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直播与传统电视直播的竞争与合作探析
□孙静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到媒介技术发展变革的影响,媒介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本文分析了当下网络直播的优势以及传统电视直播的不足,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电视直播应该顺应融合的趋势,与网络直播整合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媒介融合;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合作
网络直播是流媒体技术的高级应用,借助专用系统和宽带网络,足不出户便可以观看与现场完全相同的实时场景,甚至是发生在世界另一边的现场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现场直播,网络直播采用多媒体播放技术和双向互动的在线交流形式。
网络直播是视频互动进一步发展的证明。宽带网络和流媒体的升级以及直播设备价格的下降,促使进入直播产业的技术门槛降低。从以往的微博草根、明星、网红到如今的网络主播,人们想方设法寻找自身特色、吸引大众目光,网络直播市场由此形成。移动VR的加入也给网络直播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变化。
传统电视直播主要包括新闻直播、大事件直播、综艺晚会节目直播、体育直播等有限的直播内容。相比于传统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的主播各有特色,直播内容多样化。网络直播内容包括品牌宣传及明星活动类,比如宋仲基亚洲巡回粉丝见面会;主流卫视品牌节目造势类,比如《我是歌手》第二现场的网络直播;还有新产品宣传及销售直播、美女秀场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等。
在注重时效性的今天,突发事件的一手目击视频是多角度融媒体报道的主要手段。但是电视台为了保证权威及真实性,电视直播的采编人员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和资源。移动直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用户加入网络拍客大军,对于突发事件,用户可以直播发布第一手目击视频。因此对于突发的大事件,网络直播往往比传统电视直播发布更快速。尽管如此,网络直播内容没有完整的监督机制,也容易发布虚假信息,这也是网络直播内容的劣势。
传统电视直播是采编人员编辑组织和结构化后的产物,无法满足每个受众的信息和情感需求。即使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直播的方式逐渐多样化,直播频道和类别越来越多,也很难摆脱“点对面”的单一模式,即一个频道面对众多的电视直播受众。
网络直播提供给受众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直播内容和形式不固定,可以更好地进行双向互动。在自如的网络环境中,受众可以在虚拟的大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一种直播互动的模式。尤其是体育赛事直播,网络直播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受众犹如身临其境。在亚冠比赛中,恒大进了一个球,屏幕上刷满了中国加油的评论弹幕,这种互动会让受众产生几万观众在一起看比赛的真实感。相比传统电视体育直播,网络直播更能塑造氛围,排解孤独感。
目前的传统电视直播有其固定的受众范围及固定的发行区域。比起传统电视直播传播受众的有限,网络直播的受众是所有网民,受众范围更加广。网络视频直播还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只要有网络,可以跨时间、跨地域收看网络直播。
相比于传统电视直播,网络直播依托互联网,受众有更强的主动选择性。传统电视直播比如体育直播,可以直播的赛事十分有限,受众只能选择电视直播的赛事观看。各大体育频道直播的比赛场次和赛事转播权不同,电视的直播很难满足观众对于节目选择的需求。与此相比,网络直播提供方更多,除了媒体之外,球迷也可以在体育赛事现场进行网络直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直播线路,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电视直播受众对于事件信息的接受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电视直播注重的是现场的记者以及解说员给观众传达事件的信息。网络直播可以依托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受众不需要完全依靠现场的记者及解说员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资料,对事件背景做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相比于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在提供信息方面更加便捷、高效和丰富。
在电视台,电视直播节目需要经过报题、定题、策划、外联、拍摄、场记等多个环节,筹备周期长,制作成本高,专业性强。节目生产方式已经有成熟的机制,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而网络直播制作流程十分简单,只要主播拥有装有直播软件的设备及网络,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如果是当下的游戏直播与美女秀场直播,主播人员并不需要专业的视频制作技术,也不需要专业性。
从直播成本来看,网络直播比电视直播制作成本低很多。网络直播只需要向网络运营商支付网费,无需向播出平台的所有者支付平台使用费。传统电视直播的节目离不开各种专业设备及技术人员的支持,对技术及设备有很强的依赖性。电视直播需要有专业的编导、摄像、统筹及掌握网络视频技术的人员等。比起传统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的优势在于其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受众并不是为了看高质量的网络直播节目,而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各有特色,如何进行优势互补实现电视与网络媒介融合的发展也成为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电视直播媒体应该顺应融合的趋势,传统的电视直播可以与新式网络直播渠道相融合,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或者全新的媒介形态。
首先电视直播与网络视频网站合作,打破电视直播的受众观看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直播拥有了网络直播的渠道,在更大程度上吸引更多受众。其次,加强电视直播与受众的交流。网络直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受众的互动与高参与度。网络直播是立体的和高度开放的。电视直播通过与网络直播进行不同媒介间的资源整合与重组,加强直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让受众的反馈声音及时得到展现,提高受众的参与感。电视直播的媒体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强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拓展新的节目形式,以优化传统电视媒体的功能。
此外,看电视直播对于大部分受众而言是被动接受的,而看网络直播是一种主动点播的过程。两者的差异在于看电视可能是一种无目的的内容消遣,网络直播是受众一种有目的的内容获取过程。当受众在“被动收看”无法满足信息及情感需求的电视直播时,受众就可能通过“主动点播”来弥补自己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如果电视直播能够根据用户喜好进行个性化的推送,喜欢“主动点播”的网络直播受众也会被吸引,能够大大增加电视直播的受众关注度。
电视与网络为直播提供了多种传播渠道。电视台有成熟的采编机制、专业的制作人员和专业的直播设备,能提供强大的高技术专业化内容支持。网络直播有丰富多样的直播平台,可以多渠道同时播出,增强电视直播节目和电视台的影响力。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来说,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最好的方法便是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也能有自己独有的发展空间。
无论直播形态和样式如何变化,动态、互动、社交、实时一直是直播的特性。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都应看到自身媒介平台的优势和劣势,互相取长补短,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做到传统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的相互支持,做好资源整合与重组,以推动直播在未来更好地发展。
1.陆小华.媒介融合时代的多现场电视直播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02):44-46.
2.陈波.从用户争夺到平台融合——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联姻的动因、可能及路径[J].中国电视,2016(03):61-66.
3.雷跃捷,张彩.电视新闻频道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朱明.电视新闻直播: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审美空间[J].视听,2015(08):73-74.
5.陆小华.媒介融合进程中电视直播报道形态的演变[J].新闻战线,2010(02):29-31.
6.喻国明,丁汉青,支庭荣,陈端.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