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盛雪
传播媒介发展中的革命老区社会变迁
——基于安徽省金寨县的实地调查
□涂盛雪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红色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以大众传媒的变迁为考察视角,首先回顾了报纸、广播、电视时代金寨的一些情况,然后重点探讨了互联网给革命老区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它给老区的红色资源和革命精神的传播带来的可能性,从而勾勒出从广播电视时代到互联网时代革命老区的社会变迁。
革命老区;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会变迁
安徽省金寨县,地处我国大别山腹地,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总面积为3814平方公里,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1.6%,而耕地面积只有3.2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8.16%。这里曾走出过108位新中国将军,被称为第二大将军县。与其他革命老区类似,光荣的革命历史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经济社会的繁荣,而多山的地形和较为偏僻的地理位置,却使得金寨县成为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县。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寨人,在这个红色革命老区,亲历了90年代电视普及的时代,也经历了跨入新世纪后的移动互联时代。
金寨县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处处留有革命先辈们的红色足迹,这是金寨的骄傲。但随着红色年代的远去,人们对将军革命事迹的了解程度和革命精神的理解程度慢慢减弱,这与广大老区人民日益提高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相适应。特别是80年代后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下,如何传承革命精神,发展红色旅游,革命老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又有了哪些改变,这都是本文试图探析的问题。
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介,在历史上对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由于报纸始终无法在广大的山区大范围发行,所以广播电视的普及则掀起了大众媒介在农村的第一波浪潮。
(一)报纸的昨天和今天
在改革开放之前,作为一个城镇化率极低的山区贫困县,大多数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文盲比例很大。所以,尽管报纸很早就出现了,但它却一直都是普及率比较低的一种大众媒介。在很多农民的眼中,文化人才会读报。而相对封闭的金寨山区所导致的交通不便等问题,很少会有非常正规的报亭售卖报纸。在笔者的实地走访中,发现三农专业性的农村报刊的发行量都很低,可预想,综合性的报纸就更没有阅读市场了。
在笔者的调查中,报纸在农村的历史发展一直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农民在日常劳作生活中,很少会主动阅读,文盲比例也很大。笔者走访时,当问到当地农民是否看报纸,回答多是诧异的表情。可见,在农民群体中,报纸只是一个离日常生活很遥远的词语。
而在电视普及之前,纸质媒体在农村地区的边缘化,让政府的政策以及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只能通过村委会等组织和极少数的广播站来传达。信息传达不畅,老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很难与外面的世界接轨。
(二)广播、电视在老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1989年,金寨县开通了第一家电台。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始实施,至2005年,完成了2502个行政村“盲村”和20个国贫县的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任务。2006年,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始全力推进,2008年被纳入我省18项民生工程之一,到2008年底,安徽省共有广播电台17座,电视台22座,广播电视台63座,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739座。①
广播是靠声音来传播的。声音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传播了信息,还对这些信息融进了传播方的认识,从而对人们理解、接受信息提供帮助,加以引导。农村广播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一直独领风骚,是农民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在中国农村改革、包产到户重组中起到了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当时可村村通广播,乡乡有放大站,并有专人负责维护。广播从此成为山区农民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金寨很多农村地区的重要性不亚于21世纪的手机。
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的不断壮大,金寨县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迎来了电视时代,从而结束了广播的霸权地位并取而代之。目前在金寨县,城镇地区已经很少能看见高音喇叭,广播室和高音喇叭也成为大多数中年人的记忆;而那种一度十分风行的立体收音机也已变成居民家中的“老古董”。
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到,社会环境与心理特征的变化,影响人们使用媒介的习惯及对媒介价值的期望。曾经的大众媒介广播,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及自身局限,被大众逐渐抛弃,即便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农村,受众也极其有限,这反映了大众媒介嬗变的自然结果。
我国乡村地区电视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金寨县,到了90年代,电视才开始真正普及。笔者在金寨县白塔畈乡采访得知,上世纪80年代,如果有哪家买了一台电视机,比现如今买了房子还让人羡慕。在当时,如果结婚的彩礼有一台电视机的话,都是当地非常轰动的大事。后来电视机慢慢普及,但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它仍然是家庭当中非常重要的“大物件”。
从广播的出现到电视的普及,现代大众媒介第一次在金寨的广大农村地区鲜明地存在着,并深刻地影响着老区人民的精神交往和文化生活,让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听到了异乡的声音。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
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广播、电视普及带来的最大便利就是政府主导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比较方便地推行。举例来说,金寨县政府协助电视台制作了很多红色经典的影像资料,在县电视台循环播放,这让很多农村居民都能从电视上看到。这些影像内容包括一些发生在金寨的近代史上的著名革命事件,如立夏节起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也有关于“将军县”的著名将军的纪录片,如洪学智将军的传奇故事等,它们都宣传和弘扬了红色革命老区流传已久的精神。这样一来,金寨儿女有机会通过电视屏幕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老区精神无形中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外,一些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电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同层级的农业频道在金寨县的农村地区广受欢迎。
