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
试析《纪实72小时》对国内平民化电视纪录片的启示
□田静
平民化电视纪录片自90年代以来在国内一直受到欢迎,但随着这类纪录片的升温,“流水账”“片段组合”等流弊也日渐凸显。本文以日本NHK的《纪实72小时》为研究对象,从拍摄创意、叙事技巧、人情味三个方面入手,试分析《纪实72小时》对传统平民化纪录片的突破,以期对国内平民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纪实72小时》;平民化;拍摄创意;叙事技巧;人情味
所谓“平民化”,其实质是在节目素材的遴选上以老百姓的视角和审美趣味出发,记录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拍摄老百姓关注的题材。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平民化”理念指导下创作出了一批经典纪录片作品,如《沙与海》《毛毛告状》《最后的山神》《舌尖上的中国》等。但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一部分创作者对于“平民化”理念在认识与操作上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将“平民化”等同于简单地模仿和再现生活。具体到纪录片创作中,表现为对原生态材料不加筛选地使用,如简单粗暴地运用大量长镜头、同期声、跟踪采访,忽视创作过程中表现手法与编导意识的引领,使得成片苍白空洞、缺乏深度,最终呈现为一些简单的、杂乱的、放任的片段组合。
纪实主义强调尊重生活的原始形态,强调纪录片保持一种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的逼真性,这就决定了普通人及其生活成为纪录片的主要角色。②那么,如何更好地操作这类题材以展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甚至更深一步刻画世俗生活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真实,挖掘世俗生活背后蕴含的普遍人性?《纪实72小时》或许可以为以上问题提供一些思考。该片拍摄于2006年,是日本NHK综合频道推出的人文纪实类纪录片,共23集,每集针对一个地点或人群进行连续72小时的跟拍,然后将拍摄素材剪辑成时长30分钟的纪录片。自其播出以来广受好评,无论是其创意、叙事技巧,还是其呈现出的人情味都值得仔细研究。
纪录片要纪录真实生活,而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散漫性与平淡性。但纪录片一定存在着叙事与节奏的要求,这就要求拍摄者们要在散漫而平淡的生活中找出其固有的戏剧性与矛盾冲突,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很多纪录片一跟就是几个月、一两年(当然不是连续拍摄)的原因。《纪实72小时》却反其道而行,只对某地某人群进行连续72小时的跟拍,72小时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必须停止拍摄。这样,散漫的物理时间与紧张的拍摄时间形成角力,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
《纪实72小时》的表现手法可说纯粹原生态呈现,无搬演、扮演,无情景再现,也无后期特效,只通过采访和跟拍来编辑、架构片子,但又没有传统纪实类纪录片那种重点不明、叙事平淡和节奏紊乱的弊病,这主要归功于它在选题、摄影、节奏方面的匠心独运。
(一)选题
要在72小时的时间里拍摄到足量的可用素材绝非易事,这需要创作者谨慎地选择创作题材。《纪实72小时》往往会选择城市中一个不起眼却有意思的地点作为拍摄驻扎地,比如24小时营业的理发店、大型旧货店、大排档街、专供外籍人士购物的超市等等,蹲守72小时,用镜头记录来往人群,并用采访、跟拍的方式挖掘普通人背后的故事及他们的内心情感。这些地点人流量大,而来到同一场所的大抵是同一类人,这就使得主题突出,避免了泛泛而谈。通过对这一人群不同个体的记录,又避免了单一,做到有轻有重,内容翔实。
(二)摄影
《纪实72小时》全部采用手持拍摄。这部片子每一集都是人物众多,如《福冈·人情排档街》,拍摄对象是大排档街上的摊主们和客人,重要人物就达20多位,人数庞杂、密集且处于不断运动中。手持拍摄使摄影机摆脱了三脚架的束缚,解放了拍摄角度、拍摄距离、构图、运动方向等,使得创作者可以灵活地呈现画面。创作者还大量运用近景、特写镜头,使被访者的表情在镜头前被细致地呈现,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都非常有感染力。
同时,手持摄影独有的特点——轻微晃动,也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而“轻微晃动”则很贴近“记录生活”的理念。
(三)节奏
马塞尔·马尔丹曾说:“所谓影片的节奏,并不是指各个镜头放映时间的比例,而是指每个镜头的延续时间适应于该镜头所能引起并使观众感到满意的那种注意力的紧张程度。”《纪实72小时》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如在《上野阿美横·漫话吃茶》一集中,茶馆店主切茶点的干脆利落与茶叶花朵般在热水中展开的徐缓形成节奏的变化,观众观影时的心理也由紧张变为喜悦,这就是节奏的拿捏。而外部结构上的节奏则巧妙地通过计时器的呈现来实现,如不时插进类似电子时钟的字幕,将已经过去的时间展现出来。
除了这些,真正使这部片子拥有魅力的是它所传达出来的浓厚的人情味。
《纪实72小时》始终将目光对准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是为圣诞节购买蛋糕而忙碌的超市老板,是在福冈排档街摆了一辈子小吃摊的老夫妇,是在旧货店淘宝的年轻人,是工作到凌晨来买宵夜的工薪一族……创作者们难能可贵地用平视的视角来记录每个拥有独特生命体验的个体,用“他们的”语言去跟受访者交流,在《东京·高速巴士车站》中,面对一个凌晨才下班来买夜宵的受访者,创作者这样开始他们之间的交流:“每天都这个点下班吗?”“你老婆的工作没这么辛苦吧?”语气亲切,充满关怀,这是来自于创作者们发自内心的对于受访者的尊重、亲近与关心。
该片将对个体的关注又聚焦在心理层面,虽然影片有很多外部生活场景的摄入,但重点在于通过对人物的采访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创作人员不断的提问,受访者最终多少都吐露了一些真实的感触。如《化妆间》这一集中,名叫由美的办公室女郎下班后来化妆间补妆,通过采访者与她的交流,我们得知她竟然每天下班后都会来补妆,然后美美地回家。为什么下班了还要来补妆呢?家里有谁呢?由美一开始并不愿意多说,记者继续与她交谈、追问,我们终于知道她家里并没有别人,她自己一个人在东京租着一个小房间,她补妆再回家是想自己能一直保持一个好心情。“一个人在家会不会比工作时多出很多情绪?负面的。”记者继续追问,由美说:“是的,一个人的时候我情绪会低落,因为……所以我回去前来这里补个妆,就是想提醒自己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开开心心的。”这样就将一个单身女青年漂泊在都市的孤独、彷徨与乐观、坚强完整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如贝拉·阿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说:“纪录片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和最有表现力的东西。”从《纪实72小时》取得的成功可以看出,要突破电视纪录片平民化表达的瓶颈需要创作者们革新拍摄创意,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出现,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要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平民化不等于普通化,不等于流水账,要寻找合适的题材,根据题材调整摄像方式,同时把握好影片的节奏。最后,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纪录片有更好的艺术表现力。
注释:
①赵金龙.关于电视纪录片平民化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4(01):52.
②温立红.平民化纪录片的价值与缺失[J].大众文艺, 2010(07):58.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