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杰
丧葬是体现古羌民风的一种载体,同时体现羌族人的生死观。羌人认为:有生命的产生就会有生命的结束。生了就欠下了死的债,欠债总是要还的。所以,不死是不行的,死了就是为了还清这个债。由此可以看出,羌人对生与死的泰然处之,一切皆自然。
丧葬习俗是羌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实际体现。羌人死后,分火葬、土葬两种。“羌人死,燔而扬其灰。”“人死无棺椁,贵贱皆焚一所。”“死则焚尸”,捡骨掩之。①释比在葬礼中唱诵经文,将逝者的魂魄送至逝去的祖先处与之相聚。
羌人的丧葬有讲究,凡是死于非命的(如摔死、自杀、传染病等)用火葬,凡是老年人寿终正寝的用土葬,其中摔死的,要杀牲“赶鬼”,请释比打鼓两天。富的杀一只猪,穷的杀一只羊,作为“替死鬼”土葬大都后棺、厚殓、厚葬。有钱的吊丧者要携带各种葬礼,丧家要办酒席来接待吊丧的人,贫农的也要五碗菜,用玉米馍馍接待吊丧的人。有钱人在厚大的木棺外还要修石墩,墓外要立碑碣,贫苦的则挖一个墓穴下葬。过去一半还相信风水,不论穷富,都要找阴阳师看攻山风水。据说,只有阴地做了,子孙才能“发”。建国后,由于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和迷信的破除,这种烦杂铺张的丧葬制度逐渐被打破。
据《汶川县志》载,建国后,我国着力对殡葬制度进行管理改革。1965年7月,内务部发布《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汶川县“结合县内各民族间殡葬实际,进行了广泛宣传”。1976年,中共汶川县委、县政府在县城西街后山坡地建立革命公墓,供“县内各机关单位因公牺牲的干部及病逝职工安葬或存放骨灰盒”。但县境内无火葬措施,“部分羌村山寨保持火葬习俗,如对凶死、传染病死者均须火葬,一般死亡仍多土葬”。[1]
萝卜寨寨民的各种民族风俗中,数丧葬最为隆重。羌民的一生是很辛苦的,他们勤耕苦作,朴实忠厚,吃苦耐劳的民风代代相传,所以通过对死者生前一切劳作,给予高度的评价来教育后人,更应勤奋劳动,而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同时,丧葬礼仪也是羌寨群体社会中怎样做人的精神力量和教育后人的一种场合和方式。
(一)丧葬礼仪程序
1.母舅探望垂死之人
丧葬仪式在沟通家庭、宗族、社会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是在一种热烈的气氛中实现集体的集聚,通过人情的交流抚慰死者亲属,并在这个集聚的空间中获得亲密的人际关系。由于母舅对羌寨社会中有横向制约作用,因而当老人生病医治困难时,征得病人同意,病家须通知母舅来看望病人。一般母舅到寨来访探视病人时,需携带糖果点心等“手信”,并在病榻前与病人亲密交谈,向病人说些鼓励战胜病魔、祈愿病人尽快康复之类话语。主人家需用酒席招待母,吃完饭后再摆上一些干盘子、酒杯,喝酒闲谈。期间,主人向母舅汇报病人病情医治情况,并感谢母舅探视病人,希望母舅能就病人事宜多出主意。一般而言,母舅会表扬子女为照顾病人、医治老人所做出的努力,并祈求神灵保佑病人尽早康复。同时向神灵禀明:母舅已来探望,祁祝神灵尽快让病人痊愈。“随即找一根竹棍子拿在手上,装作撵鬼的样子,大骂家中有妖魔鬼怪作祟,我有皇帝给的封印‘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从病人床边开始,边敲边打着地下和傍边的墙等之类的东西上,并大声叱骂妖魔鬼怪:我用皇帝给的封印作武器打你,快滚蛋不准在这家纠缠,打到阴山背后,去找发财人‘黑漆龙门,高门大户去’。一直打到门外,打到很远的地方,母舅也就回家了。”②
