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青
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意识与不足之处
——以浙江卫视《二十四小时》第二季为例
□孙青
近年来,同质化现象和版权争议一直困扰着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如何制作出精良的原创节目一直是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卫视原创户外真人秀节目《二十四小时》第二季为例,分析目前户外真人秀节目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户外真人秀;《二十四小时》;创新意识
(一)定义
电视真人秀,是指自愿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通过情节设定将节目串联起来,以纪录片的方式对参与嘉宾进行跟踪式拍摄,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拍摄现场,捕捉参与者最为真实的反应和表现。户外真人秀将传统的舞台布景转移到户外,面临许多不可控因素。
(二)特点
首先,真人秀节目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反应真实、情感真实。戈夫曼用“前台”“后台”“观众”等戏剧用语阐释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呈现的不同行为及状态。对于明星来说,其在影视剧中塑造的都是前台形象,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发生作用,为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真人秀节目容易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格带入到节目中,发生一个由“后台”到“前台”的转变。比如《极限挑战》里的孙红雷,与《潜伏》里精明睿智的余则成形象有非常大的反差;《二十四小时》里的陈坤,一改剧中翩翩公子的形象,在节目里频频卖萌耍宝。
其次是竞技性。设置游戏挑战环节成为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惯常手法,《极速前进》《二十四小时》等节目都是通过设置任务卡、线索卡等形式,以竞技手段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是冲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者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二是参与者之间的冲突。户外真人秀选择的地点一般都比较有特色,或者可以说是嘉宾感到陌生的地方,在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展现真实状态。比如《爸爸去哪儿》《跟着贝尔去冒险》等。
参与者之间的冲突性容易引发观众讨论,提升收视率。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彼此的生活环境、成长之路和个性特点都有很大差异,即使在有脚本铺陈的情况下,性格冲突性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比如《极速前进》第一季中的辰亦儒、周韦彤组合,《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中的郑爽、许晴等。
《二十四小时》是由浙江卫视和盛唐时空联手打造的航海真人秀节目,以“郑和下西洋”作为大故事背景,六位航海成员展开一场冒险之旅。2016年1月22日开播,2017年2月3日播出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组成全新的“时空水手团”去寻找“海之女神”的信物。
(一)节目的优势之处
传播学者E.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摒弃传统以传者为中心的理论,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观众的需求是衡量一档真人秀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此次《二十四小时》第二季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嘉宾选择
一档电视节目的核心是人,节目的持续性发展是跟随人在事件中的心态和情感而变化的。嘉宾选择恰当,人物设置合适,成为了户外真人秀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十四小时》的常驻嘉宾都是红极一时的男性偶像,第一季里的徐峥、陈坤、韩庚等在影视、音乐等领域都具备较高的知名度,“一剪梅boy”尹正和大鹏都自带综艺属性,年纪最小的吴磊在年轻人群体中拥有非常高的关注度。第二季里新加入的董力在《爸爸去哪儿》第四季中收获了一批粉丝。嘉宾自身的明星属性提升了节目的宣传特性。
2.与文化结合创新游戏形式
《二十四小时》第二季打破了第一季“颜霸队”和“笑霸队”的固定组合形式,开始采用单人作战、两人配合、三人组合的自由组队模式。节目以连续剧的形式进行,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游戏设置较为多元,将文化特色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增加节目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感,又能增加原创、减少同质化。
在真人秀创意贫乏、游戏内容乏善可陈的现在,融入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不失为一个创新的途径。第一期里的“电音三太子”、福建南靖土楼、金鸡旗子和福包等元素较好地展示了闽南民俗的特点。第五期里作为线索的东巴文字碎片、闯关环节的“印象丽江”大舞台和设置障碍的纳西族勇士,第七期在香港致敬“无间道”等都较好地展现了当地文化的特色。
3.素人元素的加盟
素人是相较明星而言的对普通人的称谓,自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以来,素人元素开始在真人秀中显现。素人元素的增加会使节目“真”的属性更加明显,观众也会觉得更加接地气。2016年《爸爸去哪儿》第四季中的素人萌娃阿拉蕾和李亦航以及全素人节目《我们十五个》,都是素人加盟的例子。
《二十四小时》第二季与素人的互动性大大增强。第一期在福建土楼,大张伟让路人夸他好看,与当地老人鸡同鸭讲般地交流。董力为了拿到老奶奶手中的旗子既捶肩又唱歌。第二期吴磊自己一组,为完成任务找路人吴婷搭档,共同参与了两个环节的游戏。
4.科技的运用
户外真人秀融入科技手段,将游戏与技术结合在一起,首先具备可操作性。近年来,LBS、AR、VR等技术发展已渐趋成熟,在营销等领域已经发挥作用。其次是二者结合,在增加新鲜感的同时延长观众的注意力。
