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菁菁
从“吴晓波频道”看高价值微信公众号的打造
□ 宋菁菁
微信从2011年推出以来,就备受关注。如果把微博比喻为一个喧闹的广场,微信公众号则是一个稍微安静的客厅,订阅用户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聚到一起,主人和客人可以互相选择,在一定的规矩下进行互动、交流,慢慢形成一个具有类似价值观的群体。除了公众号生产的内容之外,这些群体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本文以曾是专业记者的自媒体人吴晓波的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为例,讨论和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 “定制化”和“知识付费”模式对微信公众号发展壮大的推动作用。
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的创始人吴晓波曾在新华社工作,是业界较有名气的专业财经记者。2003年,做了13年记者之后,他决定单飞,开始写财经专栏和书,作品《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都是财经类的畅销书。吴晓波2014年5月推出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公众号上线后,“粉丝”数以日均2000人左右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吴晓波频道”拥有 200万订阅用户。根据达观数据的资料显示,“吴晓波频道”目前在财经类微信公众号排行榜排名第14,公众号的综合排名为337。2017年1月,“吴晓波频道”获得来自浙商创投、普华资本的1.6亿元融资,估值达20亿元,为目前自媒体创业公司中估值最高者之一。
目前,微信公众号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公司、企业为主体,以销售商品为目的的营销推广公众号。如故宫淘宝、芒果网等;第二类是以办理业务和提供资讯为目的的公众号,如招商银行、国泰航空等,第三类是以内容为其核心价值的“自媒体”公众号,如“吴晓波频道”“罗辑思维”等。前两类公众号只要服务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就可以吸引客户。但以内容为核心的“自媒体”公众号,因为内容并非用户刚需,则更须考虑公众号如何满足用户的认知、情感、舒缓压力等方面的需求,注重用户体验性、内容实用性。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式中,卡茨概括了5种需求,即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舒缓压力需求等①。而在微信公众号的选择上,这5种需求也成了用户选择关注公众号的评判标准之一。
(一)认知的需求:该公众号是否能让我了解外界的知识和动态;
(二)情感需求:该公众号是否符合我的兴趣、爱好;
(三)个人整合的需求:该公众号是否能让我了解某些人的观点、看法;
(四)社会整合的需求:该公众号是否能让我获取更多利益(如优惠、人脉);
(五)舒解压力的需求:分享和阅读该公众号的内容是否能让我心情愉悦。
就我们讨论的微信公众号而言,选择性接触,就是用户通过选择关注某一个公众号,并阅读推送的内容。而选择使用行为,则是在关注某一个公众号、阅读推送内容之后,对信息和公众号进行分享的再生产行为。我们现在所要鼓励的,就是让用户从选择接触逐渐转变为选择使用。
所谓的“魅力人格体”,就是“任何具备独特性格、个性、魅力的符号”。对于微信公众号而言,就是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确定鲜明的自身特色,生产有特点的原创内容。“吴晓波频道”的标签就是理性、独立、专业的财经评论,那么内容是否新颖、“鸡汤够不够浓”是关键。
吴晓波本人就是“吴晓波频道”的核心供稿人,也就是该公众号的核心生产力。他每周二、周日会根据当周热点话题发表两篇财经专栏。除此之外,“吴晓波频道”也会从人生信念、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故事评论这些内容入手,从符合中产阶层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推出新内容,扩大自己在目标群体中的影响力。同时,吴晓波也会写一些“蹭热点”的社交媒体推文,来促进用户的关注和内容的二次转发。如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吴晓波就结合该剧,谈了政府拍电影能否有好作品的问题。还有最近很火的题材“雄安新区”,也多次出现在吴晓波的版面上,比如雄安的房子、雄安概念龙头股等等。因为结合了吴晓波独特的财经类观点,阅读量都保持在10万+以上。
