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成资源 点亮智慧课堂

2017-04-12 13:50陆从珍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鸡兔同笼辩论错误

陆从珍

数学教学不是教学方案的简单照搬,而是基于旧知“生长”新知的主动建构,是形成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的过程,是教师及时捕捉、灵活应用,实现知识延展的过程。教师既要关注“精彩预设”,又要关注“动态生成”,要建立凸显主体、对话多元的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建构、对话交流中获得发展。

一、利用差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允许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要设计弹性化的目标,倡导解决方案的多样化,从差异中挖掘资源,引领学生探寻数学的本质。如,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呈现问题:“鸡兔同笼,共有头30只,脚88只,求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教师让学生思考、探究,在画图、列表、假设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生甲认为,我将所有的鸡、兔都当作鸡来画,会有60只脚,多出的88-60=28(只)脚是兔比鸡多的,因而兔有28÷(4-2)=14(只),鸡则有30-14=16(只)。生乙认为,我是将所有的鸡、兔都当作兔来处理的,也可以求出鸡、兔的只数。生丙认为,我是通过列表法求的,兔有1只,鸡就有30-1=29只,脚有1×4+29×2=62只;兔有2只,鸡就有30-2=28只,脚有2×4+28×2=64只……生丁认为,如果兔是1只,鸡就是30-1只,如果兔是2只,鸡就是30-2只。假定兔是x只,鸡就是30-x只,据此可列出方程4x+2×(30-x)=88。教师引导学生从假设法、列举法、方程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挖掘方法间的联系,揭示“同源异派”的真谛。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因不同见解常会产生争执,教师可“故弄玄虚”,并不简单评判,而是通过“装糊涂”激发学生的辩论欲望,让学生越辩越明,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如教师提出问题:“一辆汽车从滨海往南京方向行驶,先以120千米/时的速度在高速上行驶3小时,再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市区行驶2小时。问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在计算时产生了分歧,有学生认为,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120+30)÷2=75(千米/时);也有学生认为,平均速度就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商,(120×3+30×2)÷(3+2)=84(千米/时)。学生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适时追加情境,改变汽车在市区行驶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线段图分析,在对比中不难发现第一种方法存在的问题。

二、善待错误

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财富,教师要善于“将错就错”,并对学生牵而带之,促进他们在讨论交流中认识错误,实现自省自悟。如,在完成练习题“2000÷(100+25)”时,有学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启示”,对此题进行“简便计算”,2000÷(100+25)=2000÷100+2000÷25,教师针对负迁移现象,没有立即制止错误,而是让另一个学生与他共同板演,很快就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教师给予学生产生错误的机会,让他们在汲取教训中获得发展。

三、问题反抛

教师并不急于解答问题,而是将其反抛给学生,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促进他们的深入思考。如,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有学生突然想起“中国队1∶0成功怼掉韩国”的比赛,向教师提问:“老师,足球比赛中的1∶0是不是比?”我并不回答,而是将其反抛给学生独立解决:“你们认为呢?请大家讨论讨论。”学生从比的意义、结果等方面进行辩论,发现这只是相差关系,并不是相除关系。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教师反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充分思考、深入探究,在独立释疑中获得建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困囿于课前的预设,要审时度势,利用差异、善待错误、问题反抛,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灵动。

猜你喜欢
鸡兔同笼辩论错误
从鸡兔同笼谈起
在错误中成长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鸡兔同笼
不犯同样错误
“鸡兔同笼”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