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梅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234000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考察
——以安徽两所高校为对象
沈玉梅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234000
2014年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之际,国务院强调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对安徽两所地方应用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后发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早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设置不尽合理;校园文化活动已有成效,但大都意义不大;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但内容偏少。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必须着力培养教师,打造核心课程;必须构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制,并定期考核。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地方应用型高校扎实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地方应用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制
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场改革主要源于当时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轻文、培养模式单一、专业窄化、人文教育薄弱等弊端,其目的是想通过这项改革探索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毋庸置疑,这次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重大创新,其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始终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吸收世界高等教育优秀的思想成果,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
这场改革从1995 年9 月原国家教委在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召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应该说,在这22年岁月中,文化素质教育深刻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了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近年来许多高校教育理念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特别是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日见增加的就业压力下,尤其如此。这种倾向导致一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高等教育中“育人”的核心之维被“制器”之度遮蔽并消解了,其结果是培养出不少高技能低人格的“机器人”,林森浩投毒案即是一典型个案。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高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正因为如此,2014年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之际,国务院发出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规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随后出台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更是强调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那么,转型后的地方高校是否贯彻了文件精神,是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在安徽两所地方应用型高校——H高校和S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之所以选择这两所高校,是因为这两所高校均由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高校,且均获批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应该说这两所高校代表了安徽此次转型发展高校的较高水平,因此以这两所高校为对象具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笔者此次考察主要采取发放问卷、实地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进行专题研究。在对考察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和数据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H高校和S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予以总结和归纳,同时提出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对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状况的建设性意见。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出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该文件还指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开好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一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就目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看,其教育内容也是围绕上述内容展开的,杨叔子将之归纳为三个部分:一是课程与教学改革,二是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三是社会实践[1]。本文考察的H高校和S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状况也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具体考察结果归纳如下。
2.1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早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众所周知,课程设置既是学校教育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和保障。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而言,同样如此。为了弄清这两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状况,笔者找到了这两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研读,发现其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早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首先,S高校。该校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2013版的。笔者随机找了一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有两种——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没有发现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的直接课程。继续寻找,在“知识与能力分析表”中发现“基础素质与能力”一栏,其中含有 “人文素质”这一板块,这就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现。在 “人文素质”中,对应的课程是:通识教育选修课。其相应的“教学计划表”列出了“通识教育选修课”涵盖的课程:公选课B、公选课C以及跨学科工程教育选修课。那么公选课B、公选课C又包含哪些课程呢?在S高校“关于修订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中,笔者找到了答案。在S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由自然科学与技术(A)、人文社会科学(B)、文学与艺术(C)和工程教育四个模块课程组成,目的是培养文科学生具有一定的科技基本素质,理工科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基本素质,所有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工程素质。从这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S高校尽管融入文化素质教育,但是其教育主旨在于工程教育,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工程素质”,因此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工程教育类课程是必修课程,居核心地位。
其次,H高校。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于2011年,其中同样没有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在“通识教育平台”中。比如通信工程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教育必修课和S高校大体相同,通识教育选修课和S高校有所不同。H高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也是四个模块,即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教师教育类,选修的方式和S高校相同。对于通信工程专业来说,至少要在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教师教育类各修2学分,剩余两学分任选,多选不限。不同的是没有将其中哪一类作为选修课中的必修课。
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到,这两所高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均体现在其通识教育中,但是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早就强调指出:“我们所说的文化素质教育,不等同于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应该说,作为教育思想和理念,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区别。”素质教育重点在于‘素质’二字[2]。《若干意见》也明确规定,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就此而言,这两所高校把文化素质教育概念与通识教育概念相混淆,其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似乎就是必然的事了。这一问题也在笔者的调研中得到验证。在两所高校,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大满意,其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尽合理。在“如果你对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不满意,是因为什么?”(多选)的问卷中,选择“课程设置较单一”的高达78%,选择“教学内容不适合”的近50%。
2.2 校园文化活动已有成效,但大都意义不大
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开展至今已经22年,期间国内很多高校的经验表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H高校和S高校也是如此。这两所高校均开展了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确也起到重要作用,这在我们的调研中得到验证。问卷中在“吸引你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文艺汇演、社团活动等活动的原因”(多选)选项上,选择“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和“利于个人成长”的分别是75%和73%。
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这两所高校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问卷“对于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文艺汇演、社团活动等,你参加的情况是”(单选)中,选择“经常参加”的仅占28%,选择“很少参加”和“基本不参加”的却占60%。而那些参加活动的学生也大都不是自己主动而为。在“如果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文艺汇演、社团活动等,你通常是”(单选)的问卷中,选择“在班级或者辅导员要求下才会参加”的是43%,选择“同学参加才参加”的是27%,选择“自己主动参加”的仅为30%。学生之所以不大愿意参加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原因是,他们大都认为这些活动没有实际意义。在“影响你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文艺汇演、社团活动等活动的原因是”(单选)的问卷中,选择“活动没有实际意义,不感兴趣”的高达76%。那么,究竟学生为什么认为他们学校的这些活动没有实际意义?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深入这两所高校继续考察,一探究竟。