2.丧葬经过
(1)合作分工丧葬事务
寨中老人一旦过世,丧家旋即通知本寨家门房族齐聚商议葬礼。丧礼相关事宜均有条无紊予以分工。葬丧讲究“门户”,丧家对亲戚寨友不会主动发出邀请,一般而言,寨中各户均需自行前往丧假帮忙,称为“顶门户”。家门房族只做丧宴席,其余事务则由寨民们完成。丧葬中寨民应尽的义务是:挖坑、抬丧、埋土、砌坟、找石头、背盖石等。
死者刚断气时,子女们边哭边烧落气纸,放鞭炮。把死人停放在堂屋边上叫凉尸,由直系亲属给死者洗澡剃头穿寿衣。给死者穿寿衣大有讲究:给死者最里面穿红色的衣服,须穿6件。穿第5件时应将衣服翻转,大衣襟反扣在左边,谓之“阴阳相反”。若死者尚有父母或哥哥姐姐健在,给死者最外层需穿白色寿衣。
寨中同姓房族分工安排后即领受任务开始行动:撕扯孝帕、吃宵夜、将死者殓入棺材(谓之“入箱”)、放鞭炮;将棺材停放在门傍里边,安放供桌、灵位(谓之“停丧”);在棺材盖上压一扇手磨纸;将白纸条贴成叉形图于神龛和门板上。③由释比卦算下葬吉日出殡。④
(2)到母舅家报丧
殡葬吉日一旦选定,丧家即派人到母舅家报丧。⑤舅家收到后招待报丧的人吃饭,用酒肉和送来的香、蜡、纸等在大门外朝着死者的方向插香烧纸进行祭奠,并答应在死者的“大夜晚上”(就是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也是最隆重、最有礼节和活动仪式的夜晚)来悼念死者。
(3)扯孝帕
扯孝帕“规矩分三等”,先扯直系亲属,叫“家门孝”。孝帕若扯到旁系亲属时,如姐姐死了,必须给妹妹扯孝帕。家境贫寒的就只扯直系亲属。如果孝帕扯到了亲妹妹的孩子(外甥儿、外甥女)时,那么死者的家门、房族各家都得扯两张孝帕,叫做“族孝”,也叫“姨娘孝”,且兄弟家的侄儿、侄女都得挂孝帕。若扯到外甥儿、外甥女的孩子时得全部寨子都要扯孝,这叫“寨孝”。无论亲与不亲,全寨每家两根孝帕,这是“门户孝”。凡是得了孝帕的都要去吊孝下祭。⑥
“人到七十古来稀。”凡70岁以上死的老人为“喜丧”,⑦棺材盖红布七尺,众母舅封丧(就是封棺)时将红布装入棺材中。若夫妇还有一方活着,红布必须留下来交给另一方,等他(她)死后再带走。
(4)停丧祭奠
停丧期祭奠分三晚上,第一晚上为“家祭”。把葬丧用所杀的猪,刮净毛取出内藏后,把整头猪抬到死者的灵前。猪头向死者供在方桌上,全家人穿好孝衣、孝鞋、戴好孝帕(谓之“披麻戴孝”)进行祭奠。在丧期内,如果在路上见到年长的,孝子均需下跪以示哀伤。
第二晚上叫“族祭”。家门、房族、亲属均须前来祭祀吊孝。如来吊孝的亲戚家原来就死有亲人的,还须带一饼馍压在灵前香炉下,请死者为自己阴间亲人带去。族人跳锅庄,以示祭奠死者。稀饭为夜宵。
第三晚上叫“寨祭”或“众祭”,也叫“大夜”。“这天最热闹,最隆重。”所有扯了孝帕的人都于该晚前来祭祀和观看下祭。最小的先来,依次到丧家下祭。
如上述所言,舅权在丧葬中反映最为突出,该晚,须用最隆重的仪式接待众母舅,唱接众母舅颂歌。第三日当晚,丧家需集中击打锣鼓响器人员齐声奏乐,孝子手持烟香全部跪在大门外,释比击鼓,在母舅亲人抵达之时,燃放鞭炮加以隆重迎接。支客司代表丧家对众母舅加以称颂:“天长地久与日月同辉!众母舅不是太阳像太阳那样天长地久;众母舅不是月亮像月亮一样送来光明;众母舅不是星星像星星……。”随之母舅于死者的大门外在迎接的仪式上祭奠死者。
