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可融合性研究

2017-04-13 04:49:59马雪芬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融合传统

马雪芬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徐州 221011)

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可融合性研究

马雪芬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徐州 221011)

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皆有融合的倾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农民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墨家思想的融合为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可看出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具有相似的目标并互补,对实践与道德也有同等重视度。因此,二者具有很高的可融合性。为此,本文着重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融合策略,用实际行动促进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列主义;传统文化;可融合性

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皆有体现,同时,二者相似的目标以及其对实践与道德的重视等皆为其融合奠定基础。此外,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互补行,我国人民对二者的融合也有自觉意识,决定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还需结合实际行动,在正确的融合方向下加强研究,反思过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障。

一、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马列主义的含义

马列主义的发起者是马克思与列宁,主要是由列宁逐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共同创立的一门学说,其中包含科学世界观、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设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科学理论体系。围绕各国工人运动,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对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进行研究,并不断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几位伟人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践结合,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旨在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列宁思想施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延伸出来的,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在社会的发展中,马列主义通过党政机关以及媒体的传播,引导中国人民共产主义信仰的方向,并利用意识形态构筑成中国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

(二)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儒家、道家思想,还包含道德、礼仪等为人处世的核心内容以及做人的根本内容。不仅是中华文明成果,也是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传统文化共有四种形式,分别是物质、制度、精神与行为。具体包括诗词、曲赋、民族戏剧、成语、灯谜、民俗等。此外,依据文化类型可将其分为宗法文化、血缘文化以及农业文化三类。这三类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主流,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习惯。

二、不同历史背景下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导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农民革命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发展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也时常将此革命与农民革命相互联系。他把太平天国与资产阶级革命相融,并将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开端,从而推动了革命的历史使命。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将独立作为革命根本,并人文中共需要先完成革命斗争未完成的任务,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共鸣革命的融合,以及相关历史联系的内容,毛泽东在自己的著作中展示出来,亦推动我国发展的进步。此外,墨家思想将农民革命推向暴力发展,引导农民进行暴力革命,这也成为中国农民的革命传统。在处理农民关系时,实际上就是处理马列主义与墨家思想的关系,这也是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墨家思想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墨家思想的融合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列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定会与农民阶级导向相结合,也就是马列主义会与墨家思想融合。如果仅依靠墨家思想实现中国的发展,将只能引发传统农民战争,而无法达到中国革命顺时发展的境地。但如果仅依靠马列主义思想促进中国的发展,将只能呈现出浅薄教条主义,无法引导我国革命向胜利发展,这一点也被我国革命发展的实践进程所证明。此外,许多优良作风皆是马列主义与墨家思想精神相融合的产物,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最典型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我国共产党深入拓展墨家思想,在马列主义的指引下也呈现出独立自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中华传统美德。当然,马列主义与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美德的发展中,也会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融合,发挥诸子百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也可看出,文化导向主导着政治操作,为革命与执政带来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引导人们参加革命,承担阶级斗争的重任。只有将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实现我国执政方式的创新,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特点设置针对化指正方式,在维护人们生存的同时,也能提升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同时,文化虽有不同类型,但皆以群体生存作为追求目标,并提倡平均与平等。二者的融合也为我国革命胜利提供保障。由此,我国现代化发展路径也就自然地向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向发展,逐渐延伸出邓小平、江泽民等提倡的奋斗设想与目标。

三、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可融合性

(一)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具有相似的目标

我国发展方向目前已被定位为社会文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提升与发展。同时,也致力于生态环境与相关制度的成熟定型。在马列主义思想中,曾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我国伟大著作《礼记》中也曾提出“大道之行”的大同思想。究其根本,不难发现马列主义的最终目标是物质与精神解放的共产主义,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发展目标是礼仪、道德为主的大同天下。虽本质上有所不同,但其实都是倡导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并促使其精神与物质的分类,提升人民思想道德修养。当前“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物质精神共同发展的小康社会是最终目标,也需要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加以推动与实现。此外,马列主义中也提倡道德与精神的共同发展,传统文化也主要以道德发展为主。这也逐渐形成我国发展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道德。我国各所学校也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一门课程,虽开设内容有限,教师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具有相似目标的这一背景,为二者融合的可行性提供基础。

(二)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对实践具有同等重视度

我国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当前政治任务中,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全会精神,为当前和今后时期政治形势的发展提供保障。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决策、制度以及战略部署等落到实处,做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工作需求。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时间工作。马列主义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提出物质形态与实践的关系。从物质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各类发展观念进行解释。战国时所提倡的思想也曾提出相关问题解决的观念与态度。“事虽小,不为不成”的思想也将实践放在发展的首位。此外,马列主义也提出实践的重要性,并利用实践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做到改造世界。最终引导人们将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贯彻入社会建设,落实到生活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将伦理、道德等相关理论进行拓展传播,使得人们将其落实到生活中,利用一点一滴的小事获取人生的幸福。综上所述,“实践”是传统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步骤。未来,我国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上下人民的协力实践,大兴实干、落实基础,从点滴做起,这也是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实践层面,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具备内在的可行性,也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三)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对道德具有同等重视度

