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影响

2017-04-13 03:02邹祥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军阀达州革命

邹祥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来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理论界从最开始研究全国性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转变为区域性传播研究。达州作为红色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挖掘。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达州早期传播的历史及影响,对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达州革命老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认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达州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然而,其胜利果实却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中国又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全国处于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乱的局面,达州亦是如此。

(一)军阀割据混战频繁

辛亥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四川是全国军阀最多的省份之一。史料记载:“川省军队之多,甲于全国。”[1]特别是1918年实行了防区制之后,全省各地分别由刘文辉、刘湘、田颂尧、邓锡侯、杨森、刘存厚等军阀统治,各大军阀分别在各自的防区掌握着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数量众多的地方民团和形形色色的地方武装。军阀们为扩大地盘,扩军备战,连年征战。据《民国川事纪要》统计,1912年到1935年,四川军阀大小混战470余次,平均每月两次。特别是在蒋介石篡权以后,几乎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其中规模较大、殃及全川、最为著名的有“倒杨(森)之战”“杨(森)刘(湘)之战”“二刘(刘文辉、刘湘)之战”,期间四川大小军阀多被卷入,投入军队之多,涉及地区之广,混战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

达州作为川东北要地,人多地广,自然是大小军阀争夺、抢占的重要目标。据史料记载,达州各地战事频繁,政治混乱不堪,短短十多年间,先后有不同番号的部队20多支进驻过达州各地。诸如早期的四川靖国军第二路司令颜德基部、余际唐部、郑启和部,陕军张潘部、王宗良部等。1924年5月,北洋军阀任命四川军阀刘存厚为川陕边防督办,驻防达州,开始了对达州近十年的残酷统治。刘存厚驻防达州后,为扩大地盘,又与周边的陕军、罗泽洲部、杨森部、邓锡侯部在达州各地混战。由于军阀混战,刘存厚实际控制达县、宣汉、万源、城口四县。

(二)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长久持续的军阀割据混战,给达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一是人民惨遭杀戮众多。为了扩军备战,军阀们大肆抓丁拉夫,甚至连四五十岁的农民也不放过。然后,这些被硬拉去当兵的农民,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军阀混战之中。如“仅在倒杨战争中的梁山、开江一战,双方死亡即达8000余人”。[2]军阀所到之处,强迫贫民当力夫,惨遭毒打、杀害之事时有发生,掳掠一空现象随处可见。如1923年9月,陕军田侠部进攻达城,死伤群众上百人,居民财物被劫者无数,仅西城文家梁即有百余家居民房遭焚毁。刘存厚为了反共、防共,在军队中还实行“五人连坐”、“十人连坐”、“纵横连坐”,一人犯法,全盘皆诛。二是超额征收赋税、苛捐杂税众多。军阀们在各自防区实行残酷统治,大搞田赋预征和田赋附加税,从农民身上榨取更多的钱财。刘存厚在达期间,以清理旧税为名设置征收局,将1917年以来已经征收过的赋税强加于民。不少农民因交不起税赋而倾家荡产,陷入绝境。为了临时增加军费,还将一年征收一次的田赋改为一年两征甚至数征,如在民国二十二年就预征了十年的田赋。同时,军阀在防区内遍设征收局、禁烟局、烟酒专卖局等,巧立名目,强收苛捐杂税。当时,四川各地捐税之多,居全国之冠。“全川人民需缴纳的捐税据计达70多种,有田赋、田赋附加、契税……有的防区内捐税的名称更古怪,如有:择偶捐、毛厕捐、火笼捐、搭钩捐、账钩捐”[3]等等,简直闻所未闻,足见军阀压榨人民何等残酷。正如毛泽东指出:“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4]据官修的民国《达县志》纪事补遗中惊叹:民国十三年冬,刘存厚来绥……毫无善政可记。搜刮款项最为厉害,晚年多至2131000元(银元)。征收之苛虐,则父死子押,兄逃地囚。人民不堪其苦,有抛弃产业密逃异县者,有捐田归公苛征不免者,有背负红契饿死城厢者。三是土匪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导致达州地区土匪十分猖獗,破坏性很大,或拦路抢劫,或围场屠城,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而军阀、官绅、土匪头子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横行乡里,更加剧了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种局面下,官逼民反,达州人民自发进行了一些反抗斗争,如达县红灯教的抗捐斗争、渠县川北民军支援人民抗捐抗粮斗争、万源县花萼山人民的抗捐斗争等等,这些斗争极大的振奋了劳苦大众的精神,但因力量过小终遭镇压失败。

