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五华县安流镇洑溪小学 胡秋霞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 五华县安流镇洑溪小学 胡秋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动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情境对于语文教学必不可少,它是连接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情感的纽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 《詹天佑》时,教师可不直接说明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方法,而通过画两座山势高、薄厚不同的的山(居庸关、八达岭),向学生展示居庸关、八达岭的险峻,并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让你们设计开凿隧道,你们如何设计?”这样一来,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课堂立刻变成了商讨、辩论的阵地,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学生自觉进入角色。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詹天佑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 “异想天开”应多鼓励,尝试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在这富有创造性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触动学生的创新之弦。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途径应该是多方面的。创新始于质疑,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是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地让学生质疑,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以便学生逐步形成 “生疑”的能力,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例如,在教学 《将相和》中 “渑池之会”一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提出 “渑池会上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维由此展开。再如,在教授 《小马过河》一课时,对妈妈 “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的做法,引导学生提出 “是不是每件事我们都要亲自去试一试”的问题。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作进一步探讨。
想象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需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述 《美德在我身边》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才是美德,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他们身边存在的美德,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要求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如,在讲述 《我的未来》时,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将自己内心中的想法真实的讲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等众多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 “谁想说说……”“谁想谈谈……” “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等。只有这样让学生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 “百家争鸣”的场所,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能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例如在教授 《秋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去观察树木、田野、天空等,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为什么有的树秋天不落叶?” “为什么家乡的秋天和课本里的不一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实习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