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兰 韩小芳
摘要:难度较大的或者第一次接触到的新类型实验,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就不错了,能否想办法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呢?
关键词:过程;自主性;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一学习动机,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然而,在教材中,难度较大的,第一次接触到的新类型实验,如:第一次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一次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第一次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是很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实验任务的,但是,如果照搬教材,机械地、被动地探究,他们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认识得不到提高。如何让难以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的实验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循序渐进,搭起自主探究的脚手架
对于坡度较高、难度较大的实验,需要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思维和发展水平,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性较低的探究活动,后安排技能较高的活动,为学生攀登高难度的实验搭一个“脚手架”,就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如:教学探究种子萌发的三大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如果在4个瓶子中同时设置三组对照实验探究三种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坡度较高、难度较大。我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全班9个组,三个组的同学只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三个组只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三个组只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演板展示,学生不难发现,三个组的对照组环境条件完全一样,由此想到,可以用一个瓶子设置为三组对照实验公共的对照组,其他三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问题迎刃而解了。
二、呈现材料,预设问题,为达目的而探究
第一次遇到的新类型实验,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如果按照教材的方法步骤模仿完成,再领悟科学探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缺失了活动的自主性。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是第一个制作玻片标本的实验,合上教材,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说说怎样制作玻片材料才能看到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课件出示有杂质、气泡、细胞重叠等现象的图像,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规范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并用课件出示方法提示如下。
(1)怎样做才能保证观察材料薄而透明?
(2)怎样做才能保证看到鲜活的、正常的植物细胞图像?
(3)怎样处理才能避免杂质、气泡干扰观察效果?(课件出示有气泡和杂质时的图像)
(4)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较透明,观察效果不好,怎样处理标本材料才能使细胞结构看得更清晰?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分析影响观察效果的可能性因素出发,并呈现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现有材料有目的性地设计“规范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化难为易,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遵从学生的意愿,在尝试中完善实验方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经验的理解,及时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上述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我先让学生尝试说说怎样制作玻片材料能看到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观察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探究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规范方法,经历这样的知识构建过程,学生对方法步骤的制作、應注意的问题及设计目的有了深入的认识,效果较好。还有,练习使用显微镜,在对光步骤完成后,我要求学生把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直接放在载物台上观察,即使放在通光孔的中心,即使对光效果很好,也不能看到物像,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问题源于焦距不合适,因而想到调节粗准焦螺旋寻找物像,调节细准焦螺旋增加物像清晰度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尝试实验,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善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是模仿,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在初中生物的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的想办法变指令性实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热情,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