(三)新文化与新思想的传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急需新的思想、文化来解放劳苦大众。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一些民主主义思想家发动了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独裁专制,反对迷信盲从,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达州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提出了“启蒙大众,扬弃传统,传播心学,再造文明”的倡议,广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如达县教育局督学戴治安,进步教师张鲤庭、陈慕勤、冯质彬等在学生和民众中大量散发反动当局禁读的《极乐地》《改造社会》等进步书刊,号召达州人民投入到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潮流中。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达州人民思想解放,唤起了达州人民的觉醒。五四运动爆发后,达县县立中学(简称县达中)、绥定联合县立中学(简称绥属联中)、一高小等校师生在达城手持三角旗,高呼反对“巴黎和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开展了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的大游行。特别是一些进步学生受到影响,纷纷外出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些有志之士的外出学习,对达州各地广泛传播新思想,宣传民主、科学和新文化,乃至后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达州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如1921年从上海学习归来的戴治安,与进步教师张鲤庭等积极倡导新文化、传播新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倒神像,灭神权,发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下,达州教育界掀起了冲击封建神权的浪潮,开展了声势空前的烧神像、拆神龛的活动。同时,提倡读白话文,反对旧礼教,也成为时代潮流。进步教师张鲤庭等要求学生用白话文作文,带头写白话诗,揭示改造社会,切莫靠天的真理。

二、达州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概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希望。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方式看,一般最初都是通过撰写文章,创办报刊杂志,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小组、革命社团组织等形式,亦或党内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到处演说、指导、宣传,传播的重要阵地则主要集中在学校等场所,达州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是通过这些形式、渠道传播开来。

(一)以报纸、学校、社团为媒介的传播方式

1.报刊

达州早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报刊较多,但影响较大、时间较长的主要有《萼山钟报》《烂漫旬刊》《大竹青年》等报刊。《萼山钟报》于1921年5月1日在达县城创刊,由娄元亮、李家俊等人发起,是万源县旅外学生会和留绥(即绥定,今达县)学生会自筹资金合办的一份进步报纸。它是五四运动以后在川东地区较早出现、且影响较大的一份报纸,以“主持正义,反对强权,维护梓里,整理庶政,提倡实业,灌输新知,针贬时弊,批评县事,改良风俗,振兴教育”为办报宗旨,设有“社论、专论、特录、短评、杂感、通信、县事近闻等栏目”。[5]12《烂漫旬刊》是1926年由曾担任达县县委宣传部长的张鲤庭同戴治安与达县中学学生张爱萍、魏传统、王荣澍、于民声以及绥属联中学生张元昌、王波等在成立烂漫社的基础上创办的报刊,该刊“以研究革命理论和进步文学为宗旨,团结进步青年为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而展开活动。”[6]《大竹青年》是1926年大竹县王仕道和郭子权、徐德、游九川等发起创办的报刊,该刊“积极研究马列主义和讨论政治时局问题,介绍新闻人物,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民主革命思想,以及反帝反封建等方面的内容”。[5]13传回大竹后,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还有开江普安小学校长曾锦柏与教师王剑鸣创办的校刊《晨光》,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提倡科学与民主,抨击时弊;普安女校校长张元良创办校刊《人格》,以王剑鸣为主编,宣传尊重女权,反对封建旧俗。

2.学校

主要有蒲家五高小、宏文校、达县县立中学、达县绥定联合县立中学校等。蒲家“五高小”全称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1921年秋,达县早期进步知识分子戴治安从上海学习考察归来,任达县教育局视学兼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长。1922年他率先在“五高小”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达尔文的画像,竭力宣传新思想,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大批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纷纷响应,使“五高小”迅速成为达州传播新文化及马列主义的发祥地和革命摇篮。宏文校,原名“川东两等学堂”,创办于1904年。1923年春,王维舟返回故乡清溪场王家坝,将自己房屋捐出创办“新群女子高小”,聘请进步教师传播革命思想,后将新群女子高小并入宏文校,把合并后的新学校命名为宏文校,实行男女合校。王维舟等人集资新建了砖木结构,俄式风格的工字型教学大楼,寓意宏文校面向工农子弟、传播进步文化、培育革命人才。“达县县立中学、达县绥定联合县立中学校也是达州进步知识分子聚集的一个重要场所,她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革命先进思想的学生,如刘伯坚、张元昌、陈伯钧、唐伯壮、牟永大、张鹏翥、陈长庚等,他们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学习考察,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7]

