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一元
新的转折点
——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仁伟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一元
2016年,全球政经格局发生一系列“黑天鹅”事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当前全球化处于新的转折点,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的成功在于他抓住全球化对美国中下层的损害。美国政府的政策变化可能对中国会形成很大挑战。
《上海国资》:您怎么看待美国大选的结果?
黄仁伟:可以从美国的政治现象去看全球化新转变和新转折以及这个转折对中美关系有多大的影响,这是需要仔细讨论的。
2016年,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出乎很多意料。他战胜了共和党所有的候选人,然后战胜民主党。
他的力量是什么?他依靠的是美国白人的中下层。为什么支持他?这是问题的本质。白人的中下层支持他,是因为白人的中下层已经有将近20年多时间积累的不满到这个时候爆发了。
不满哪些事情?主要是收入长年没有增加,另外,他们的工作机会减少了。
所以白人中产阶级的不满是特朗普得到支持的主要社会基础。
这些不满实际上不是美国国内的问题,这个不满里包含着全球经济的新结构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一大部分损害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利益。
首先就是美国制造业的流失。比如密歇根州等,原来是制造业大州,这些地方本来都是民主党“大本营”,却改变立场,成为特朗普的支持者,因为这些州的工人们感觉过去几年他们的工作丢了。所以特朗普打出的旗号,就是重振美国制造业。
第二,他们认为越来越多的移民抢夺了他们的岗位。移民怎么进来的?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允许人口流动的,从经济全球化上来说这是合理的,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进入美国,但是落地的现实却是矛盾的。
另外,资金在全世界的流动。虽然美国是资金流动的受益者,但是受益者是美国的精英层,而不是美国的中下层。所以资金流动其实对中下层来说并没有什么受益,相反还有损害,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
2016年,这些不满已经积累到爆发点。特朗普抓住了全球化对美国中下层带来的损害,成为他获胜的力量来源。
《上海国资》:未来美国政府政策是真的要去全球化吗?
黄仁伟:有一部分政策可能会有这种趋势。
比如加息减税。目的是什么?就是吸引资金流回美国。美国政府把企业所得税减到15%,现在各国都在减税,要是哪个国家没有减税,哪个国家的制造业或者其他的产业都会出现资金外流。减税对中国的税制是个大挑战。
另外,中美贸易可能面临很大挑战。虽然30多年来,中美贸易关系有各种各样的波折,但是中美经贸关系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危机,经济一直是压舱石,一直是稳定的要素,但未来很难预料。如果中美之间发生了贸易战,对世界的贸易、经济会带来很负面的影响。
现在全球化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美国作为全球化第一大国,现在成了“逆全球化”的带头羊,在世界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对中国未来是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