未来五年,我国共产党与政府将会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的工作态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发展。并且加大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并坚持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就是说我国需要摆脱粗犷式的发展方向,利用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发展模式。因此,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尤为突出。邓小平曾经提出,经济建设的发展态势喜人,这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成功的一项,但如果思想道德素养的风气没有提升,经济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同时,《资治通鉴》中也提出德行教育的重要性。“才”与“德”之间的关系也被明确提出。由此可见,马列主义将思想道德素养视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也是防止中国文化发展偏离目标的关键步骤。我国传统文化则将道德视为民族安定、国家发展、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与根本,并将此作为大同理想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不断发展期间,党和国家精神、物质文明共同建设的背景与趋势下,道德重要的背景便使得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可能性。

(四)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具有互补性

我国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坚持创新发展、扩大发展动力。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战略发展。同时,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更具高层次的开放经济,将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并利用具有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深化开放发展动机,发挥思想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牢固作用,防止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外来思潮所同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以往不同的是,新时期创造力与社会核心思想的发展与形成皆来源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人民对文化的自信与践行。马列主义对社会历史生产活动发展的分析较为细致,展现出的现实实践性特征也比较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则始终将道德与礼仪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净化与挖掘,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两站各自展现的风格特征,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互补性,即物质实践与精神建设的互补。而在中国发展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双重的要求,为了满足精神与实践的需求,将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是必然趋势,也使其在内在可行性的同时,拥有现实可能性。

(五)我国人民对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已有自觉意识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早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意识。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行人就已经意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并将其明确作为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展现的意义做出表述。1938年,艾思奇曾提出则学研究现实化运动的重要性(《艾思奇文集》第一卷),毛泽东也结合马列主义针对其与中国文化相融做出报告,马列主义需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没有抽象意义的马列思想,也就没有将其运用到具体环境的策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事实上,在明确提出马列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的概念前,我国人民早已将马列主义逐渐应用与中国实际发展中,并利用马列主义探寻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

从政治上强调马列主义,将其应用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国部分思想家针对我国历史上的辩证思想与民族思想进行挖掘、整理,为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此外,总结我国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人民强调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在经过失败后,意识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吸取负面教训,在全国解放后,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初步结合。但由于各类因素的阻挠,马列主义无法与传统文化成功融合,甚至导致人们对马列主义的把握出现误谈与失真现象。通过总结此类经验教训,了解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些偏差,且形成了一个阶级斗争的思维定式,没有将传统文化与马列主义放置同一水平线上。好在,当前我国人民意识到马列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不是文化形态这一问题,也因此意识到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并开展各类学术讨论,促进二者融合。

四、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找准融合方向,加强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研究

首先,要从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走向的发展来了解“融合”的意义。继续清除文化大革命后期残留的消极思想及其影响,规避传统文化与马列主义对立的错误倾向。同时,还需对保守思想与复古主义持有保留态度,对其发展态势保持警惕。找准二者融合的正确方向,加强马列主义、文化问题等基本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为实现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途径。因此,需要对历史上重要的思想问题、思想背景以及思想派别进行深入研究。对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进行认真的树立与归纳,了解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同时,将其思想内容与马列主义比较,研究、观察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从而在内在层面上找到二者相融的基础与“融合点”。然后针对马列主义本身进行研究,反思马列主义传播过程中受到的负面影响,认识马列主义的形态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学术知识促进马列主义开放性、包容性特点的形成。此外,还需加强对西方马列主义思想文化的研究,吸取西方发展中呈现的积极成果。从而丰富马列主义与我国文化相融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二)反思过去,促进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的政治改革革命经历了很多阶段,中国社会也因此出现广泛的历史性变化态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列主义完全取代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精神也受到了阻碍,而此时的马列主义也被曲解。因此,对过去进行反思,也是对发展的保障。只有民族的精神才能促使我国人民在危机中做出正确的抉择,不仅适应中国国情,也能展现出我国文化特色。同时,思想只有化为实践活动才能展现出其力量。因此将马列主义作为思想指导,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民族精神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二者相融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马列思想的指导地位,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思想,促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稳步发展。此外,还需加大教育力量,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只有将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贯穿于其学习中、生活中,才能为青少年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真正做到从实践开始,将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从教育领域逐步扩展至其他领域,激励以学生为主的人民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行为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平衡,最终在为二者融合提供制度、技术上的支持。

结语

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内在特征决定其相融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可行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皆具有相似性,且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与发展精神相呼应。然后二者对道德皆有不懈追求,且存在一定的互补行,与当前社会共享、和谐发展的理念相关,并与开放发展、创新创造的战略相一致。因此,在二者的融合层面,我们需要反思过去,摒除传统不利思想,对传统文化与马列主义深入研究,吸取西方发展经验,促进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1]柴鹏,孟媛,李志勇.马列主义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融合性研究——以“十三五”规划为背景[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2-13.

[2]郑林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新论[J].党的文献,2010(02):60-67.

[3]冯玉珍.追寻失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历史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0(11):18-22.

D64

A

1009-8534(2017)06-0013-03

马雪芬,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本科。

徐向阳

审 稿 人:陈东旭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融合传统
《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刊》:见证刘少奇寻找真理之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国企管理(2016年11期)2016-11-09 03: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