3.革命组织

主要有宣汉县宏文校共产主义小组、绥定社会主义青年团、达县中山青年团、开江农民协会等。1923年秋,王维舟以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师为核心,联络社会进步青年,在宏文校宏文亭成立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清溪共产主义小组。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立即进行有组织、有领导地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宏文校、清溪场中街五贤祠分别设立图书馆和群化书报社,陈列《向导》《新青年》《狂人日记》等进步书刊百余种,以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著作,供学校师生和校外人士阅读。共产主义小组还发起成立了“少年文学研究社”,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活动,同时,他们还在周边地区开班贫民夜校数十所,广泛传播马列主义。绥定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在以达县进步教师戴治安、张鲤庭等组织的烂漫社基础上成立的社团,先后吸收张元昌、张爱萍等积极分子入团,并团结大批进步青年开展反对军阀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达县中山青年团是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戴治安联合张鲤庭、牟永正等人,在达州城东门外教育委员会秘密组建的社团,戴治安利用自己视学的身份将团员分配到蒲家、罗江、东岳以及达城内的公学任教,团员以教书为掩护,举办平民夜校,建立农民协会,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卢顺起义军在开江普安、甘棠、回龙等地发动进步教师、学生和青年农民参加革命活动,随后相继成立妇女协会、学生会以及农民协会和商民协会等组织,号召各界群众积极参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并于1927年初在城厢大操场召开开江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之后,达州各地农协组织相继建立起来。

(二)达州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个案分析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达州的一些有志青年纷纷外出,前往成都、重庆、广州、武汉等地求学,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洪流。他们中的有些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不断给家乡亲朋好友寄送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求学后返回达州,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还有一些党的著名革命家来达州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达州革命活动。

吴玉章(1878—1966),是党内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1921年冬由成都来达州讲学,在达城教育会馆向达州进步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介绍全国及四川的形势,讲解民主运动、劳工神圣、民众武装等问题,阐述全民政治、男女平权、普及教育、发展实业等民主革命主张,号召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工农民众中去,唤醒民众起来革命,并在绥属联中礼堂发表了题为“中国青年的曙光”的演说,极力倡导和宣传民主革命,启发进步青年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他还给张鲤庭、王斗琴等进步人士介绍社会主义各种流派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陈毅(1901—1972),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林翼如旅党代表。1926年11月16日来绥定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接见联中、达中学生张元昌、张爱萍等进步学生代表,指导他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展开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要通过宣传三民主义,国民革命,争取群众,教育群众,让他们转到我们这边来。在陈毅的支持和指导下,李家俊、张元昌、张爱萍、田文蝉、牟永正、姚希夷等进步学生秘密成立了“革命文学会”,陈毅应邀作了“革命文艺之使命”的专题报告,号召大家立即运用文艺开展斗争,推动国民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王维舟(1887—1970),是党内早期的革命家,1920年5月,他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是达州乃至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早年,他外出求学,到过上海、北京、苏联等地,亲耳聆听过列宁的教诲。后返回宣汉,创办宏文校,聘任一批进步知识青年为教师,以学校为掩护,设立图书馆,开办贫民夜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革命活动,并在学校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建立了川东第一个早期共产主义小组——宣汉共产主义小组,开始了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革命活动,该小组的成员后来大多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川东革命和川东游击军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戴治安(1894—1934),是中共达县最早的蒲家党支部书记。1920年,在苏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戴治安前往上海学习社会科学。1921年秋,戴治安返回家乡,任达县教育局视学兼设在蒲家场的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长。在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眼皮下,他拒不悬挂五色国旗和北洋军阀头像,在学校礼堂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孙中山画像。他关心国事,主张身心自由、废除体罚学生,组织夜校读书会,汇集同学张爱萍、魏传统和联中学生杨超以及进步青年反对封建礼教、放足、剪辫、不穿耳,争取婚姻自由,走上街头、乡场演文明戏,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革命运动如巴山红杜鹃,蓬勃发展。蒲家场也因此一时有“小上海”之称。