母舅进屋后,需被安排在神龛下的上把位落坐,招待以酒,给母舅送去4张2尺长的白布帕子,放在掌盘上(男的死了是两张白布帕子,女的死了就有大母舅和小母舅就成了四张帕子了)。母舅用酒祭奠死者过程中,丧家重孝须向母舅汇报:死者病因如何?医治过程如何尽力?过世时间?对于安葬死者的安排和打算?给死者穿寿衣数量和质量?发丧后丧家将给母舅猪油数量?汇报结束后,须谦逊恳请母舅为丧家出主意。母舅随后给出的意见,丧家须一切听从,并虔诚表达今后如何报答母舅恩情。同时丧家支客司须向母舅汇报该次丧葬概况:一般而言,会从肯定死者生前对家庭、对村寨等的功劳,生前的辛劳等动情之处说起;再到此次丧葬仪式、对死者安葬情况、客人的接待、坟地的选择、器材的准备等逐项,并请求母舅看在孝家死了亲人、处于悲恸时分,望能多给予谅解和帮助。
听了上述情况后,母舅代表用羌寨丧葬程式性的羌语言词对丧家表态:先对死者生前的功劳给于高度评价,以母舅身份就某些礼仪中对母舅须做事项提出要求;再站在死者立场,要求孝家对死者应做事项提要求。⑧最后对丧家表达祝福和抚慰。
接着众母舅进行开棺验尸跟着封丧。此时需将屋里用灯全部熄灭,众母舅手持点燃的蜡烛,拿开盖在死者脸上的红布,近距离查看死者。死者亲人也趁此瞻仰死者最后一面,随后由母舅盖上棺材,此所谓“盖棺定论”。随后全寨民众进行“众祭”,排成两排唱“祭祀歌”,孝子跪在一旁焚烧纸钱;随后,孝家在棺材旁需陪死者吃最后一顿团聚饭。
(5)晚宴
随后晚宴开始,众亲友一轮轮地坐席,直到全部客人吃完。
丧葬仪式上的宴席也是一种重要仪式,某种程度上即为丧家与亲人、族人、邻里搭建友好社交关系的一种场所或平台。在准备周全的丧宴中,人们以往的恩怨会得到了缓解,矛盾冲突也会因此变得和谐融洽。
(6)跳锅庄
在宴席结束时,支客司会向众人说明明日下葬的具体时间及分工安排。随后,要求留下大众跳锅庄。
跳锅庄有一整套程序,从开始到结束共分九段,至少要跳两个多小时。⑨
跳完锅庄后领头的人会抓一把麦子撒在跪着叩头孝子的怀里,并说若干吉祥语祝福孝子。支客司高呼:“孝子给大家叩头了!”大家高呼“死人领受了”(意即:孝子给大家叩的头,我们不敢领受,由死者去领受了)。当晚的祭奠结束后吃夜宵。○10
(7)出殡
第二日乃为安葬出殡日。路途远的亲友不断有人来棺材前烧纸吊孝,寨中的人均要来垫(烧)纸吊唁。孝家一直陪吊唁的人跪拜叩头。午后开席,安排三轮席后才能出殡。出殡完成后又继续开席。
出殡最先由母舅两人手持大刀边走边唱,在神龛下通明家神:“放走死者出门到坟地。”然后在棺材前面踢三下,大声喊到:“走!XX(死者姓名),你已完成了人一生的旅程,要回到自己祖宗那里去了。”随后一直向前走,沿途碰见什么就唱什么让路,一直唱到坟地。并用桃树枝打扫墓坑内活人足迹(挖墓人足迹不能留在墓坑内)。
送葬队伍的排列依次为:母舅最前,释比紧跟,接着是撒买路钱纸的、牵引路羊子的、拿麻杆火把的、拿挑钱的、拿纸伞的(又称皇伞)、抬猪油饼的、拿花圈的、捧灵位的、全体孝子,抬棺材的走在最后。一路上燃放鞭炮直至坟地。出殡时所路过的各家门口都要烧一堆火产生火烟,向死者表示这家人烟正兴旺。
抬棺材时,先由众人用手将棺材捧出大门外,放在两个高板凳上,然后再用架绳(很粗的绳子)将棺材和一根木杠(俗称“独龙”或“龙杠”)捆在一起,前后需8人齐抬。
到了坟地以后,将棺材放在已准备好的墓穴上的两根木棍上。解开绳子抽出“龙杠”,用绳子将棺材放入墓穴内,放上墓穴的盖石,然后由释比给第一个孝子披挂白布,手里捧着由母舅给的回礼上面插有点燃三根香的猪油块,带着所有孝子绕坟反时针转三圈。在此过程中,释比嘴里念念有词,大意是:“某某放心去吧,好好安息”之语。最后所有孝子们手捧一把土撒在死者墓的盖石板上面,表示入土为安。入土仪式结束。
入土仪式结束后,孝子解下腰间的麻绳、钱纸烧毁,并且收去孝帕后面的下吊的部分(羌族人的孝子身上不但要穿孝袍,腰间得系一根麻绳在坟地里烧了,头上还要缠上孝帕;女的腰后带一个糖饼给死者送打尖,在丧葬完毕后在坟地里给牵孝子的女伴吃,并且孝帕的后面还得挂下一片,为之吊孝。送葬完成后吊孝的头帕收起)。支客司在坟地发放死者生前遗留下来的物品给死者的亲人,如:衣服、带子、鞋子等,并将猪油饼一并分发。送葬仪式全部结束。
3.仪式的善后
