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琴
许洋,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项目与课题首席科学家之一,国际上人源化生物导弹创始人之一,世界免疫质谱分析方法的缔造者。
心中的中国梦
1985年,许洋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之所以选择“浙大”,是因为这是一所“求是创新”的务求实学、存是去非的大学。
在“浙大”,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医学与人体内部结构,了解到在人体微观世界里有很多奇特、未知的答案。本科毕业前,他被学校保送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实习。临行前,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王季午校长的离别训导给了他很大启发:将“浙大”“求是创新”在“协和”发扬光大。
北京协和医院实习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院士的大查房给许洋留下深刻印象:有一例患者,发烧,外地所有医院可以用的培养方法均显示细菌感染阴性,按疑难病例转院至“协和”。吴階平院士通过亲自细细询问患者病史,结合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是正常人一半的现象,果断诊断“结核性脑膜炎”: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结核菌培养阴性,但结核菌将葡萄糖吃掉了!通过及时抗结核治疗,病人在一个月内治愈出院,挽救了她的生命。从此,“探索与创新”成为许洋的座右铭,最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实习,并荣获“优秀实习生”称号,没有辜负王季午校长的离别训导。
实习结束后,许洋成为了一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生与助理研究员。在五年的临床研究中,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发认识到,精准医疗中的精准检测与个体化诊疗是各种疑难杂症的克星。
1990年8月,许洋获得全额奖学金来到美国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也正是在那一年,在蛋白酶的领域,已有八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Jacques Monod于1965获诺贝尔医学奖。为此,他选择了一个特殊的酶——CD13,作为博士论文研究内容。这个酶非常有挑战性,既是锌酶,又是变构酶。当时,Jacques Monod提出变构酶的激活理论是“协同模型”,而Koshland DE Jr等认为是“时序模型”理论,但许洋博士论文中的实验论证CD13是因“协同模型”而激活。在康奈尔大学Vincent du Vigneaud实验室轮转时,他对Vincent du Vigneaud在1955年因发现催产素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经历与精华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美国也提倡龟兔赛跑理论,聪明但不能够骄傲,获奖者亲临第一线与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是获取诺贝尔奖的一个必备的基本要素。
通过刻苦努力,许洋成为康奈尔大学本系同年入学同学中的第一位博士毕业生。毕业后,他来到世界著名的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近十年来连续在全美国排名1-2位的肿瘤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主攻抗体基因工程。让他至今仍记忆清晰的是,第一次见到导师、世界著名白血病专家、现任MSKCC管理委员会轮执主席Scheinberg教授时,导师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回答说:“在中国建一个与您实验室一样的世界领先的个体化诊疗联合实验室”。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在“浙大”与“协和”训练出的较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夫与临床洞察能力帮助下,许洋迅速理解和掌握了实验技巧。经过五年多的日夜艰苦努力,他和Scheinberg教授终于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国际上首次将治疗白血病的生物导弹,人源化CD33单克隆抗体,精准地射入了商业圈。他和Scheinberg教授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资源。人源化CD33单克隆抗体在2000年5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实现精准医疗领域中的个体化诊疗之梦寐以求的里程碑。该成果被《CNN》选为2000年“新世纪生物导弹的革命性突破”。陈竺院士与陈赛娟院士夫妇专程来他们实验室进行了参观与交流,从此,与陈院士结缘。
在美国MSKCC进行博士后研究时,许洋与同期也在MSKCC做博士后研究的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千人计划”专家施一公院士有过短暂的交流,遗憾的是施院士不久便去了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但他们均十分佩服施院士的敬业精神与对科学的追求。这是他与一公在纽约的一段缘分。
创新与创业
许洋在MSKCC做研究期间,正好是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这门新兴科学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科学界已经能够预见到其发展可能会对未来生命科学与精准医疗带来革命性的影响。2000年1月,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Harold E. Varmus出任MSKCC的院长和董事长。期间,与许洋的实验室正好在同一楼层,每周共同参加Seminar,因此,在后基因修饰精准检测方面有不少合作。Varmus博士平易近人,经常邀请许洋到家中参加Party,在Party中,许洋对Varmus博士如何在科学探索中,深入第一线与快速抓住主要矛盾的理论感受很深。同时,见证了Varmus博士给肿瘤中心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在其肿瘤中心的标签上打上了“The Best Cancer Care,Anywhere!”。
从2000年开始,许洋见证了对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手段与样本标准化的方法反反复复的修正过程: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发展高潮与低谷;发生了因生物样本不合格,导致巨额投资的数据库无法使用问题;双向电泳与多维色谱芯片的发展竞争;低丰度标志物分离鉴定的挑战;不同学术流派的科学争议。
2003年3月,北京爆发“非典”,许洋博士被科技部作为特别国外专家、临危受命飞达北京共同参加抗击“非典”攻关小组的活动。那个时候,他才真正在医院了解了生与死的危难与生命的价值。“非典”第一线的工作环境类似于原子弹爆炸的现场,生与死只差一条线:白衣战士明知死亡,还舍命救人,直至卧床不起,令人眼圈含泪。
