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下都市类报纸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
——以《焦作晚报》为例

2017-04-12 14:59韩长玲孙闻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焦作晚报

□ 韩长玲 孙闻

媒体融合时代下都市类报纸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
——以《焦作晚报》为例

□ 韩长玲 孙闻

近年来,网络上有一个很流行的词语——“气质”。气质的意思是,不要看华丽的外表,要看内涵。那么,作为传统媒体的都市类报纸,如何具有令人心动的气质,它的突破路径在哪里,媒体人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它对受众又有哪些影响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焦作晚报》近年来积极探索,大刀阔斧进行供给侧改革,从而提升了自身影响力。笔者通过《焦作晚报》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谈谈都市类报纸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焦作晚报》;都市类报纸;路径;供给侧改革;思考

一、都市类报纸目前面临的困境

当前,各类纸质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都很大,都市类报纸受冲击尤其为甚。地方党报由于是地方党委的机关报,无论发行还是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地方党委的保护。都市类报纸则不同,它一出生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兴与衰,都是市场说了算。都市类报纸目前经营发行靠的是自产自销,因此,都市类报纸要想生存就要丢掉幻想,就要拿出刚出世时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全面革新,以此赢得市民的青睐。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媒体也是。一味的花哨,可以赢得一时,不可能赢得一世,赢得人们尊重的最终还要靠气质。都市类报纸在这些年的报纸改革大潮中一直不占优势,取得的成绩不是特别理想,许多家报纸纷纷倒闭,令人堪忧。都市类报纸目前在资金、信息发布渠道、抢发事件、信源、受众等各方面都陷入困境,生存艰难。

二、都市类报纸供给侧改革路径

(一)立足高远:避免地方报纸“近视眼”

当代著名记者穆青认为,名记者提高的最重要方面是政治素质,记者应该是政治家、革命家、战士。站在高处眼观全局,在报道选题方面要立足高远,要以前瞻高度、全国视野、国际胸怀来进行题材选择。根据当前形势,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话题,扩大受众面,提升报纸知名度。尤其在人物报道中,多推本土典型,既让人有种亲近感,又符合当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在这方面,焦作晚报展望未来,立足当下,先后开设了“身边的榜样”“德耀怀川”等专栏,集中刊发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本土典型,让市民学有榜样、干有示范。如本报先后报道了《杨志亮:昔日海战功臣带队护航亚丁湾》《一段抗战姻缘携手相伴七十一年》《“白衣天使”刘小荣》《焦作妈妈抚养三名藏族儿子》《特教老师申光明让“折翼天使”重获快乐》《励志男孩梦圆武大》等一大批典型人物和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低空飞行:紧紧围绕本地题材

在新闻“五性”中,接近性在都市报报道中是一条应该遵循的原则。政经大报讲究的是高度,要求记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政府大厦上想问题。而都市报则要求站在民众中,用平民的视角去关注、去采写读者身边的人和事。都市报不要与日报争抢资源,而是要发挥自身优势,深挖地基,从群众中攫取新闻资源。现在不少都市报没落,还是因为办报定位不准的问题。每天刊发的新闻都是云彩眼里的事,离读者远之又远,读者又怎么会喜欢呢?都市报只有站在群众中,办给群众看,多写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喜爱。

《焦作晚报》曾以《八旬老人有个心愿——想找老北厂街和儿时的玩伴》一文报道一条早已不存在的老街——北厂街,该文见报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引发了老焦作人的共鸣,热心的读者纷纷给晚报提供老街线索,讲述老街故事。由此《老街印象》系列报道应运而生。随后,《老街印象》又推出了《昔日焦作街今朝繁华市》《花园街:演义不同时代的悠闲》《和平街:舌尖美味数不尽》《解放路的时代变奏曲》《民主路上故事多悲欢离合话沧桑》《胜利街:百年老街演绎别样繁华》《百年老街抹不掉的是记忆》等11篇新闻报道。记者在采写《老街印象》系列报道时,除了走访至今仍生活在老街里的老人外,还天天泡在市档案馆、市图书馆查询资料,一篇篇文字凝聚了记者辛勤的汗水。这些承载着太多历史太多记忆的老街,让那些曾经生活在老街中的人,重新拾掇起对城市旧时的回忆。不了解老街的人,通过报道也对老街有了新的认识。正所谓“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

继《老街印象》系列报道后,晚报再次重磅推出《老城记忆》系列报道,通过我们生活中的变化,反映一座城市与时俱进的新面貌。《老城记忆》系列报道分为《难忘的光影岁月》《车站变迁,挥之不去的成长记忆》《公园变迁见证城市发展》《车站变迁,挥之不去的成长记忆》《舌尖上的历史变迁》《难忘光影岁月》《老照相馆记录岁月故事》等文章。

在报道中,记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这些给人们带来快乐、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前世今生。《老城记忆》系列报道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现如今,这些曾经影响几代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有的无以为继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则脱胎换骨继续服务市民。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真情永驻:做有温度的新闻内容

媒体要传递受众之所需、受众之所想的内容。但在搭建内容与受众这座桥梁时,媒体同时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与担当,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为老百姓提供便利。尤其对于都市类报纸来说,要想加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都市类报纸应该办得既有深度又有人文情怀。没有情怀的记者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记者,没有情怀的媒体也不可能受到读者的认可。有情怀,心中有百姓,写出的作品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打动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信任。《中国记者》杂志社总编辑文璐为媒体开出了很好的药方,坚持内容为王,就应提供有温度的内容。苍白的内容,冷漠的文字,有再好的渠道和资金也不会有好的市场。

《找找吧》《小善举传递正能量》是《焦作晚报》专门为市民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栏目,这两个栏目彰显了党报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找找吧》自从2008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帮市民排忧解难。刚刚过去的2016年,晚报《找找吧》刊登失物招领信息近千条,帮助近百名失主寻找到失物。同《找找吧》一样,晚报推出的《小善举传递正能量》栏目,也已走过3个春秋,该栏目刊登出来的好人好事信息,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从而受到读者的肯定和称赞。

(四)报网融合:增强线上线下互通互融

媒体融合就是从媒体相加逐渐变成媒体相融。如今纸媒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新媒体,但若能够将竞争对手转化成盟友,那么纸媒在传媒浪潮中必能占得一席之地。因此,加强报网融合是其关键所在。近几年传媒界一直呼喊“媒体融合”这四个大字,虽然颇有成效,但整体来说结果是差强人意。因此,如何将新老媒体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一个仍需努力的地方。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的一个观点颇具启发意义——“报纸之为物,可以一拆为二:报与纸。报即新闻报道,是内容;纸即承载内容的介质,是渠道。”当内容生产出来后,如何利用多元渠道进行有效传播,这是关键。晚报为此也应做出积极探索。

《焦作晚报》相继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中心把各部室所开通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整合,明确各个新媒体平台的定位,并建立了统一“采购”的中央厨房微信群,记者采写的消息统一发布到微信群后,由新媒体中心的小编对消息进行加工,然后分别按照新闻类别发布到各个新媒体平台。

《焦作晚报》通过供给侧改革,将品牌与气质媾和在一起,在转型道路上雷厉风行地创办属于自己的都市类报纸,因地制宜,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栏目,承担媒体责任,以受众为中心,报道读者喜爱读、愿意读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百花齐放的媒体竞争中成功占有领地。

1.胡正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5(05):22-26.

2.王媛,吴金明.新媒体时代都市报如何做好“供给侧改革”[J].新闻知识,2016(08):3-5.

(韩长玲: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孙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焦作晚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临轩听雨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