张鲤庭(1887—1933),是达县最早的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1919年夏,“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张鲤庭发动各校学生深入达县城乡宣传讲演,抵制日货,声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罪行。1921年,张鲤庭以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达县县立中学、达城箭亭子开明小学等校为据点,在学生中成立“青年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1927年“4·12”反革命大屠杀后,张鲤庭与戴治安、牟永正、赵孟明、李冰如等在达城组织成立“中山青年团”,组织进步学生进行革命宣传,中共达县县委成立后,他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负责城区的工运和学运工作。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李家俊、张爱萍、陈慕勤、牟永正、牟永大、李冰如、徐德、王荣澍、牟慈帆、魏传统等众多革命者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

三、达州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达州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推动了达州人民反封建反军阀斗争和进程,对达州人民思想解放,革命活动,乃至后来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孕育了一批坚定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以前,达州人民深受封建文化的侄楛,反动军阀的残酷统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寥寥无几。但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深入传播,达州一些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外出求学,在经过各种社会思潮和民主思想的对比、分析、研究之后,选择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在思想上逐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达县的戴治安、张鲤庭、张爱萍、魏传统、唐伯壮,万源的李家俊,宣汉的王维舟、王荣澍,大竹的徐德、游九川、郭子权等等,先后成为达州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头人,在达州初步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的形成,正是达州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过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二)推动了达州各地党团组织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社会主义青年团纷纷建立,这些消息传回达州后,达州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也开始成立革命组织、团体,以便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地宣传和革命活动,如宏文校共产主义小组、绥定社会主义青年团、烂漫社、达县中山青年团、革命文学会、开江农民协会等组织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为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指示“凡是能回本省工作的同志尽量回本省工作”。一些在外地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达州籍共产党员先后回到家乡开展党的工作,达州各地党组织也纷纷建立起来。1927年8月,达州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大竹县特别支部成立(后改为中共大竹县委),此后至1933年期间,宣汉特支、宣汉县委、万源特支、绥定县委、梁(山)达(县)中心县委、渠县特支、普安(开江)宣(汉)特支、开江广福特支、开江县委等党组织相继成立,从此,达州人民有了坚强的党组织领导革命活动。

(三)促进了达州各地群众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达州的早期传播,培养、锻炼和影响了达州一大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使其在建立革命组织、团体,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积极投入革命实践活动,促进了达州各地群众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时期,达城各学校师生就开展了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的示威大游行。军阀刘存厚在达统治期间,学校学生一直是与反动军阀作斗争的重要力量。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后,达城学生在北门大操场召开追悼会,强烈谴责反动军阀的血腥罪行。党组织还注重工人运动的发展,专门指派达县明达公学教师罗又韩等人从事工运工作,与工人拉家常、交朋友,组织工人成立了达州最早的工会组织——店员工会,同反动政权和资本家开展有理有节的斗争;同时,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以学校为据点,开办农民夜校,建立农民协会、妇女会等革命组织,发展农会会员,极大地唤醒了农民的阶级觉悟,推动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和高涨。

(四)为开辟和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达州是一片革命热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党的早期活动得以开展于此,无数达州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投身于革命,党团组织逐步建立,达州人民才开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有序地革命活动和斗争,后来还建立了由达州儿女组成的川东游击军,这些斗争和准备都为红四方面军选择川陕、进入川陕,建立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定基础。朱德同志曾说:“维舟同志……本着当时党的土地革命的政策,在川东北发动游击战争,有着这一批本地游击队伍,才使入川的四方面军能很迅速扩大起来。”[8]历史证明,没有达州这块革命热土,没有马克思主义在达州的早期传播,没有达州儿女在这片热土投身早期的革命活动,开展革命斗争,没有川东游击军,川陕革命根据地不可能迅速扩大,红四方面军也不可能迅速发展,川陕苏区也不可能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注释:

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各地的早期传播时间不一,学术界对“早期”一词的时间也无定论,大都比较笼统。学者们在研究早期传播的相关问题时,大都是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作出相应的界定和划分,本文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为时间节点进行研究。

[1]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M].成都:四川文献出版社,1974:312.

[2]马宣伟,肖 波.四川军阀杨森[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05.

[3]中共达县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

[5]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达州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6]陈雪涛.1919-1949:川东革命老区的红色报刊[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7):14.

[7]陈思华.川陕苏区的主战场达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8.

[8]朱 德.祝贺维舟同志五十六寿辰[N].解放日报,1942-06-03(02).

猜你喜欢
军阀达州革命
吉尼斯世界纪录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达州农商银行:借平台营销金融产品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