此后,全体送葬人员回到死者家门口,在家门口由释比唱完“招财经”,才能进屋。进屋后第一孝子将身上挂的白布挂在神龛男或女的保护神下方,并将插有三根香的油饼放在神龛上。接着由释比将三个白石头放入火塘里,端一盆清水,放入烧红的白石头,由释比将盆内的水洒在人们身上和屋内各处,以驱除邪气。
安葬后的第一天,丧家还必须请释比“祭师”再测算一下死者回煞(传说是死者回家的日子)的时间,从而进行躲煞(死者家人回避)仪式。主家在家中摆上酒宴,地上撒些火灰外出躲避。丧家回家前一定要从门口先丢一支活鸡进屋(有些村寨是从房顶的天窗丢下活鸡。意即查看活鸡的死活情况,试探死者是否离开家门),燃放鞭炮后才能进屋,查看宴席、撒有火灰的地下有无变化(看看酒宴有没有变化少了没有,灰上有无死者留下的痕迹)。
葬后的第二天清早,全体孝子要到坟地上服丧(即扶坟),简单的修补坟莹。并从当日开始要在坟地上连烧七晚上的火。同时这天,凡在丧礼工作中执事的全体人员,要分别向主人移交财物和汇报情况。主人也在这天谢厨,办酒席招待家门、房族和有关执事人员。至此葬礼全部结束。
从死者去世的当天算起,开始“烧七”,需烧七个“七”,家门和房族都需参加。满一百天后要通知家门和有孝的亲戚剃头(人死之后孝子是不能剃头的)并烧“百期”纸。当年过春节的前二天(除夕的前一天),家门、房族要带上年画、火锅等来团年,以安慰死者家属。第二年“清明”的前10多天,丧家测算好日子,通知母舅、亲戚为死者做“新清明”。死后满一年时,丧家当天晚上在自家门外烧“周年纸”祭奠。家门、房族也要拿上火锅参加祭奠。⑪
萝卜寨丧葬文化的社会功用主要体现为借机向寨民灌输仁孝意识,是亲戚关系得以展现、寨民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景,是人伦关系、禁忌行为、人情习俗、礼教秩序、道德伦理观念等礼节观念的建构环节,是萝卜寨羌族传统文化与他文化涵化的必要空间。
(一)灌输孝敬意识
人类学学者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民族分布及多元的家庭形态,均会滋生多元文化相互整合的丧葬习俗空间。民间的传统葬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们的宗教信仰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诸如佛教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信仰;死者成为鬼神福佑或惩治活人的观念等等。丧葬仪式与信仰相辅相成,在向人们灌输孝敬意识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2]74
(二)是社会关系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景
在丧葬仪式中,一方面,通过人情的交流,抚慰死者亲属,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其次,是一种“人情”的交换,今天我家办事你来帮忙,挂一定数额的礼金,那日后你家若办事情,那么我也会来还礼,在这样的逻辑中,人情得以交换,整个社会被丧葬仪式这条无形的“绳”连接在了一起;再次,诚如富兰克弗特所举的埃及的丧葬仪式一样,人们通过丧葬仪式与死者进行交流。[3]
(三)礼节观念的建构
传统模式化的葬仪能生动地体现人伦关系、禁忌行为、人情习俗、礼教秩序、道德伦理观念等。它们转移到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就形成了丧葬习俗的衍生文化空间。萝卜寨的丧葬仪式几乎全部环节都在向人们展示和强调家族的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强调表现为礼节程序上辈份、长幼、男女、内外的严格分明的区别。可以说,丧葬仪式是一种观念意识的建构。[2]63
