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转新闻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2017-04-12 11:00唐佳敏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男友江西

□ 唐佳敏

从反转新闻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 唐佳敏

自2013年底“外国小伙扶摔倒大妈遭讹”新闻事件后,“反转新闻”一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回顾跌宕起伏、情节峰回路转又夺尽眼球的2016年十大反转新闻,这既是全民娱乐时代新闻界的悲哀,也是媒体把关人职责缺失的又一表现。记者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依然要恪守新闻真实的原则,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可以追求传播速度快,但不能在事实不清时仓促下结论。同时,记者应该争做新时期的“四者”。

反转新闻;职业素养;新时期“四者”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公众话语由印刷时代的严谨、连贯转变为电视时代的娱乐化、碎片化,我们进入了一个娱乐时代。随着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电视机这一载体逐渐被取代,但电视所代表的图像文化未曾发生本质改变,娱乐化、碎片化现象也愈加严重。反转新闻正是这种娱乐化公众话语方式的产物之一。

一、什么是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指那些在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走向发生逆转性改变的新闻,它不一定是假新闻,但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一波三折的反复性。

此类新闻大多以民生新闻为主,故事性强,常常与医患关系、警民关系、婆媳关系、“碰瓷”、“性”等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关。春节期间“婚恋”“城乡”都是民众关注的热点,它们往往先刷爆社交媒体,后经过网民的大量转发和媒体的广泛报道成为新闻事件。其中“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充分说明了反转新闻“一波三折”的特性。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起因是网友“想说又说不出口”2016年春节在网络上发帖求助,自称是家境殷实的上海女孩,在见到江西男友农村老家第一顿饭后就想要分手。网民哗然,纷纷加入到这场关于“教养”“门户”的争论之中。

事件的转折点一:2016年2月10日,网友“风的世界伊不懂”发布微博,自称是女孩的男友。“江西男友”表示家乡有巨大潜力,计划留乡创业。网友们纷纷赞扬该男子励志、自强。2月11日,凤凰资讯转载来自新华网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话题刷爆春节朋友圈》一文,摘录了网友们对此事的观点。网友的讨论显示出浓浓的地域标签色彩,但舆论更为倾向于支持“江西男友”,指责“上海女孩”。

事件的转折点二:2月13日,一篇《江西女致信上海女:坚信江西农村有能力滋养年轻人的爱情》为江西农村正名,回击这件事给江西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名自称是在江西农村长大的网友“尔雅2016”在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的“大江论坛”发帖,分享了她眼中充满温情和清新的江西农村,更有不少网友为贴文中的江西男友留乡创业的选择点赞。

事件的转折点三: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网信办发言人姜军证明了“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一事不实。发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江苏省的一位女网民,内容是虚构的。而之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的网友回应,自己和发帖者素不相识。①

一个未经核实的网帖遇上碰瓷的“江西男友”,经媒体的跟风报道最终演变为一场反转新闻。在反转新闻中,媒体往往企图利用“标签”造成视觉冲击,迎合受众猎奇心理,而其背后则透露出让人担忧的新闻职业素养问题。

二、反转新闻事件对记者职业素养的拷问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并非偶尔出现的反转新闻,细数2016年影响较大的反转新闻,就有如下这些:“男子借20万照顾植物人女友”、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北京学区房每平米46万?”、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雷洋“嫖娼”案、山东潍坊纱布门事件、罗一笑事件、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这些新闻的发展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悬疑小说,真正让人猜得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从新闻记者层面探究反转新闻失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对新闻事实的主观臆断

娱乐时代,人们更愿意相信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真实存在的网帖截图,网友们的疯狂转发,甚至职业媒体的转发和评论,加上碰瓷新闻热点的“江西男友”,一切都让人相信这就是事实,而忘记了记者的职责是去伪求真。然而所有的现象真实都代替不了事实真实,主观臆断的真实往往和真相有偏差。而记者的职责就是剥去事件虚伪的外衣,探求事实的真相,每一个记者都没有资格为自己无法确认真相的事情发声。

(二)网络时代追求速度,缺乏深入调查

网络时代能否成为事件第一发声媒体的竞争已经精确到秒,网络媒体大肆运用据“某某爆料”,将未经严谨调查取证的消息作为新闻信息发布。关于“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的新闻报道,几乎都是简单的在正文中配上“想说又不好说”在网络上发布的网帖截图,不问缘由,不明因果,简单罗列各方网友的观点,更谈不上对当事人的采访,然而快并非就是好。

(三)利益驱使,迎合受众娱乐心理,跟风报道

娱乐时代的文化经济等同于眼球经济,更多的关注才能转换为更多的经济利益。“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属于民生新闻,恰值年关,正是“婚恋”“城乡”话题最为热门的时刻。“婚恋”话题一直都是民众爱打听的“八卦”之一,春节的赋闲时刻,正是网友们茶余饭后的好谈资。迎合受众这一心理需求,能尽可能多地获得眼球,加之没有自我立场的跟风报道,都在这场闹剧里推波助澜。

三、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新闻人应该时刻扪心自问的问题。在较为短暂的新闻历史中,记者这一角色在西方国家曾被称之为“无冕之王”。而在中国,新闻记者的角色是明确而清晰的——党和人民的喉舌。每一位新闻人的铁肩和妙笔都担负着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因而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十分关键。诸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的反转新闻中,记者职业素养的缺失比技能的缺失更为严峻。针对此类现象,笔者对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多思考“这是真的吗”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本是新闻的最基本原则,却在娱乐化的网络时代沦为新闻的非必要条件。“新闻真实”不只是准确。它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是报道与公众、被报道者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而在“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这一反转新闻中,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就已经失实,没有采访取证就将网络消息作为新闻发布,准确都未做到,更无法谈及去伪存真。

没有真实性的新闻根本不能称之为新闻,新闻记者应该保持着对真实性的不懈追求,多思考“这是真的吗”。

(二)新闻可以快,结论不能快

1703年,十岁的郑板桥随老师出游至小河边,看见石桥下有一具青年女子的尸体。老师当即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随即提出了质疑:老师你不认识这名少女,怎知她十六岁?未看见其落下,怎知是风吹落?你又如何看见这少女的三魂七魄?老师被问得无言以对,郑板桥便将老师的诗作进行了修改:“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两首诗都基于现象真实,但老师的诗夹杂主观臆断,只能称为文学创作。而新闻作品是容不下半点主观臆断和夸张的。新闻真实只能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说的“是”(to be)的结构命题,而不能是“应是”(ought to be)的价值命题。③

被娱乐时代海量信息包裹着的人们只满足于“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而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新闻的客观事实应该永远凌驾于时效性之上,片面追求最快速的报道,将现象真实作为客观真实来报道,主观臆断地为新闻下结论,只会是雾里看花,井中捞月。

(三)新时期“四者”身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就这一问题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应该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四个角色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即便在娱乐化严重的网络时代,新闻记者依然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公平正义,做网络时代“众人皆睡我独醒”的灯塔。这个“四者”身份并非全新事物,而是在物欲横流、娱乐麻醉自我的时代给新闻记者们敲响的警钟。真正把这“四者”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才能在面对“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这类捕风捉影的反转新闻时明察秋毫,不被现象所迷惑。

注释:

①罗宇凡.国家网信办发言人就“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等虚假信息答记者问[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2/26/content_5046729.htm,2016-02-26.

②③[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8,4.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男友江西
江西银行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选男友
我爱江西奶奶
犬系男友与猫系男友
the boyfriend look 装男友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