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材传播核心价值观路径创新探析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为例

2017-04-13 03:02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核心

孙 杰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基础》课第七版教材)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该教材从2006年初版以来,到2015年修订版,已经是第七次修订。第七版教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材始终。

一、《基础》课教材(第七版)的创新之处

(一)道德境界和法治观念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高校思政教材的重要内容,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内化和定向的重要时期,作为高校思政课程重点教材,第七版教材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方面,用足了功夫。在两个重要的层面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即重视当代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现代法治观念的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当代中国共同认知的“德”和追求的“大德”,第七版教材以四章的篇幅在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传承、道德规范等五个层面展开对“德”的认知和提升。法治是现代国家和文明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法治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成为全社会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观,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法律制度,从而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树立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第七版《基础》课教材在这两个方面用力较多,剖析也较深。

(二)强化了实践精神

第七版《基础》课教材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不断强化实践精神。不论是中国精神的弘扬、传统道德的传承,还是法治观念的树立,都必须在实践中转化为现实,转化为人生实践。事实上,能否积极投身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落实的关键所在。第七版《基础》课教材在多个层面上强化了实践精神,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要做忠诚的爱国者,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有价值人生的创造者,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者,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者,法治观念的崇尚者等方面都充满了实践精神。课后的“学习思考”练习中,每一个思考题问题的提出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强化了实践要求,归根结底,都要求青年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三)进一步推动了理论创新

第七版《基础》课教材一个突出特征是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思想,第七版《基础课》教材作了全面贯彻和深刻阐释,把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全部渗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教材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实践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大学生人生实践联系起来,引导他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具体鲜明的实践品格;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离不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

二、高校思政教材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和途径方法探析

(一)要有生动丰富的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实践资源,既有民族精神凝结,也有时代精神的支撑,既有传统伦理美德传承,也有现代法治理念的认同,如此丰富的内容,一定蕴含着生动丰富的形式,《基础》课教材第七版在传播形式上,主要还是论述为主,缺少生动直观的形式。我们认为,高校思政教材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还应该有更直观,更生动,甚至有艺术的表现形式,比如“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就可以外化为具体直感的历史文化插图,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是近代以来人民的苦难史、浴血奋斗史,它可以是文学艺术的形式,把“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内容,而不是空泛的,枯燥的理论或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有民族文化的传统,也有现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内容十分丰富,不应该只是一种理论的概述这种唯一的传播形式,《基础》课教材第七版教材应该在传播形式上进一步创新。

(二)要有参考文献阅读作为支撑

《基础》课第七版教材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部分列出了参考文献目录,但缺少原始的参考文献选读。高校思政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课时多,学分多、内容重复多,这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些不太适应。现在很多大学的课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高校思政课程教材的设置也可以予以借鉴,如四川大学主持的“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原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就组织编写了以“原典阅读”为特点的新型教材,在教改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好路。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原典选读从书”,就选取了哲学史上出现的重要原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哲学学科有一种更为基础性的理解。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我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材“文化素养高级教程”也采用了大量的文献阅读来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思政教材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倡导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自己去读经典文献。在规定学生必读书目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法检查学生的阅读文献的情况,这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又可以改变老师们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围绕这些文献的阅读,互相交流、课堂讨论、读书报告撰写等都能够有益于把握思政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范式。如果不阅读,很难把握思政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很难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三)要与新媒体实现无缝对接

高校思政教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和阅读文献,可以通过新媒体得以实现。现代新媒体的出现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史上的奇迹,新媒体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高校思政课程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传播渠道、网络引导、信息收集与反馈等众多方面,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体系,信息收集和反馈评价体系,实现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实现教材无法实现的形式和阅读文献的传递。作为高校教材,由于教学目标、费用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文献的出版一直是个难题,《基础》第七版教材列出了28篇阅读文献,这28篇文献题材十分丰富,涉及著述范围很广,既有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爱因斯坦文集》里面的阅读文献,也有《江泽民文选》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文选,同时还有一些法治读本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学生要一一找来阅读,难度很大,也不大可能完全阅读。传统纸质教材无法完成的工作,新媒体可以轻而易举的得以实现,因此,高校思政教材的网络化建设急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化传播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和科学管理。

(四)要突出问题导向

《基础》课第七版教材作为最新版的重点教材,全书在课后的学习思考中设计了36个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我们细细考察这些问题的时候,发现问题的设计形式单一,基本上是“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认识……?”“谈谈如何理解……”,问题意识不强,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就难以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这样教材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就会大打折扣。有学者指出:“问题是研究活动的中心,‘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问题的问题’(波普尔)。一个有意义问题的提出,绝不是向壁虚构的结果,而是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相接触’的产物,因此‘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尽管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毋庸讳言,我们确实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和问题意识”。[2]《基础》第七版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中注重的是正面的问题,回避了大量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网络化时代,道德败坏的危害;新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青年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困惑,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面临的挑战等等,一些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课后的学习思考,缺少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缺少提示,只问不答,教学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应当更大层面地唤醒本学科领域的问题意识,培育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回应问题的勇气,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准‘真’问题、聚集‘大’问题,回应‘新’问题、重话‘老’问题,并将之贯穿学科建设的全过程”。[3]问题意识也是高校思政教材建设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也是高校思政教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2]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13-04-01(02).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42-45.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