(四)不同文化的相互“涵化”
萝卜寨的丧葬仪式也提供了这样一个观念化的信仰与教化相辅相成的空间。由上可知,萝卜寨人的丧葬仪式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人们对它的重视和虔诚,更体现为它在特殊的时空下将宗族成员和乡里乡邻的各民族成员集中起来,进行一种集体性的祭祀活动,从而逐渐强化起村寨集体成员对传统的重视,并最终强化了当地的地缘关系与村寨的生活秩序。该过程中,萝卜寨人对于他文化的吸收是“主动”的,并非是对他文化的一种“附和”和“趋同”,符合自己的意愿,也为其它民族所认同。
注释:
① 《后汉书·冉龙传》。
② 传说母姗在家里边骂、边打、边撵,鬼就逃走再也不敢进这家了。主人不必送客人,不能说客气话。其他来探望的老人,给病人以鼓励,病人有了精神力量后,对自己战胜病魔会起好的作用。若好不起来,传说过不了半月就会死去的。根据汶川县博物馆馆长罗进勇先生提供的材料整理。
③ 表示该户为重孝在身,不参与任何娱乐活动。如丧时在正月,狮子、龙灯活动看见门上贴有白纸条叉图的人家,会自动绕开。
④ 或由阴阳先生决定安葬时日。当地人谓之“先生”。参见耿静:《汶川萝卜寨田野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7月,第197页。
⑤ 据称,以前报丧,把香蜡、钱纸顶在头上去报丧。建国后婚俗丧葬礼仪发生了很大变化,报丧时,香蜡、钱纸改由拿到手中。
⑥ 据罗进勇先生讲,一般而论,很少有扯“族孝”和“寨孝”的。
⑦民国时期,中华基督教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吴祖泰曾在1940年代的萝卜寨小学任小学教员。他曾全程参与和亲眼目睹和记述了民国时期萝卜寨羌民的丧葬礼仪,撰有《萝卜寨羌民礼记实》一文。文中,吴氏对于寨民在丧葬上大跳锅庄舞且有说有笑的气氛十分不解:“很奇怪,他们在这悲哀的丧礼场合中,能有这样的快乐。”事实上,这是吴氏对羌民“凡70岁以上死的老人为‘喜丧’”的习俗不了解所致。参见吴祖泰:《萝卜寨羌民礼记实》,《边疆服务》第9期,第26-27页。
⑧ 比如以后要求逢年过节“清明”给死者烧钱、挂纸,及时祭奠,善待活着的亲人等。
⑨ 锅庄主要有9段,即:1.自开天辟地以来有生就有死;2.天忧愁山忧愁:3.躲灾逃避死亡;4.万世万物先老死;5.亮着来的人(死者为光明的一生);6.为死者穿戴新衣服:7.钻圈为死者改罪;8.与母舅、村寨、亲友、家门房族、子女等离别(羌语叫“这然”);9.送葬、招财回家。
⑩ 据罗进勇先生讲述,此前,该晚,羌寨寨民还会唱“赞颂死者生前的功劳苦绩赞歌”叫“莫西”。分两批人,母舅为一方,孝家村寨为一方,轮流唱,直到第二天的清早才能唱完。但现在该种形式和礼仪已经淡出了人们视野。
⑪参阅《萝卜寨生态博物馆申报书》(内部资料),感谢汶川县博物馆馆长罗进勇先生的慷慨赠予。
[1]汶川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302.
[2]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仪式与传统生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魏 琳.从丧葬仪式看村落文化的涵化[D].昆明:云南大学,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