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法

2017-04-13 17:40
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顾炎武毛姆巴金

晴空万里,不如坐下读书。如何在这样的好时光里进行高效阅读呢?以下所推荐的9位名人的读书法值得你借鉴!

一、列宁:批注阅读法

列宁酷爱读书,他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会在书的扉页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论断所在的页码。每当读到精辟之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之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等。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汇编他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毛姆:“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一直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三、巴金:忆书法

巴金先生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温故知新,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四、鲁迅:“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对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五、老舍:“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的有时候并不是全书,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六、贾平凹:“触一通三”法

贾平凹认为,书之为友不能一日不交;书是财富,要逼着自己静心地读书。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触一通三”法。他认为读书面不可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武术、绘画、舞蹈……凡是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主张连植树造林、做饭炒菜方面的知识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七、朱熹:“二十四字”法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

八、苏轼:“八面受敌”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說:“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九、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时总要动手抄录,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猜你喜欢
顾炎武毛姆巴金
海上日出
顾炎武谢鼠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丑角的原型
小巴金“认错”
我的毛姆叔叔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