学生和党员的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皖北地区宝贵的革命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3.4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多种形式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一是发挥校园教育媒介的作用。将皖北红色文化要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本土红色文化的机会,从而内化红色精神。在校园文化的重要体验场所如图书馆、教室、校园文化宣传栏等,定期展示和传播红色文化知识,同时利用广播、校报宣传红色文化,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校园,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10]。二是借助网络教育新平台的优势。互联网已成为师生学习交往的新空间、思想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领域、教学和管理的重要平台,红色文化教育要与时俱进,也要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网络元素,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如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班级QQ群等信息传播媒介,推送党史知识、红色经典和时政热点,组织师生党员、学生干部参与讨论热点话题,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在校园网开辟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网站,要结合皖北地区的红色历史,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地设置生动的内容,并定期更新维护,加大红色网站的宣传力度,提升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开展“网上祭扫、寄托哀思”等系列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浓厚的红色教育环境。三是完善“融入”保障机制。将皖北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不是一时一地之策,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形成常态。皖北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划,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目标、方向和措施。同时,出台奖励制度和办法,鼓励师生创作红色歌曲、喜剧等文艺作品,激发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皖北红色文化具有特殊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要多种形式拓宽皖北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红色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要立足于对皖北地区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发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真正使皖北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1]沈明堂.感受蚌埠厚重历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N].蚌埠日报,2016-07-13(01)
[2]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第1册[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3-4
[3]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3年支持皖北地区教育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7-02-15].hhttp://www.ahedu.gov.cn/164/view/8532.shtml
[4]龙海平.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9(1):208-210
[5]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蚌埠市[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6-7
[6]吴先勇.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1(4):155-157
[7]周晓光,雷家军.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8):83-86
[8]李倩.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34-38
[9]金艳芬.论高校革命传统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03-105
[10]杨国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41-42
(责任编辑:武艳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1.017
G41
A
1673-2006(2017)11-0074-04
皖北地区通常泛指安徽淮河以北及沿淮部分地区,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个地级市。该区域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皖北是中国命运大决战——淮海战役的主战场,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曾率淮海战役总前委进驻该地区,该地区曾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中枢[1]。皖北地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与皖北革命历史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以及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人物等的事迹,内涵丰富,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据2012年安徽省革命遗址普查数据,全省共有革命遗址3 318处、其他遗址250处,其中皖北六市的革命遗址数为711处[2]。在皖北,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革命遗迹、遗址主要有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涡阳新四军四师指挥部旧址、临涣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据不完全统计,皖北地区有省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3个、全省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11个。
皖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皖北人民,在建立红色政权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留下的足迹和取得的功绩,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物质文化资源和思想、理论等精神文化资源。皖北红色文化资源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之一,它不仅蕴含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奋发进取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还承载着红色的历史、光荣的传统、优良的作风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2017-04-21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皖北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SK2017A047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地方高校内部治理文化研究”(SK2015A186);宿州学院2017年基层党建创新工作项目。
付琼(1985-),女,安徽宿州人,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