社交媒体营销,最重要的就是要达到精准传播,才能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而要做到精准传播,首先要找准自己公众号的用户人群定位。
相比于微博,微信的目标用户覆盖更为精准,即对公众号的行业、所发表的观点感兴趣或较为认同的用户才会进行关注。“吴晓波频道”是财经类公众号,主要聚焦企业家、创业者和职场白领三个群体,将其统称为“关注财经的新中产阶层”。根据微信的数据显示,订阅用户中,56%以上为男性,43.7%为女性,而用户多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针对这种情况,吴晓波也在公众号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整。
(一)抓住早晨起床、上班途中的碎片化时间推文
根据微信统计数据显示,早上6点到10点是微信新闻、评论的活跃时段。“吴晓波频道”的推文时间基本都在每天早晨6点半到8点期间,这是人们起床、上班的主要时间段。人们可以利用起床、等公交、地铁等上班间隙,浏览新闻、转发或评论。而只要文章被转发或评论,在社交媒体营销中就获得了注意力,等于就产生了互动,通过对话、参与、分享的方法吸引了受众的关注。
(二)围绕“专业知识产品化”发展,从“知识付费”到赢得受众
“专业知识产品化”可以理解为根据用户特点和需要“量身打造”产品。而在时间和优质资源都非常稀缺的今天,越来越多用户愿意付一定费用,获取更多高效筛选过的优质信息。目前,“得到APP”“知乎live” 等“知识付费”的APP呈现井喷式增长。吴晓波的做法是,要把“专业知识产品化”,不光要让用户为了“知识付费”,还要让用户在获取优质内容的同时,也将这些内容转变为用户日常生活中讨论、传播的话题,从而真正在线上、线下影响用户,真正赢得用户。
吴晓波在征求千万粉丝的意愿的基础上,创办了线上“十点课堂”,为高端女性客户量身打造了一套线上女性课程,2个月内就卖出4万多份课程,营业收入约400万元。这一为用户“量身打造”的内容产品,颠覆了社交媒体此前单纯依靠广告为主的收入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吴晓波频道”内容推送中,关于企业转型的文章基本上都有10万以上的阅读量,为此吴晓波也进行了“线下大课”的尝试。2015年4月25日~26日,主题为“转型之战: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会”的千人大课在深圳开讲,1500个名额全部报满,人均培训费用在8500元左右。
“吴晓波频道”基于吴晓波的图书资源优势,推出了“书友会”的概念,把喜欢读书、有相同价值观的用户聚集在一起,通过在公众号上开设“荐书”栏目、定期邀请嘉宾进行主题讲座等活动,使粉丝在线上和线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如今,“吴晓波书友会”已经遍布全国80多个城市。
(三)积极进行公众号拓展,开辟其他互动平台
吴晓波还对公众号进行了拓展。他每周四会播出一集与爱奇艺合作的视频脱口秀,2017年是公众号运营第三年,他结合当下最热的视频直播模式,推出“吴晓波这三年”系列直播活动。而“订阅音频”“企投会”等栏目则处于试验状态,并根据用户反馈逐步调整。到后期,明星栏目将占到公众号整体内容的将近三分之二。
有了好的内容,摸准了用户定位之后,社交媒体营销中怎么样能让用户真正活跃起来?就是要增强用户粘性。不但要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提高用户活跃度、粘住用户,而且还要激励用户参与公众号的内容创造,为他们提供分享和展示的平台。
吴晓波对“工人诗人”群体一直持续关注。2015年6月“吴晓波频道”集合了其线上线下的群,参与众筹了一部从“工人诗人”视角关注工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的纪录片《我的诗篇》,该片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爵奖。他还开展了“包下100场电影,给市民免费观看”的公益活动。该计划在公众号上发布仅仅一周时间,就有54家企业、机构赞助包下其中80场电影,而纪录片首映当天甚至一票难求。
常设栏目“吴晓波书友会”现在已经能激发书友的集体归属感,即使主办者没有组织活动,在线上、线下书友们也能自发产生内容。例如“吴晓波书友会”近期经常会推出听课新玩法,由书友发起众筹听课,几百人众筹,支持一人去现场听课,听课者在众筹群里现场直播课程情况,并整理出听课笔记分享给参与众筹者。这种线上线下互动,使志同道合的书友获得归属感,也发现了活动的含金量和价值,为打造“吴晓波频道”的品牌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注释:
①喻国明.各类媒介接触行为的时段分布特征比较[J].新闻与写作,2012(07).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