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学生中的“层级现象”

2017-04-12 12:02:23向沛文成都市棕北中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雨小路层级

文_向沛文(成都市棕北中学)

如何应对学生中的“层级现象”

文_向沛文(成都市棕北中学)

故事一:还能好好做朋友吗?

小雨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持续不断地表达着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担忧,说到着急处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小雨对学习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最近的时间里她感到每况愈下,家人的期待也或多或少给她增添了无形的压力。但事情不止于此。

在交流的过程中她有诸多抱怨,这些抱怨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了班里的一个同学:小舒。

小雨和小舒本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在初一阶段两人成绩相当。初二开始,小雨陷入了学习的停滞期,而小舒恰好相反,成绩一直在缓步上升,两人的差距也逐渐拉大。

一次月考,小舒甩了小雨五个名次,小舒很开心地表示:“这次考试你已经赶不上我了,下次我的目标是考过排在我前一名的同学。”

渐渐地,小舒主动疏远了小雨,转而去亲近班里成绩更好的同学。

小雨认为,在这之前作为朋友的时间里,自己更像是小舒用于竞争和比较的对象,而不是知心的朋友。

故事二:

我成绩好,所以我有权对你不友好

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成绩上的竞争能够影响两人的友谊,因为它最易被察觉,最易唤起学生之间的比较。而两个成绩差异本就很大的同学,有时候会连相互尊重都很难维持。

小路是另一个学习遇到障碍的学生,但有一个成绩好的同桌——这得益于班主任的安排,他将每一对座位上都分别安排一名优生和一名差生,让前者可以帮助后者。

但小路的同桌并不那么响应班主任的安排。当小路对某一个知识点感到困惑不解,找同桌寻求帮助时,会被对方一口回绝。

小路表示:这是班主任的安排,你成绩比我好,我有问题问一问你,为什么不能给我说?

同桌表示:你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现在不会做题了就来问我,我为什么就要给你讲?

小路和她的同桌都各自有一些性格上的弱点,而两人又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包容和理解,从而让这份矛盾升级。小路并没有提高成绩,而同桌也始终不肯讲题。

此外,小路观察到,只要是成绩不算差的同学问问题,同桌都会耐心地讲解,态度差别巨大。 一种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感觉油然而生。

故事三:

成绩好,事事顺;成绩差,事事堵

人性皆有弱点,不论成绩好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小毛病,通常在一个班集体里,这些多种多样的毛病都能因为集群效应被最大化的包容和吸收。

而“层级现象”出现后,学生反而会根据成绩来缩小或放大他人的缺点。

小文在班里成绩靠前,也一直是班主任信任的助手之一。但她的性格有些极端和冲动,对于令自己不满意的事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愤怒情绪,鲜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是个并不好相处的同学。大家私底下对小文的意见很大,但自始至终心照不宣,没有公开表达出对她的讨厌和不满。

小敏性格内向、害羞,在班里朋友很少。她成绩很差,即便如此,小敏的虚荣心不允许自己承认失败。当被老师或同学问及成绩差的原因时,她总说自己没有很用功。她要面子的心理很快被班里同学捕捉到了,一部分讨厌小敏的同学则抓住这个缺点不放,开始奚落和嘲笑她,甚至鼓动全班同学一起奚落小敏。

两个缺点同样明显的同学,由于成绩的差异,在班里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对待。

“层级效应”背后的动力

在和学生沟通时,类似的情况其实屡见不鲜。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周日上学、周末补课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在这样高压的生活氛围下,一份好成绩不仅能让学生感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还能带来额外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而在整个班集体当中,这样的附加价值还会进一步促成学生在周围人中间形成主导权和话语权。这类情况的累积自然而然催生了一种“层级现象”:班集体中成绩好的人按照学习成就,人为地划分班级成员。

比如上述三个故事中有意“划分层级”的学生。

故事一中的小舒,她追求的价值是通过竞争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性;故事二中的同桌,他追求的价值是打击他人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性;故事三中的那部分同学,他们追求的价值是裁决他人、纠正其不良性格的公正性。

这种价值的追求往往是无意识的,其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外在的因素。如果没有可竞争、可打击、可裁决的对象,就很难获得诸如优越性、权威性、公正性等良好的感受。而在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的情况下,这种错误的价值追求方式会以精神养分的方式,长期留存在他们的言行中。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际关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投射性认同,即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言行往往是其个人态度与价值观的表现,而他们也希望他人的言行能够符合自己的这份价值观。这一心理机制被普遍的使用在包括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各种模式中。

三个故事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基本属于一方主动将个人意志强加在被动的另一方身上。

故事一中的小舒,她认为竞争取胜是中学生活的首要任务,并有意识地让小雨明白他们处于对抗的同一层级,竞争比友谊更重要;她渴望在竞争中获胜,且享受随之而来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故事二中的同桌,无意识里便认为小路和他是属于不同层次的人,作为更高层次的自己,有权以轻慢的态度对待较低层次的小路。

故事三中的几个同学,面对小敏的死要面子,他们企图通过奚落和嘲笑的方式让她明白自己言行的虚伪,而这份虚伪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在价值判断得来的。

转变,从正确表达情绪开始

一个班集体,不应当成为建立在学习成绩好坏基础上的“阶层小社会”。在重视成绩之余,老师和家长也应当放足够多的心思在情感教育上。具体来说,帮助可以是:

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情绪:面对并不乐见的对象和事务,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而这些被压抑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通过扭曲变形的方式被表现出来,放在人际关系中,可能是对他人的极端不友善。老师和家长在观察到不友善的现象时,应寻找合适时机,引导做出该行为的学生直白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适当表达出自己的负面情绪,继而将个人的愤怒、讨厌转化为冷静、客观和理解,从而改变错误的言行。

引导矛盾双方相互了解:人们只有认识、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否则关心和责任心都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

上述案例中,矛盾的双方,即使是故事一中作为好友的小雨和小舒,也并不是真正彼此了解。因此,在矛盾产生后,老师应及时让矛盾的两方开展平静的沟通,就矛盾事件说出各自的看法,并引导他们彼此换位思考,认识到对方言行背后的真实缘由,而不再一味地从自己的立场去评判对方。

让学生从意识上成长: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里指出,人们出现心理问题,常常与世界观有着密切联系,故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涉及对其世界观的纠正和调整。

“层级观念”是在班集体的长期运行中慢慢产生的。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老师的信赖、同学的羡慕、学校的表彰而逐渐占据上风,他们的错误只会因为这一系列“光环”而被无限缩小;反观成绩差的学生,班级的拖油瓶、老师的头痛对象、请家长的熟客,他们的错误则会随之被无限放大。

对此,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彼此的关系应该建筑在尊重和帮助之上,这也是人作为社会动物得以发展和壮大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小雨小路层级
顽皮的小路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小路
人大建设(2019年7期)2019-10-08 09:03:44
小路
卧薪尝胆
那条小路
黄河之声(2016年14期)2016-11-24 07:46:28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