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越秀区登峰小学 李恬恬
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教学
文/广州市越秀区登峰小学 李恬恬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可以从诵读习惯、预习习惯、阅读习惯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以促进有效教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小学生而言,诵读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的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是熏陶思想的有效方法,更是传递情感的主要桥梁。良好的诵读习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小学语文诵读以课堂诵读为主,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诵读习惯进行培养是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养成乐于诵读的良好习惯。可以用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去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可以用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诵读。
例如,人教版第八册的《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很少见识过乡下的生活,要让学生读出课文中描写的乡下风光美,首先要让他们有所感受、有所体验。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描绘乡村风光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间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的风光美。这一引人入胜的情境,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不管用哪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都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一主体,不能将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否则,学生的诵读将失去自身独特的韵味。
另外,课外也可以让学生多诵读经典,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等,陶冶学生的性情,滋养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午读十分钟”的时间,以“欣赏全班诵读”、“男女生比赛诵读”、“小组比赛诵读”等形式,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反馈,从而将课后诵读落到实处。日积月累之下,也将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
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从有效的预习开始。预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带着自己学懂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于预习,教师要明确要求,让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师布置预习只凭一句“预习第几课”,那么很多小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让学生按照“读——注——思——查”的要求来预习。首先,“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多读文本才能“其义自见”,因此读通、读顺文本是最基本的。其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文本中用不同的符号划下感悟深刻的词句或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批注,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再留待课堂讨论、交流、释疑;再次,“学贵有疑”,要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敢于质疑,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最后,要积极查找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归纳,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交流学习,丰富课堂学习、拓宽知识面。
日常教学中,还可以设置“预习卡”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卡”,学生的预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他们对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上课时可以集中精力解决自己尚未释疑的问题,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只是促使教学的有效进行,更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笔者借助参与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的契机,将学习到的理论和课题研究成果融入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运用中,从而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选取学生喜爱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推荐阅读。在学生阅读一本书之前,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写作背景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要求四年级的学生阅读《柳林风声》这本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简单地介绍这部书最初的创作缘由是始于作者尼斯·格雷厄姆晚间在床头给儿子讲故事的经历,尤其是关于蛤蟆历险的故事。并让学生想象故事里的蛤蟆是如何历险的,可能会遇到什么稀奇的事。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书中的四个主人公的卡通形象,并从书中选取一些有趣的描写呈现给学生,如蛤蟆在生气、恼怒,或者自吹自擂的时候肚子都会随之胀大,身体也会膨胀,神态令人忍俊不禁……这些背景资料的简介,都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课后也去查阅、整理文章和书籍的背景资料,并教予查阅和整理的方法。回归到课内阅读的学习上,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查阅和整理课文的背景资料,从而为阅读文本做好准备,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更有利于增加语文积累、丰厚语文底蕴,而不只是在“学课文”。学生长久坚持查阅和整理背景资料的阅读习惯,反过来也能促进教师的语文教学使之更高效。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圈画批注、摘录好词佳句、概括主要内容、写心得体会、写读后感、续写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方法。阅读的过程也是创作生成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章、书籍的过程中,有所批注,有所思考,有所生成,有所创新。读到文质兼美的文章,摘录一些好词佳句,抒写几句心得体会。阅读完故事,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或者写一写故事带来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做读书笔记容易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实施可操作性强的阅读计划,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授之以渔”,教予方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和使用“快乐阅读卡”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快乐阅读卡”的每一页都可以填写页码,到期末就可以装订成册,再请学生自由发挥,加上封面、插图等等,变成自己的一本记录阅读历程的书。
教师通过“快乐阅读卡”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和阅读积极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加深对文本的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尽享审美乐趣。长期坚持使用“快乐阅读卡”,学生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此日积月累地读写结合,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必将提高,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提高。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因此,有必要将阅读指导课常态化。每周开设一至两节阅读课,平时还可利用午读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课的主题可以灵活多样,例如请学生们课上共读共赏一两篇美文,然后完成“快乐阅读卡”,并完成自评和小组评价,小组还能分享课内或课外完成的“快乐阅读卡”,共同学习,资源互补。再例如,组织“好书推荐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台推荐一本好书,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完成的多媒体课件向全班作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书籍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主人公介绍、内容摘要、优美片段、刻画描写、思想寓意等等。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