第二季节目采用“电音石板”发布命令,此外还融入AR、VR等元素,实现“虚拟场景”与现实游戏的结合。第三期吴磊赢得冠军,带着VR眼镜将象征胜利的三叉戟插入虚拟卡槽中。第九期,水手们通过AR技术在动物园探测信物,接受挑战并完成任务,在手机屏幕上拿到信物。
(二)节目存在的问题
国产综艺原创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版权管理越来越严,这些都是目前国产综艺节目创新面临的问题。《二十四小时》主打原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节目组试图挖掘新的突破口的尝试,但也无法忽视这档综艺节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在游戏设置方面,游戏较为无趣,比如第八期的找金碗环节。卧底设定几乎没有悬念,大张伟和安以轩的卧底身份已经明显暴露,嘉宾还是表现得一头雾水。实际播出情况中,收效也并不明显。虽然电视端收视良好,还多次取得收视率前几名的成绩,但第二季的豆瓣综合评分只有5.2,其中32%的用户给了三星,33%的用户给了两星。
后期剪辑是现在很多真人秀节目面临的问题,通过后期剪辑而成的正片将节目内容和价值观等传递给观众,但是现在有些节目为了收视率与播放量,在剪辑时强化冲突弱化原本的节目内容,虽然带来了流量,却不利于口碑的积累。此次《二十四小时》第二季在剪辑上的不足主要是在有些花字和音效的处理上,没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嘉宾选择上,第二季新增常驻嘉宾董力和周游个性不鲜明,董力的人设是呆萌暖男,但是播出十期后,可以看出董力综艺感的缺乏。而且第二季与第一季节目邀请的女嘉宾基本相同,缺乏好奇心与新鲜感。最后是节目的口号设置,对品牌主来说,品牌口号能起到传递品牌理念和品牌文化的作用,节目口号同样如此。“二十四小时就是一天啊”的口号很难让观众联想到这档综艺节目的内涵。
《二十四小时》是在户外真人秀遍地开花、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制作播出的,前期《极速前进》《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非凡搭档》等一系列户外真人秀节目已经消磨掉观众大量的新鲜感,只有更具特色和辨识度的节目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真人秀节目大浪淘沙,只有优秀的节目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目前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是节目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在如何挖掘原创内容方面,《二十四小时》给出了一定的启示,而其他方面,也应有所改进和提升。
(一)重新审视真人秀节目的内涵
真人秀节目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不仅引发观众审美疲劳,而且从电视媒介的功能上看,过度娱乐化容易形成对节目资源的抢占,弱化电视作为大众媒介传播信息、教育大众的功能,诱发观众形成不良的社会价值观。这容易使受众沉浸在电视提供的“拟态环境”中,从而降低对公众事物的参与感。2015年7月22日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对真人秀节目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要求。真人秀节目要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透过节目向观众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真人秀在本土化改造过程中要增强民族文化的渗透,把本国优秀的历史经典、风土人情、传统文化融入到节目中,既可以增强对节目的理解,还可以作为传递中华文化的平台。此次《二十四小时》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为背景,在各站游戏中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可以说是有益的尝试。户外真人秀的拍摄地不仅在本国,很多节目直接定位为环球旅行,比如《极速前进》《十二道锋味》等,在一档节目中较为完整地展现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在观众看来也赏心悦目。
(三)培养优秀的制作团队
由于户外环境多变,拍摄难度和成本较大,很多画面是在行进中或是跑动过程中完成的,对摄像团队的体力和拍摄技术都是很大的挑战。例如《奔跑吧兄弟》中的郑恺、《极限挑战》中的张艺兴、《二十四小时》中的吴磊都经常出现“跑丢”摄像的情况。虽然嘉宾可以用自己的便携设备拍摄,却不能保证画面质量。
在后期剪辑中,花字、动画和音效等方面倘若运用得当更能提升观众观感,这要求制作团队必须了解节目内容,精准把控情境。剪辑效果的成功与否与节目口碑密切相关,刻意强化矛盾的剪辑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话题热度和播放量的上涨,但在长远来看,不利于培养观众的忠诚度。
(四)节目制作机构要具备健康的经营意识
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在电视节目上泛滥,利益因素是主要诱因。2013年《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播出完毕以后,不仅带火了拍摄地的旅游业,而且节目组拍摄的大电影最后拿到7亿的票房。之后还有《我是歌手》大电影、《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小成本大利润的背后是搅乱电影市场的乱象。制作方、播出平台和广告主需要具备健康的经营意识,以优质内容和精良的制作赢得竞争优势。
《二十四小时》可以说是本土综艺在原创路上做出的尝试,虽然不足之处较为明显,但也是国产户外综艺试图摆脱“路径依赖”现象的有益之举。户外真人秀疲软的一个原因是游戏设置越来越不能调动观众的吸引力,其二是看后即忘,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真人秀节目要设立具有标示性的节目“符号”,使受众对节目有记忆点。到现在,“极限男人帮”已经变成观众对《极限挑战》的印象,在这一点上,《二十四小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美]欧文·戈夫曼著.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二十四小时》第二季霸气回归,节目气场是如何产生的 ? [EB/OL].[2017-02-05].http://mt.sohu.com/20170205/n479926008.shtml.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王瑨.户外真人秀,没那么简单——试论国内户外真人秀节目的优势与创作要点[J].中国电视,2014(10):93-95.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