电视取代广播,成为金寨县广大乡村地区最为显要的大众传媒,这和国内其他的县区并无二致。然而,由于金寨特殊的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当地电视台的一些“痼疾”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首先,很长时间以来,金寨县电视台播放的一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不绝于眼。其次,金寨县作为革命老区,由于地处山区,在合武高速和高铁尚未开通之前,交通闭塞,导致社会发展非常缓慢,政府的招商引资也比较少,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较落后。一些老区人民又有着天生安逸的性格,很少主动接触外来信息,甚至对政府的决策信息也没有太多关注。这种局面与电视这种线性传播的媒介相互叠加,导致他们几乎不对电视内容有任何实质的反馈。金寨县电视台播放的一些宣传老区精神的节目,也基本上遵循“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很少有人质疑。因此,在电视时代,尽管老区人民的眼界大为开阔,但它总体上还是一个“一元”的时代,我们能看到很多积极的东西,但却不能感受到真正活泼的氛围。
(一)互联网时代来临:老区正在发生新变化
1.生活方式的变化
柯克·约翰逊在《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一书中说过:“电视正在袭击乡村的生活和精神,占据统治地位几千年的社会风尚正在经历一场缓慢但平稳坚定的变革。”②如果说电视的出现给几千年的社会风尚带来的是缓慢平稳的变革,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革命老区带来了猛烈的撞击和暴风雨般的“席卷”。
在金寨县,互联网的兴起开始于2000年后,那时,金寨县县城梅山镇开始大量出现网吧,白塔畈乡、石门村、船冲乡、洪石嘴等地区在2001年都接入了互联网,但此时私人电脑拥有量还是很少。这种现象一直到几年后才开始发生变化。但事实证明,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传统革命老区的宁静。这对于身处大别山深处的革命老区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原来世界是如此之大,生活是如此多彩!”
罗吉斯说:“在不发达国家,农民构成了人口的最基本的部分因此农民是变迁机构的首要目标。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它的多数人口必须改变生活方式。”③对于金寨这样的地方,对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改造是非常重要的。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成为老区人民面向世界的主要窗口,它给老区人民传递新的信息,不断地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并激发着人们努力向上的积极性,革命老区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老区的大众文化和现代文明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了新的观念和现代文化,让老区人民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火花、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都推动着革命老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促进了农村和老区的社会变迁。
2.年轻人的传承与创新
意大利“Cittàdi Grosseto国际钢琴比赛”将于2019年2月18至24日在意大利格罗塞托举行。该比赛每年举行一次,年龄限制:0至36岁。比赛一等奖奖金为6000欧元。比赛共分为三轮,第一轮:独奏20分钟;第二轮:独奏45分钟;决赛轮:协奏曲。比赛曲目与详情请关注网站。
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的技术和改革,最先接受的一定是年轻人。多元的思维方式,多元的互动方式都让年轻人开始以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重新审视正在巨变着的社会。传统的革命老区具有着天生的老区精髓和气质,当它与互联网这样一个快到不能再快的新媒介碰撞时,年轻人自然是首先担起传统革命精髓和精神面貌的传承与创新。
技术不仅改变生活,也改变人们的思想。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父辈不同,在老区长大的80、90后同样具有着这个世界上所有年轻一代都有的特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体验、思想的前卫、有质疑精神、敢于冒险、崇尚自由等。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他们不再安于老区安逸、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热衷革新,对于老区的贫穷落后不甘于现状,特别是老区大学生的归来,对政府的决策提出大胆的质疑,对红色革命老区的“将军县”有更多的期待,他们希望让更多人知道金寨县的历史文化和精髓,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改变金寨县的落后和贫困。移动互联的年轻化,让革命老区的精神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创新。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带给老区的最大契机。
(二)老区传播的新方式
互联网时代和电视时代最大的不同是信息的传播模式不再是“一对多”,而是“多对多”,互动及时是移动互联时代最大的优势。在电视时代,政府制定政策,群众要经过层层机构才能接收,渠道单一且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但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反馈信息,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让老区人民参与到政府关于乡镇改革的各项具体措施中,群众不再是被动接受,政府也不再是一言堂就执行。
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社会发展水平缓慢,但是,它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在进入信息快车道的今天,当把革命老区的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贫瘠而资源富有的革命老区将会成为开发的热土、创业的热土、繁荣的沃土、致富的沃土。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让老区的资源、老区的信息,与信息时代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有效对接,让全球技术信息、项目信息、资金信息和智力资源,成为革命老区快速发展的共享资源。而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重要的信息桥梁作用。近年来,政府也高度重视,比如组建“革命老区信息共享中心”,充分发挥新媒体独特的传播功能、媒体资源整合能量和信息共享中心的作用,聚智聚力,为革命老区建设规划、项目选择、资源配置、信息发布等发挥巨大作用,与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一道,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中国梦贡献应有的力量,同时也促进了媒介信息传播在金寨县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红色资源的再开发
