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力发展地热
地热是一种地球内部储存的热能,就像“沉睡的巨人”。地热分为浅层地热(低热)、水热型地热(中热)和干热岩地热(高热)三种类型。地温梯度一般从地表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地球内部的热能以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向地表传播,年热释放约1.4×1024焦/年。
相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地热是最稳定的能源。在全球的电能、热能需求中,热能大于电能,在中国尤为如此。
中国地热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广东、云南、西藏等地区。高温地热主要在西藏、云南、新疆南疆地区,其它大部分是中低地热。其中,西藏部分开发高温地热用于发电,最著名的是羊八井发电等。华北等地区则主要将地热用于取暖,取暖规模达到世界首位。
目前,中国地热应用推广比较好的地区是京津冀、广东、江苏等地区,尤其是河北雄县,被誉为“雄县模式”。经过6年建设,雄县供暖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区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成为中国第一个“无烟城”,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应。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达到142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国水平。化石燃料年消耗3.64亿吨标煤,高于全国水平。人口密度高和化石消耗高,再加之太行山、燕山环绕,大气环流不畅,导致该地区频繁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京津冀地区是在渤海湾盆地基础上由黄河、海河等河流冲积而形成,大部分是浅层地热区,地温梯度为3.5℃~8.8℃/100米。这里的地热资源潜力巨大,以馆陶组、明化镇组为主,砂岩厚度在800~1000米,分布广、储集性能好、热储温度在50℃~70℃、水量80~120立方米/小时,是一套十分良好的区域性空隙型热储。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北京发现了10个地热田,总面积2760平方公里,地热资源折合标煤34亿吨。天津发现了8个地热田,面积6380平方公里,折合标煤307亿吨。河北发现了30个地热田,面积19165平方公里,折合标煤1050亿吨。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热折合标煤3.43亿吨,相当于2014年京津冀地区燃煤消耗总量的94%,每年可减少CO2排放8.18亿吨。为此,在京津冀地区开发地热的意义重大。
中国地热开发利用值得称颂的是“直接供暖”和“全部回灌”的做法。“直接供暖”就是把采出来的地下热能直接供到用户,既经济又安全稳定。“全部回灌”到原地层,循环往复,既保持了地下水的稳定,又不致于污染或滞留地面增加环境保护的负担。
中国地源热泵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一是北京万国城利用地源热泵提供供暖/制冷,效果突出,该建筑被评为“世界十大建筑之一”。二是胜利油田地源热泵系统供暖效果也很不错,口号是“油田变热田”。三是澳大利亚新一代地源热泵交换器,具有大流量、储热、短管道等特点。
“地源热泵”概念最早由瑞士专家在1912年提出。指陆地浅层热能源,通过输入少量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换。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h的能量,用户可以获得4.4KWh以上的热量或冷量。
地源热泵技术始于英国和美国。北欧偏重冬季采暖,美国则重冬夏热冷联供。美国气候与中国基本一样。所以,中国应该借签美国地源热泵做法,这对于发展中国地源热泵有实际意义。
相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地热是最稳定的能源。在全球的电能、热能需求中,热能大于电能。在中国尤为如此。
胡文瑞专栏
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能源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