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愚
【关键词】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102—01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进行,语言的训练过程中伴随着思维训练。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中学生来说,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必须革除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加强青少年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20余年,深感语文知识多而杂,在教学中偏重于单纯传授语文知识是不行的。许多老师唯恐灌输少了,努力多塞一些东西给学生,长期存在着重讲轻练、以讲代练的问题。在学生学习中,则是以听代练,忙于机械化的记忆和背诵。而多种形式的运用语文知识的反复练习,正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这个环节不扣住,学生得到的是一堆死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初中语文课应讲一般思维的常识,思维常识可以大体上统领各类语文知识。例如由字词排列组合为句篇的语言现象,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问题,是思维运动的表现,是借助语言这一思维材料的思维流动过程。思维流程终结了,一篇文章(课文)也就有了个底子。语言现象中的常用字、句型、段式、章法就一個具体的思维流程来说,都遵循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必须从思维起点开始,逐步走向终结,即有一条思路。不论形象还是逻辑思维,都是如此。只要捉摸住思路,就能提挈有限的常用词、句型、段式、章法。思路的条例性,要求用词准确、造句通顺、段落分明,这样就可以把语法、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贯通起来。思路十分畅达的时候,反映到语言文字上,往往使用到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联想丰富往往表现为比喻、拟人等修辞现象。周密的思路,形诸于语言文字,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等,这就又把修辞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贯通了起来。这样,就找到了贯通各类语文知识的线索,获得了解释各类语言运动形式的钥匙。
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有一个过程,长期以来只注重读、写,轻视听、说,目前所强调的听、说、读、写都要会的原则无疑是一个大进步。从培养思维能力着眼,还应该有“想”这一项。因为说和写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听和读则是接受思想感情的行为。说、写行为的起点是“想”,听、读行为的终点也是“想”。离开“想”,听、说、读、写都不可能进行,或者毫无意义。实际上,听和读是理解并掌握他人的思路,说和写是整理并驾驭自己的思路。在语文课的训练中,“想”应占首要位置。必须有步骤地突出“想”。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大胆提出精当有效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开启“想”的思路。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想”,授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在自己大胆的“想”中,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想”给出答案,从而促使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想”。如讲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时,让学生与记叙文作比较中“想”。问:“你能举出几篇学过的小说篇章?”——《孔乙己》《故乡》《范进中举》《最后一课》《蒲柳人家》《芦花荡》。问:“这些篇章中的人物形象你能想起来吗?”——孔乙己、闰土、范进、小弗郎士、一丈青大娘、老头子……问:“这些人物形象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人物形象相同吗?”答:“不同。小说中写人写得细腻、生动……”。问:“怎么个细法?”答:“小说中的人物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而记叙文写得就概括多了。”老师插话。又问:“从写事的角度看记叙文如《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所写的事与小说一样吗?”——“不一样。小说中的事写得全、细、有头有尾。”“这就叫情节。”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刺激开启了学生思维,小说三要素的知识在“想”中得到了。
从思维力和整个智力的关系看。智力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创造型人材的主要特征是具备超常的思维力。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智力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思维力同样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思维力的高下,决定记忆的强弱,观察力的深浅,表达力的巧拙,每种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都依赖于思维力的进一步发挥。比如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观察力——分析力——概括力,如果思维能力上不去,就不可能向更高层次发挥,整个智力的发展也就停滞了。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