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斌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贡献
王浩斌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不仅在历史影响、学术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等层面上介绍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且深入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的历史生成。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无论是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增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历史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指的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史和演变史,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萌芽、形成、深化和拓展的变迁史。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接受和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第一人,他无论是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还是对于催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的历史生成,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全面而系统地总结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贡献,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增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首要前提,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史和演变史。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位系统介绍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与介绍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一)在历史影响层面上介绍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和传播固然包括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与理解,但并非局限于此。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的介绍和研究,它本身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和传播。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李大钊就以最大的热情关注和研究俄国革命。在1917年3月撰写的《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一文中,李大钊认为俄国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学说等“革命文学之鼓吹”。当然,李大钊对深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的俄国革命的积极宣传和研究,主要集中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几篇文章之中,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7月)、《庶民的胜利》(1918年11月)、《布尔什维克的胜利》(1918年12月)、《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1919年1月)以及《战后之世界潮流——有血的社会革命与无血的社会革命》(1919年2月)等等。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指出,法俄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俄国革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精神,而法国革命则只是坚持了爱国和自由的精神,即“法人当日之精神,为爱国的精神,俄人之今日精神,为爱人的精神。前者根于国家主义,后者倾于世界主义。”在《庶民的胜利》中,李大钊强调俄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庶民的胜利,而今后“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劳工主义战胜,也是庶民的胜利。”毫无疑问,李大钊在这里所讲的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即“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一文中,李大钊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即“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在李大钊看来,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战后全世界“社会革命的潮流!”可以看出,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介绍和宣传,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俄国的历史影响的宣传,当然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积极传播。
(二)在学术研究层面上介绍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和传播不只是停留于对其历史影响层面的介绍和研究之中,而是直接面向马克思主义的原文或本文,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当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不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直接将马克思主义文本原原本本地翻译过来,而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而展开的介绍和传播,这种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附带着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认识。这集中体现在1919年5月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书之中,在这部著作中,李大钊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较为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其一,从介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与文本来看,李大钊介绍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哲学的贫困》(1847年)以及《资本论》(1867年)等著作,当然他重点介绍了《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其二,从介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成果来看,李大钊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唯物史观”、“阶级竞争”、“余工余值说”等。在李大钊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实质上是与个人主义经济学相对立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经济学。”而“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李大钊认为,唯物史观就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更认经济现象的进路,是有不可抗性的。”其三,从李大钊评论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来看,李大钊重点评论或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李大钊看来,阶级竞争学不能与唯物史观具有同等的理论地位,它也不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而只不过是“对于过去历史的一个应用。”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则离不开独特的环境,即“马氏的唯物史观,何以不产生于十八世纪以前,也不产生于今日,而独产生于马氏时代呢?因为当时他的环境,有使他创立这种学说的必要和机会。”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即“余工余值说”、“马氏的论旨,不在诉说资本家的贪婪,而在揭破资本家的不公。因为掠夺工人的,并不是资本家,乃是资本主义。”由此可知,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与传播不只是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翻译上,而是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层面。
(三)在实际应用层面上介绍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的关键在于实际应用,这是李大钊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李大钊看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和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改造世界”,于我们当前做的事情有所裨益。即是说,将马克思主义学说“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吾信这也不是绝无裨益的事。”李大钊认为,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介绍和传播,不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传播而传播,而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方法论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因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当然,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应用于中国的实际,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集中表现,由于后文将详加论及,在此不赘述。由此可知,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主要是在历史影响、学术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等三个层面展开的,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最为直接的和最现实的层面,因为我们直接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俄国十月革命来理解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很自然的事情;而第二个层面是较高的层面,不是转译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第三个层面则是对前两个层面的升华,因为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历史影响的介绍与宣传,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与宣传,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这种实际应用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指的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史和演变史,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萌芽、形成、深化和拓展的变迁史。即是说,促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只不过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另一方面,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集中则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的不懈探求之中。
(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可以说,“结合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在李大钊看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李大钊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学说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转换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才能真正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基于这个原因,李大钊强调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进而推进其中国化,就不能简单地转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而是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转换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而这个努力的结果事实上成就了李大钊的大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李大钊强调,应该仔细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以“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其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在李大钊看来,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成立“与其时代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为此,我们要解读、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就“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由此可知,李大钊尽管在当时并没有提出当今学术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命题,但他已经领略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因为李大钊始终在思考有效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就是必须“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即马克思的——编者注)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5]而这个“实境”既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的具体实际,同时还包括了时代特征。
(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李大钊不仅事实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其一,坚定性原则。所谓坚定性原则指的就是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动摇,李大钊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较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一方面,李大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另一方面,针对外界发起的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诘难,李大钊对之进行辩护,如李大钊指出,“马克思的不变可变资本说,则很多人攻击,甚或加以痛诋,我们殊为马氏不平!”其二,灵活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并非要求我们固守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个别字句或某些段落,搞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在李大钊看来,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在遵循坚定性原则的同时必须坚持灵活性原则,也就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具体实际。在李大钊看来,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不是一种封闭的静止的理论,我们绝对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看成“象面包似的现成的一件死东西,拿到手吃到口便算了事的。”其三,创新性原则。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李大钊强调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根据中国的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新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可以说,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实质上就是创新了的、发展了的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
(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
李大钊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李大钊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即“只要你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努力去作,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为此,李大钊撰写了大量的分析中国实际的文章如《学生问题》(1917年)、《不自由之悲剧》(1917年)、《劳动教育问题》(1919)、《唐山煤厂的工人运动——工人不如骡马》(1919年)、《灰色的中国》(1919年)等等。其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李大钊强调既要深入研究“问题”,也要积极宣传“主义”,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而不是割离开来,因为这两者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因为这两者之间本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其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在李大钊看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应用,还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都不可能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程式,而“必须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这种方法实质上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由此可知,李大钊在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事实上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的历史生成。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全面而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先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奠基者,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一)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理论价值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有较为重大的理论价值:首先,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价值。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不只是停留于文本宣传的层面,而是实现了对其历史影响、学术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等多层面的全面而系统的传播,这种传播是深刻的、开创性的;同时,李大钊从理论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因而,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其次,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范式。李大钊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不是要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应该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解,形成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而这种“马克思主义观”实质上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最后,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在哪里?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首要问题,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逻辑起点,在这个意义上,深化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实质上就是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当然,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萌芽时期的历史产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李大钊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名词,我们阐释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是从其实际意旨来讲的;另一方面,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过分倚重实践,而与这种实践相比,他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传承与解读,由此导致他在同胡适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并未能够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替马克思主义辩护,致使这场“论争”并非严谨的学理论争,而更像是一场政治论争。
(二)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现实价值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首先,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有较强的实践诉求。在李大钊看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于今日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形”,从而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离开了中国的“实境”谈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被专事空谈的人用了,就变成空的”了。其次,李大钊亲自参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譬如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等组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有机结合,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再次,李大钊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对新民主主义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李大钊看来,“中国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也就是组织农民参加国民革命,实现工农联盟,而此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就是在有效促进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取得胜利的。最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增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就必须像李大钊所提出的那样,即坚持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形”出发,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境”的有机结合。而依据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而形成的崇高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大钊.平民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大钊全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张明明
A811
A
1674-1676(2017)02-0027-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研究”(11BKS017)。
王浩斌(1976- ),男,湖南双峰人,法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