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纪录片剪辑的节奏把握

2017-04-12 11:00陈晖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时空纪录片节奏

□ 陈晖

浅谈电视纪录片剪辑的节奏把握

□ 陈晖

任何事物只要是发展着、变化着的,就会有节奏。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通过剪辑,产生电视纪录片的节奏,能够调整观众观影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营造出最佳的视听效果。

电视纪录片;剪辑;节奏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如此。拍摄或录制的素材,只有经过剪辑才有意义。通过剪辑,对画面、声音、特效等的综合运用,产生电视纪录片的节奏,达到调整观众观影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目的,从而营造出最佳的视听效果。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要为掌握节奏、控制节奏、创造性地处理节奏而努力。以下从几个方面探讨电视纪录片剪辑节奏把握的重要意义:

一、内容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纪录片的题材、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节奏取决于该片的创作意图、艺术追求,或者说电视纪录片的内容特色。节奏首先要做到服务于内容。例如历史题材或者故事性较强的电视纪录片,要想对观众的心灵达到某种触动的目的,整体节奏就要相对慢一些。

同一电视纪录片中不同内容的段落,会在整体节奏之中产生一些变化。例如一部电视纪录片中既有宏大的叙述,又有温情的表达,在节奏的把握上就要加以区分,使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准确、流畅,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二、镜头组接

一部电视纪录片拍摄完成后,包含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个镜头,而剪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电视纪录片的再创作。剪辑过程中镜头之间的组接需要进行精心设置,不存在确定性的最佳方案,但不管如何选择,镜头的组接必须要符合一定逻辑要求,要考虑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遵循观众心理感受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长镜头或者景别类似的镜头组接会拉慢节奏,给人一种低沉、迟缓的感觉,留给观众想象的余地。。相反,景别差异大的镜头切换,例如大景切特写,接着特写切大景的反复运用,会加快片子的节奏;此外,角度变化大的镜头组接、运动速度快的镜头组接、短镜头组接等,都会营造快节奏,展现出一种活力和力量。

在剪辑过程中,加快镜头的转换速度,会带给观众紧张、激烈的感觉,提高观众的兴奋度,加强观众的情绪积累。需要注意的是,镜头的转换速度如果太快,观众的认知还未开始或者情绪体验刚刚开始时就被打断,会给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的心理感受。而镜头的转换速度过慢,则会让观众心理的兴奋度逐渐下降。如果节奏表现为拖沓、沉闷,会大大削弱观众的情绪积累,甚至让人完全没有兴趣再看下去。镜头组接在不违背电视纪录片整体节奏的前提下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在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中,除了此类片中常见的展现工程全貌的航拍、全景、远景镜头,还大量运用特写、近景镜头,特别是片中跳剪和高速剪接的手法运用可谓颇有特色,让观众体验到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例如在《上海中心大厦》这一集中的3分01秒到3分03秒,3秒的时间里竟然切换了6个工人在钢结构上施工的远景镜头,每个远景镜头不到0.4秒,这种打破常规的剪辑手法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时空变化

通过对电视纪录片的剪辑,我们可以利用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采集到的素材,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区别于现实的时空。

节奏既表现于影视的时间流程之中,又表现于影视的空间形态之上。在一部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体现中,时空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节奏的调整。时空的延长与扩大,可以使节奏紧凑、紧张;时空的缩短与压缩,又可以使节奏舒缓、舒畅;时空的大跳跃,会引发节奏的大波动、大调整。在时空关系上,镜头衔接和场景转换的处理、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的利用,都直接与节奏的掌握、调整有关。所以在剪辑过程中处理时空问题时要认真考虑时空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四、声音元素

我们对于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来完成,在电视纪录片中除了画面,声音是构成电视纪录片节奏的重要元素,声音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生动性。有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认为音乐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片中过多使用会影响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客观性。其实,对于表现片中人物的一些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场景的烘托上,音乐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强化手段,它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深化电视纪录片的内涵。我们要重视音乐与情感的联系。当然,在电视纪录片中插入音乐,必须要与画面相辅相成,不可喧宾夺主。

电视纪录片在音乐的选取上一定要与该片所表现的主题内容相吻合。在央视纪录片《故宫》中,为了完美展现片中所描述的环境与氛围,增强感染力,著名作曲家苏聪、唐建平、张广天等创作了各种主题的音乐片段达100多分钟,这些音乐与画面配合默契,营造出了优美而恰当的节奏,在叙述的同时给观众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也充分体现了纪录片的风格。

电视纪录片在剪辑过程中要合理利用采集到的各种自然声响,如脚步声、叹息声、雨声、街头的吵闹声等,通过剪辑组接,去调整、营造节奏,增强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响的节奏变化也是电视纪录片或得或失的重要表现之一。很多时候,观众不看画面,仅听音响节奏,就能受到情绪感染。

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介绍厨师刀功的片段中,老人弹奏出的紧张的琵琶琴声与厨师飞快起落的刀声相配合,既寓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又展现了紧张感十足的场景。声音和画面是互补存在的,共同控制着影片的节奏,该缓则缓,该疾则疾,要做到张弛有度。

电视纪录片还要重视同期声所带来的听觉真实。同期声可以凸显片中人物心理、个性特征,例如在纪录片《幼儿园》中,孩子们稚气的语录、真实的哭声所具有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任何解说词都替代不了的。电视纪录片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同期声揭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纪录片《英与白》中多次从片中电视机里传来的电视节目声,让观众能清晰地了解到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历史背景。

五、画面色彩

色彩是视觉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

一部电视纪录片往往会有一个与主题相对应的情绪基调,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把电视纪录片希望赋予的内涵和情感外化,达到强化情绪基调、烘托主体的作用。例如张艺谋早期的经典电影作品《红高粱》的色彩基调是血红色的,极具象征意义;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花样年华》等都有一种暖黄色的色彩基调,给人一种怀旧、沧桑之感,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把握整体色彩基调的前提下,我们通过有意调节片中画面的色彩,可以产生兴奋、热烈、压抑、凝重等不同的影片节奏。例如,暖色让人感觉激动、热情、欢乐;冷色让人感觉神秘、沉静、忧郁;中间色调让人感觉平和。在色彩的明度上,对比色彩基调为高明度时,让人感觉刺激、快速;对比色彩基调为中明度时,让人感觉含蓄、丰富;对比色彩基调为低明度时,让人感觉苦闷、寂寞。在电视纪录片的剪辑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镜头中的色彩,以及通过后期调色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并丰富和调节影片的节奏。

综上所述,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既是拍出来的,也是剪出来的。营造节奏的剪辑手法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无论使用何种方式,目的都是用合理、正确的剪辑,增强电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3.倪祥保.纪录片内涵、方法与形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4.汤亚.增强纪录片中的音乐应用意识[J].电视研究,2001(7) .

(作者单位:中山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时空纪录片节奏
跨越时空的相遇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镜中的时空穿梭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纪录片之页
YOUNG·节奏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