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红军“第一县”和第二大“将军县”。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不仅记录了各族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还提醒和教育后人不忘前辈,在和平时期仍要保持奋发图强的精神。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寨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开发方式主要以展览为主。参观者主要是以学校为代表的单位团体,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游客。由于红色资源饱含着艰苦奋斗的建国史、勇于拼搏牺牲的英雄史,所以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馆往往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笔者回忆,小学、中学时,每一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全校师生去烈士纪念碑扫墓并参观金寨县革命历史博物馆。这对于年轻一代的记忆也是不可抹去的。
但这样一种方式仍仅局限于金寨县和周边地区,红色精神很难传扬。21世纪的到来,带来了互联网,不仅给老区的人民带来了精神面貌的改变,也给红色资源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创造了更好的平台。
(二)对老区精神的再塑造
金寨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基础深厚。
建国后,已统计出在金寨籍红军中授衔的开国将军有洪学智等59位,金寨县成为全国第二大将军县,是名符其实的革命将领的摇篮。一直以来,金寨红军和金寨人民以矢志不移、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为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老区老一辈红军和80、90后的父辈思想里,红军精神就应该如此代代传。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合武高速的建成、动车线的开通,这也改变了金寨县落后的交通以及与外界联系不便的境地。如前文所述,近十年来,老区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有了很多改变。老区精神也在社会变迁中有了新的内涵。金寨县总体规划对县城性质的定位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发展生态旅游和丝绸业、绿色食品贸易为主的山水城市。近十年来,金寨县在传承革命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城同创”——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2014年,金寨县县城梅山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并荣获了第一届“安徽省文明县”、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县”称号。现如今,金寨县除了是红色革命老区“将军县”外,又有了很多新的地方名片,如“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经济林板栗之乡”“大别山玉发源地”“六安瓜片原产地”“钼储量世界第二”“中国长寿之乡”,等等,这些都赋予了金寨县这个革命老区新的生命力。
安徽省金寨县,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但又在红色革命老区“将军县”这样的称号下,一直在前进。受各方面的阻碍因素影响,山区县的发展备受阻隔,但又是这样多重原因以及特殊的老区情怀和深厚的红色革命精神,让老区人民有着与之相符的期许。
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笔者试图以这样两个时代做主要背景,展示革命老区金寨县的社会变迁。上世纪90年代,电视的普及,给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老区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它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这个世界。但电视“一对多”的局限性让村民们只能关注,却难以参与。
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之前所有的局限,也打破了这个传统革命老区的宁静。深处大别山区的金寨县,真正开始全面和世界相连,合武高速、动车线的开通,轰隆隆的列车带来的不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更是新的思想、新的思维。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精神面貌的现代化,都在表达着他们新的诉求和对家乡新的期待。
而老区也在这样的变迁中,焕发着新的活力。经济开发区蓬勃发展,大城关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农业彰显特色,财政金融健康发展,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民生工程普惠百姓,旅游经济亮点纷呈,基础设施显著改观,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工业经济加强崛起,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这些都是新时代下,革命老区的新发展。在笔者看来,作为有着浓厚红色文化的革命老区,在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中,应该更好地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利用新媒体,促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在克服交通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可进入性。同时,革命老区由于经济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小,导致当地优秀人才十分缺乏,所以更应该在开放包容的形势下,追上新时代的步伐,为人才创造一个有创新潜力且兼容并包的“新革命老区”,让自身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
注释:
①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14)[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14.
②[美]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3.
③[美]罗吉斯·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1.
1.顾旭总编.金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金寨县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李永健.大众传播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郭建斌.传媒与乡村社会:中国大陆20年研究的回顾、评价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3(3).
本研究受到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度学生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