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南校区 郭丽坤
青少年艺术发展转型期的多元化评价
文/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南校区 郭丽坤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期。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进入初中以后的学生反而画不好了、不敢动笔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帮助青少年完成转型呢?
在儿童期(幼儿园小学阶段),只要提供一些材料,孩子们就会兴高采烈地按自己的直觉毫无拘束地创作。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孩子们变成少年,其中一打部分对艺术创作表现出更多的畏惧、重复、退化,失去灵性与创造力。
加拿大美术教育家鲍伯?斯蒂尔指出原因:“当孩子到达一定年龄,自我意识和情感中自然流露出的图形、图像与理性思维表达之间出现了冲突。”随着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对空间关系、色彩关系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开始寻求客观再现真实的办法,以“写实”为美,同时,由于美术专业技巧、技法不能及时跟进,在“我想要这样表现”与“我只能这样表现”之间出现断裂。他们的自信饱受打击,担心、焦虑、自我确认消失,因此很多中学生不敢画、不想画、别人怎么画我就怎么画、直到再也不画了,进入了艺术创造的休眠期。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帮助青少年重塑自信,才使他们走出转型期困境,弥合从直觉表现到理性表现的鸿沟。
教师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考量作品背后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揣摩这些人通过作品传达了些什么?这些作品有哪些独特性?思考我应该如何鼓励、帮助他们?
教师带上了寻找美的眼镜重新审视学生作品时,就不难发现一些不完美作业中的亮点,比如轻松地色调、独特的视角、别具一格的观察力以及巧妙的创意,同时给予适当的赞美、鼓励和建议。让学生通过教师鼓励性评价找到了自我认可的通道,舒缓转型期焦虑,重塑信心。
教师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教师在评价时真诚、大胆、夸张、热情地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评价背后老师的热切关注。学生说:“虽然有些评语写得太夸张了,但我还是很开心。特别是老师能提出中肯的意见,而且做得好的地方确实被认可的时候,我就变得更愿意画了。”
教育从来都是不单边关系,教师、学习者、同伴、家长都在学习中起到影响作用。教师要听一听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自己评价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使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交织融合,另一方面也使学习者对作品的过程、细节加以回顾、梳理、分析。学生自我评价与同学互相评价,可以两者交叉评价,采用抽签或匿名评价的方式增加趣味性。
学生写道:“画面中纷乱的色彩是飞扬的青春在焦躁的暗夜里等待,我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但我知道,我不希望自己的青春白费。也许我画的不完美,但我非常轻松、快乐。”而同学的评价是:“她画的真好!从她的画里我看到了她的性格—狂乱的色彩和线条在黑色的背景下喷发,好像她宁静中的力量就要爆发了,赞一个。”
家长评价一般缺少专业角度,但贵在促使父母了解孩子的美术发展,让孩子得到关注和鼓励。
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重视视觉性、人文性、创造性,作品与欣赏者之间,需要二次解读,形成不同个体的差异感受。我认为对作品判断的差异性反馈对正在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形成理性思维与成熟表现能力会产生一些正向作用,并帮助他们理解和思考他们的创作过程。
结合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了美术学科特有的评价手段,通过美术室小画展、课堂拍卖会、收藏作品、微信和QQ展示等形式构建起一个简单、易操作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自身、同伴之间、其他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陌生人之间的综合性、发展性、交互性的评价生态,评价的呈现方式有时候是文字、有时候是语言、有时候是货币、有时候是荣誉、有时候是各种表情,有时候又只是内心的感受和判断。
这些评价的意义在于,在不同背景下得到评论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帮助青少年学会倾听、判断,逐渐在各种声音里找到理性判断,不迷失、不慌乱,进而形成独立的、个性化的自我评价。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