“非典”给许洋带来了挑战,也给他带来了荣誉。200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特别奖;2005年,经过他亲自设计的实验方法并与康熙雄教授、程京院士等联合的、对上千例“非典”病例科学分析与精准检测的研究论文被美国检验医学王牌杂志——《临床化学》发表。至今,由于该数十人的团队系统地研究与分析了北京全部的“非典”病例(占全世界90%以上的“非典”病例),使得该论文一直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一篇关于“非典”精准检测的论文,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典”精准检测大数据的经典论文。同年,他的“非典”精准检测发明专利被选入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05年全球十大创新技术”之一。抗击“非典”结束后,他被CCTV选入抗击“非典”风云人物之一,“这是我一生最骄傲的荣誉”许洋说。从此,他开始了中国创新与创业之路的探索。
抢占制高点
2005年,许洋出任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院士亲手建立的基金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的临床蛋白质组学项目首席科学家,这是在二十年前领略吴老在“协和”大查房风采之后的缘分再续。这期间,他结识了非常多的院士朋友,并且从吴老那里学到了很多为人的知识,受益匪浅。2006年,他共同参加了科技部对重大疾病领域基因组与蛋白质组项目的研究工作。当时,国拨总经费为2亿人民币左右,这是他看到国内首次对临床研究投入的最大项目。当初立项的专家组成员有陈竺、程书钧、曾益新、陈赛娟、陈志南等十几位院士。结题时,项目组成员发表了数篇《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杂志的论文。2007年,他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检验医学研发中心教授与临床蛋白质组学主任。在2006-2010年,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将他创立的发明专利“用于生物样品分析的蛋白指纹法”应用于上述国家项目,完成了我国重大疾病领域的疾病蛋白质标志物大数据库-蛋白指纹图谱库。同时,在2006年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免疫质谱分析方法,并被授权发明专利。利用免疫质谱(IMS)分析方法,结合交联技术,研发出国际上的快速原位检测技术,填补世界空白。快速原位检测技术可以在非常复杂的细胞内,探索基因、蛋白、代谢物的动态相互作用时其精确作用位点,为精准医疗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基础研究的支撑。
2009年,为响应国家产学研结合的号召,许洋创立了湖州赛尔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湖州赛尔迪),指导方向是“探索与创新”。自组建至今,产品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创业团队入选“2011年国务院侨办第二批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公司于2011年8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质谱领域的领军企业。入选千人计划专家后,他的两个建议“医疗器械产业:差距意味着机会”、“千人计划如何助力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被千人杂志刊登,并纳入国家级建言献策。2012年3月,湖州赛尔迪获得了国家药监局在质谱仪用于蛋白质大分子检测领域的首个医疗器械注册证,填补了世界空白。2013年,湖州赛尔迪入选科技部二个“863”项目“电喷雾离子源-串级质谱测序技术及装置研发”和“蛋白酶等相关试剂的研制”,成为中国精准医疗领域的核心工具-质谱仪制造与数据库研发的领头羊。2016年11月,由于在世界上第一个创立了免疫质谱分析理论,许洋被聘为中科院医工所医用质谱技术研究中心首位主任,目的是在“健康4S”领域,创造世界第一流的医用质谱系统。
在新的历史时期,美国首先开展了精准医疗研究,我国也积极响应。为此,许洋组织了几次千人计划专家的会议,专家们对精准医疗与个体化精准检测中前期预见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交流与部署。2015年,湖州赛尔迪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前瞻性地启动了一个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又称“健康4S”精准检测项目;开展世界检测难题-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IMS特检研究实验室”挂牌成立。
其实,早在2004年,健康报就曾在“蛋白指纹图谱给人类带来什么”中报道了许洋博士对实时检测的设计想法,即蛋白指纹图谱大数据是人类生命的光盘,通过了解健康大数据,解读生命的走向。他的初步设想是,首先了解人类10万个左右的疾病相关数据,然后建立健康大数据库;再通过比对健康大数据库与实时检测相结合,建立个人生命光盘。这个想法,在2004年还是比较超前的,但实施该项目的时机还不太成熟。
许洋博士介绍说,“IMS特检研究实验室”是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的首个百万人疾病与环境病因数据库。通过有定位、实时功能的芯片采样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捕获实时的疾病相关病因,采集与固定疾病相关因素。然后,远程提交至“IMS特检研究实验室”进行实时检测。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复杂疾病系统中构建基于环境病因学大数据的移动网络数据库,使我国在重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因学大数据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消除我国3亿多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因与医治环境污染带来的上述重大疾病是“IMS特检研究实验室”的重要任务。
许洋说自己的成长过程是非常幸运的,基本上是在名校、名师指导与好朋友的帮助下,结合自己勤奋耕耘,慢慢地成长;由于已在2000年通过生物导弹的科技转化,完成了经济基础,这使他能够按每五年一个计划,一点一点地往前走。他说在国家“千人计划”项目中的专家们,不乏像他这样的幸运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十一对教育领域的开拓、饶毅对科学公正性的追求、施一公对科学的贡献等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当然,任何事物均是一分为二的,专家们也有缺点与优点。专家们的弱点是比较清高,优点是能够完成一个实事,专家们的落地扎根是国家希望看到的结果。总体上,国家“千人计划”项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鼓励自由探索、探索重点方向、发扬团队精神,而不是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在管理上的条条框框较少,因此在功能上是其他科技项目比较难以替代的,特别是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对与错?历史会给出最佳答案。
“我们是千里马,不必太急,需有伯乐出现才能成功,我们均期待着!对于我,只是想当巨型航空母舰的一颗核心螺丝钉,这不太会有错吧?”八年来,国家“千人计划”在引进国际创新人才、促进人才融入社会、缔造中国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许洋团隊的发展正是国家“千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典型范例。继续在这条“健康”航线上领航,是许洋博士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