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全威
刍议当代大众传媒表达的价值观对青年受众的影响
□ 俞全威
在这个被称为“众媒时代”的现代信息社会,大众传媒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中最深刻的则是对受众价值观的塑造和改变。青年群体是新兴媒介最主要的使用者与受众,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较为稳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研究大众传媒表达的价值观对青年受众的影响,对于发挥大众传媒价值观引导的积极作用以及帮助青年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众传媒;众媒时代;价值观;青年受众
众媒时代,即大众参与的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大众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每一种媒介形式的诞生都对各自的年代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伴随媒体融合,又一次的媒介革命正在发生。大众传媒的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官方新闻媒体逐渐扩展为全民,众媒时代真正到来。
相较于任意单个媒介形式,众媒时代的大众传媒呈现出传播主体复杂、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庞大等特点,这些特点无疑会改变大众传媒原有的传播规律,影响传播效果。
众媒时代下,只有主流价值观能在大众传媒中得到表达的情况被改变,纷繁多样的价值观以多样的表达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笔者认为,各类价值观可根据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程度分为三类: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和反主流价值观。
(一)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即完全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社会,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概括,它既凝结了中华传统美德,又融入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使主流价值观深入受众内心。
(二)非主流价值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念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在社会涌现。例如动物保护主义、同性恋文化等,这类价值观本身不在主流价值观之列,却也不与主流价值观完全抵触。非主流价值观整体上呈现出正面与反面、开放与保守的碰撞和交锋的状态。
(三)反主流价值观
与一般非主流价值观不同,反主流价值观不仅不属于主流价值观,还公然反对、挑战主流价值观的意义和地位。如邪教思想、暴力色情思想等,这些反主流价值观一旦深入人心,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传统美德及公众的道德标准、理想信仰造成冲击。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上,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由此可见,青年受众接受和参与大众传媒的程度颇高,可以说青年受众是新媒体世界最活跃的主体。另外,青年群体自身还具有思想开放活跃、学习模仿能力强,但价值观不稳定、分辨能力弱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复杂的大众传媒环境中发酵,深刻影响着青年人的知识结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行为。
概括来说,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青年受众具有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传播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使青年在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获得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这既有利于青年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现今大众传媒的舆论场激发正能量。
非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和传播,给了青年受众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机会,并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体意识。某些具有争议性的价值观,能够带给青年受众超前的视野和新颖的观点,甚至可能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
反主流价值观虽然对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但用矛盾的观点看,没有反主流价值观的谬误,也就无法体现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性。青年受众在大众传媒中接触到反主流价值观,对其进行分辨乃至批判,从而更加坚定自身正确的价值观。
(二)消极影响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全社会都应当大力弘扬、积极传播的思想观念。但大众传媒如果毫无技巧地灌输、说教,则可能适得其反。如报道时不着边际地“拔高”典型人物,在原本轻松的娱乐节目中过分强调政治性,报道失实、失真、失当等,都可能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对于青年受众而言,逆反心强、缺乏理性等心理特点使这样的心理现象更为明显。
另外,非主流价值观的表达者可能在引导、感召,甚至欺骗青年群体,其中可能不乏别有用心趁机宣扬反主流价值观的人。如果不警惕这些观点的传播,很容易导致青年受众价值选择的矛盾性,造成青年受众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价值标准的模糊,从而在理想信念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做出错误的判断。
(一)主流媒体适应全媒体新形势,发挥最大传播力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9月,中央正式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表明媒体融合已经由传媒界的现象和趋势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适应新形势、提升媒体传播力是摆在传统主流媒体面前的首要任务。主流媒体应摒弃固有说教式宣传方式,优化传播形式,拓展传播阵地,将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受众,作用于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使青年在任何一个舆论场都能潜移默化地、自觉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主流媒体的力量应既有力铿锵,又润物无声。
(二)打造客观理性的话语平台,恰当引导非主流价值观
众媒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主体和信息内容虽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大禹治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靠“疏”不能靠“堵”。为了宣扬主流价值观而一味地删帖、禁言,进而消灭非主流价值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都应当共同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客观理性的话语平台,毕竟多数观点表达者的表达立场和动机都是正当的,他们的言论都有着合理的一面,多元化的思想观点让真理有机会在交锋中显出光芒。另外,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决定着他们渴望独立的精神,强调思想自由,让他们有机会自主选择和甄别信息利大于弊。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青年受众由于经验和学识的局限,分辨信息的能力有限,对此,大众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仍然需要发挥其舆论引导和社会教育的功能。根据新闻心理学的信息传递规律,对于一些重大舆论事件,或受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来说,单方面论证,单刀直入地亮明观点更有效;而对于需要引发思考和讨论的话题,或受众的文化水平较高的情况来说,双方面论证,将正反观点进行对比取舍来得出结论则更有效。因此,大众传媒在进行引导时,应当把握舆论事件的性质和对应的受众情况,巧妙运用批评性意识、反思性话语,逐步展开对一系列事件正面、负面的讨论与交流,使青年能够自主形成辨别真伪的能力,实现大众传媒的自我净化功能。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信息透明公开
解决当下中国的很多问题,法治思维应该是出发点,法制建设应该是落脚点,对青年价值观的培养也不例外。虽然大众传媒诞生至今已有上百年,但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还不够到位。而在媒体发展的新形势下,传媒界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尽管针对当下出现的某些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条例、通知,但大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缓解了燃眉之急,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现阶段亟需有以下两点作为:一是进一步完善传媒领域的相关立法,适时制定或将相关行政法规升级为全面调整媒体及新闻传播领域权利、义务、责任关系的单行基本法或专门法等;二是做好现行传媒法制规范文件的系统化工作,即对已经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复检、调整、归类和编纂。此外,要加大对已出台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及时、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宣传。对社会上出现的流言、公众普遍提出的质疑,也应及时公开真实情况,以正视听,真正获得受众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对那些别有用心传播反主流价值观的群体,形成法律上严惩、舆论上严打之态,监管部门、传播者与受众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和谐发展的大众传媒圈,为价值观正确表达和传播提供优质环境。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7-01-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3.王惠.自媒体时代公共知识分子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4-8.
4.宋小卫.刍议我国现行传媒法规汇编正式版本的编制[J].当代传播,2015(01):68-69.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