在这两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均大体包括学术讲座、文艺汇演、社团活动。在深入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主要是学术讲座,文艺汇演和社团活动只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或纪念日才会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开展一些。在这两所高校网站上,查到了学术讲座那一栏,的确很多,但是这些讲座90%左右都是自己学校教师开设的,并且基本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讲座,属于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寥寥无几。不仅如此,这些讲座也大都是专业讲座,很少有以专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为题而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讲座,并且有些老师开设讲座的目的并非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术任务。基于此,学生认为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意义不大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2.3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但内容偏少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转换的最基本方式,是实现人的内在认识与外在事物的尺度相统一的现实过程。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着现存感性世界及其发展方向,促成了它向着人的世界的生成运动。而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均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这导致我们的大学生大都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体察和理解,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因此《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事实也证明了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就是最好的证明。该校每年暑期都组织上百支社会实践队伍,每年暑期大学生返校后递交的社会调查报告都超过3 000篇,内容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很多学生觉得,通过社会实践,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这一点也在笔者对S高校和H高校的调研中得到验证。问卷中在“你觉得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选)选项上,S高校学生选择“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活动”的占74%,而在H高校学生选择这一选项的竟然高达91%。
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S高校和H高校学生大都认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偏少。在“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活动对你个人的文化素质提升来讲”(单选)的问卷中,选择“作用很大,内容偏少”的占76%。
基于以上对两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考察现状,笔者提出以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3.1 学校高度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举
应该说,自1995年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高校成效较为明显。不过笔者发现,这些高校之所以文化素质教育成效明显的最主要原因是学校高度重视,使其文化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做的扎实沉稳。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刚开始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时,为了支持人文讲座,时任校长杨叔子不仅从校长基金中划拨出1万元讲座经费,并且多次登台演讲,同时他还亲自听讲座;1998年,时任校长周济院士亲自邀请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博士来校作人文讲座等[3]。但是笔者从调研的H高校和S高校发现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在“你认为我校是否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单选)的问卷中,选择“比较重视”的占31%,而选择“一般重视”和“不够重视”的达61%。
和学校不太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比较到位,并且身体力行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很值得欣慰的事。在问卷“你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单选)中,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高达90%。但是,尽管如此,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是让笔者比较焦虑的事。在问卷“你对提高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视情况”(单选)中,选择“很重视,并有意加强这方面素质”的是31%,选择“很重视,但不知如何去做”的是52%。很显然,这个数据表明,在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上许多大学生还需要有效的引导。这个任务无疑应该由学校来承担。
众所周知,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就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那样,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这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并能取得成效的核心之举。
3.2 重点培养教师并打造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措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这句话掷地有声。一所好大学,不仅要有好校长,更要有好教师,否则再好的大学也只是个物质实体,并不能称其为大学,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能否搞好的关键之措在于教师。在笔者考察的H高校和S高校,学生之所以对文化素质教育课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中,除了课程设置单一外,还有教学内容不适合和教学方法陈旧。在问卷“如果你对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不满意,是因为什么?”(多选)中,选择“教学内容不适合”的近50%,选择“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的高达78%。这两方面反映的恰是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提升教师素质,上好文化素质教育课。
但是,对于师资(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师资)缺少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要开设许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且每门课都能上好,显然不现实。那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不要力求面面俱到以“四面出击”,应该瞄准重点设“核心课程”。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大学文化及其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二是学校选派相关教师深造学习,提升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的学业水平和素养,在培养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上下功夫,打造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并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拳头课程。而且这也是我们在S高校和H高校考察时学生的反映和要求,在问卷“在提高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你希望学校能够”(多选)中,选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近70%。因此,重点培养教师,打造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措。
3.3 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制和机制并定期考核,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回顾22年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历程可以看到,这一工作的启动和实施完全得益于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从1994年的“三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到1998年的“三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再到2005年的“三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要与科学教育相结合)[2],每一次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和推进都离不开教育部的积极推动。当然教育部自上而下的推动并不是要求各个高校“一刀切”式地贯彻实施,而是强调各个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这就给各个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巨大空间。
但是从高校内部来看,我国不仅缺少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存在的组织基础,而且专门职业教育的思想在现实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量,换言之,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受资本逻辑的影响,近年来功利主义思潮也肆虐横行于高校校园,特别是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日见增加的就业压力下,尤其如此。这种思潮导致一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高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制和机制,并对高校进行定期考核,用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督促各个高校扎实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这是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而且这也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学生的呼声,在问卷“你认为我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选)中,选择“机构制度不健全”的是60%。
[1]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与再出发:纪念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20周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5(6)
[2]周远清.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看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3-5
[3]刘献君.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31-42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1.010
G41
A
1673-2006(2017)11-0048-04
2017-07-15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实效性研究”(2015jyxm374)。
沈玉梅(1969-),女,江苏新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