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巍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7)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张 巍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7)
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方向,更是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当中的重要构成。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以及机遇背后存在的挑战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并结合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客观情况,从树立人才的创业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多元化创业实践三个维度针对性的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应对策略。并对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论述,达到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研究目的。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更加丰富,经济活动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这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利好局面,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空间。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活动在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一定程度的挑战。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创业形式的方向性,更需要对创业教育进行革新、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实现有效提高,进而才能使大学生创业活动为社会创造更具实践意义的价值,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教育力量的有力支撑。
二零一五年七月四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推进“互联网+”的七方面保障措施,降低了创业门槛。“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关于互联网创业方向,国家以《意见》为总领指导纲要,同时还出台了相应的辅助性政策与规定。不仅对于互联网创业环境给予了强力的支撑,更为“互联网+”创业方向给予了正向的引领。正是基于国家在宏观上的方向指导作用,“互联网+”不仅成为了当代人才的创业方向,也成了当代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梦想的核心平台。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工具的广泛普及,使得互联网的影响力渗透在社会领域的不同层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学习与工作,都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获得效率的极大提升。这种趋势在未来发展当中将更加主流化,同时也使得互联网用户将大幅度增加。互联网消费人数的急剧上升为 “互联网+”创业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庞大的互联网用户量意味着巨大的商业需求。这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大学生创业空间,也指引了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方向。另外由于当前移动端口应用技术的发展,将手机用户融入到了互联网的大环境当中。不仅极大的扩展了互联网的用户范围,也使得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形式更加丰富化,从而促进形成了更多的创业途径和创业形式。
信息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和价值创造的重要资源,知识信息爆炸是信息化时代最主要的特征。首先的知识信息上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使知识资源的收集以及分析和利用更加便捷和效率。进而使得大学生的创新更加容易,使大学生的创业获得更有力的知识资源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与统计,能够帮助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做好更充分的方案策划,为创业方案的实施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化管控,进而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创业失败的风险,也极大的使大学生创业活动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
不可否认创业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从宏观上的支撑和高校教育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大学生主体具备优秀的内在素质与能力。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创业知识内容的学习以及对于创业能力的掌握,都与时代发展难以接轨。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领域,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难以跟随其发展的脚步。同时多数大学生存在着保守思想,不能够认识到创业活动在市场形式更替当中的风险性。对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挖掘缺乏足够的驱动力,进而使得大学生在准备开展创业活动时,创业素质上存在着不够全面和不够先进的问题。大学生创业素质是大学生穿创业活动取得实践意义的核心构成,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中心。在当前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背景下,应及时调整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性。进而才能够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向对应,以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日益完善以及人们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模仿市场当中的成功模式已经不再被行业所接纳。同时由于互联网环境的产品更新速度较快,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很难在今后的市场当中生存。而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当中缺乏对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群体普遍性的缺乏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进行系统化而针对性的培养,这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很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对应。归根结底这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策略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调整教育方向并优化教学策略,才能使得大学生有准备、有能力面对创业挑战。
大学生展开创业活动必须要具备优秀的创业理念,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核心构成。高校首先应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对人才的终极培养方向,并整个各学科教学资源力量来推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形成。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战略当中,使之成为高校教育体系的终端并牵引学生在各学习阶段的素质成长方向。进而使人才创业理念的培养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从大学生在新生阶段就开始形成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并逐渐在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形成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活动的成功首先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科学构成,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构成当中必须具有优秀而先进的创业理念。创业理念的精髓就在于创新意识,大学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运用创新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运用创新能力对问题进行解决。树立大学生创业理念的过程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而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高校在各学科教学活动当中进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高校各学科的实践教学活动当中。丰富各学科的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使之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建立联系。进而通过高校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来实现人才创业理念的形成与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并非是对大学生进行某种知识储备的扩充,而是培养大学生一种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所以以创业素质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内在素质挖掘与培养的能力形成性过程。常规的高校教育的培养方向是对人才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创新素质来说并不具备针对性。所以为实现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就必须对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科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学科教学活动当中,并针对性的设计创业素质培养策略。创业素质包含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决策能力、挑战精神、自我驱动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内容。这些优秀素质并非书本教材所能传授,必须通过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过程来对大学生进行挖掘与培养。在高校各学科专业的教材、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方式当中要纳入这些素质培养方向,使各学科专业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实现了素质教育。同时要将各学科专业独立化的教学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化衔接,并相互之间实现有效的协同性,发挥相互支撑、相互互补的积极促进作用。
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是指创业教育的方向与意义,是创新活动在层面的实践意义体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宏观调整,经济步入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包括互联网产业在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形式都需要冷静对待,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环境的良好发展趋势,但是正是这种互联网大潮推动了经济价值的重复化和相近化发展趋势。如果创造的实际社会价值相同或者相近,不仅极大的缩小的社会价值的含量也极大的增加了创业的竞争性。所以国家和教育部门在创业教育实践价值上提倡多元化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方向和空间,使大学生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其创新能力、为社会创造更丰富的创业价值。这正是国家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向,也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形成和创业活动的践行方向。
传统的创业教育实践主体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这在创业教育活动当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国内很多专家在研究中都指出,当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单一化而且缺乏专业性,使得学生的创业能力难以形成,同时也使得创业活动不够成熟。高校在创业教育活动中积极从社会当中聘请具有成功经验的专业人事、权威专家或学者,来到院校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并参与到啊创业活动的实践当中。为创业活动增加专业性和宝贵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升创业活动的成功率和社会实践价值。
通过对我国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研究得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推行了更多的利好政策、网络营造了更丰富的创业空间、网络提供了更便捷的资源渠道。这是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机遇,同时与机遇伴随而来的还有严峻的挑战。所以在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树立人才的创业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实现创业教育实践价值、多元化发展创业教育实践主体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的实践意义。
[1]周素娜.“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研究——基于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2:103-106.
[2]刘莎.“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24:58-60.
[3]王云鹏,刘丹,翟峰.“互联网+”对接众创空间下的创业教育研究[J].财政监督,2017,01:110-113.
G647
A
1009-8534(2017)06-0098-02
“本文系2016年南通职业大学科研项目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JK03)”
张巍,南通职业大学讲师。
周圣强
审 稿 人:宋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