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景芝 许闽枝
从新闻伦理角度审视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 廖景芝 许闽枝
近年来,体育新闻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内容,特别是在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时段,体育新闻成为受众专注的领域。一方面,体育新闻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体育新闻日渐呈现出偏娱乐化的现象,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体育新闻的报道要坚持体育人文精神,而体育新闻从业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中国的体育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体育新闻;娱乐化;新闻媒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项体育赛事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与此同时,人们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拓宽,无论在大众媒体或者新型的自媒体上,体育新闻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借助网络的力量,体育新闻传播更广、及时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但不可忽视的是,如今在体育报道中出现了不少媒体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如娱乐化过度、虚假新闻等,既违背了新闻伦理道德,又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类,体育新闻也具备时效性、新鲜性、显著性、重要性等特征,除此之外,体育新闻本身所具备的竞争性、趣味性、悬念性、娱乐性以及明星带来的效应等,让体育新闻成为媒体与受众关注的重点。而体育新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信息和娱乐融为一体。①
体育新闻娱乐化,并不完全指庸俗、浅显的体育新闻,更多的是指在报道时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以体育的娱乐功能为依托,将报道的重点放在故事化的事件和人物上,使用多样化的报道手段极力宣扬体育的娱乐特质和人文精神。因此,体育新闻娱乐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选取具有娱乐性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二是采用娱乐手法报道体育。
体育新闻娱乐化并非洪水猛兽,也不是媒体用于博取关注度的制胜法宝,关键是新闻从业者如何把握好“度”,达到体育新闻在新闻价值和娱乐性之间的平衡,避免流于俗套,走向庸俗化。判断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否过度,则可以将是否符合“新闻伦理”的相关规则作为一个判断标准。所谓新闻伦理,是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订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规范。它是由新闻界的伦理准则衍变而生,具有非官方和非法律性质;是无强迫性、无处罚条款,积极求诸从业人员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这些专业准则并且是作为新闻哲学的研究基础的。②
体育运动与娱乐本就联系紧密,伴随着我国体育实力的不断强大,体育新闻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媒体为博取受众眼球与吸引广告商的投资,不惜放弃自身的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将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导致体育新闻中丧失体育精神。具体来看,体育新闻娱乐化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恶意炒作导致虚假新闻
所谓新闻炒作,就是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有意夸大或歪曲事实的某些细节或因素,使报道的角度、规模、结构、手法等与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不相称。新闻炒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所谓的新闻轰动效应,即吸引受众眼球,增加卖点,扩大市场销量。③
近年来,随着体育传媒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恶意炒作的方式吸引受众注意力,忽略了新闻真实性。这不仅欺骗了受众,还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例如,2016年8月4日,中国男篮抵达里约热内卢后,有消息传出男篮队员和记者在乘坐大巴返回驻地的途中遭遇了枪战。这一新闻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震动,巴西、英国、西班牙等国的媒体都报道了这条消息。不过,男篮主教练宫鲁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男篮在从机场去驻地途中并没有遭遇所谓的枪战。后经里约热内卢当地警方调查,这次事件是不负责任的记者散播的假消息。像这样的不实报道在我国的体育新闻中并不少见,媒体为吸引受众注意力而采取多种手段本无可厚非,但歪曲事实甚至凭空捏造新闻只会折损自身的公众形象。
(二)追求感官刺激导致庸俗化
随着重大体育赛事的不断增加,参与体育报道的媒体也越来越多,体育传媒行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竞争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媒体都开始寻求自身发展的新出路。体育新闻娱乐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在具体操作中,部分媒体从业者违背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将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出现了体育新闻朝着色情、暴力倾向发展的趋势。
受众阅读体育新闻大多是为了娱乐消遣,不少媒体为了迎合一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利用色情化的标题、图片来吸引受众。尤其是网络媒体,露骨的标题、裸露色情的图片和视频充斥着网络新闻版面。体育新闻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但并不代表体育新闻娱乐化与“低级趣味”划等号。此外,含有暴力倾向的体育新闻也不少见,在这类新闻中往往充斥着血腥和挑衅的字眼,一些体育新闻从业者甚至专门搜罗斗殴、自杀和赛场暴力的信息,这极易造成体育等同于暴力的假象。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采取这种将体育新闻庸俗化的做法,不仅违背新闻道德,还干扰了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个人生活,损害体育的形象,甚至会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明确媒体定位,提高职业素质
首先,体育媒体要有正确的定位。人有人品,报有报格。随着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要打造一个成功的媒体,既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又要保持媒体从业者的良心。定位“精品”路线的《体坛周报》就是一个成功例子,《体坛周报》在报道中走“高端路线”,用不断创新的精品吸引受众,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
其次,要提高媒体人的职业素质。在市场化的今天,体育新闻事业的产业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体育媒体与其他媒体一样,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效益。“无论是媒体的整体还是记者个体,都应当熟悉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的要求,提高自律意识,强化自律措施,履行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④在新闻传播这个领域里,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业务水平能决定体育新闻报道的广度,拥有对体育事业正确的理解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体育报道。在新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少媒体从业者在不断制造逾越职业道德准则的新闻,这些媒体从业者是新闻报道的源头,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可以尽量避免体育新闻娱乐化向低俗化发展。
(二)完善对体育媒体的监控体系
在体育报道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过程中,除了媒体及媒体从业者自身的自律外,政府及媒体监管部门应及时完善体育媒体的监管机制,保证其更好地发展。
首先,相关部门监管力度要加强,政府或者体育组织应通过引导与监督,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对恶意制造虚假新闻、黄色新闻、有偿新闻的媒体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等。如今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创造商业价值,新闻媒体不断创新,寻求出路,但也有一些媒体走向了不正当的路子,使体育新闻娱乐化出现畸形现象,如果没有相关行政部门的强制介入,整个传媒市场必将缺乏秩序。
其次,媒体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面向社会吸纳谏言。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读者信箱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也可以聘请主管部门以外的专家进行批评建议,还可以邀请通讯员对本媒体提出意见。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营造活泼向上的体育风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的体育新闻才值得倡导,这样的体育娱乐化才值得发展下去。体育新闻本身特有的娱乐化属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但体育新闻的娱乐化程度一定要把握好,一味地追求娱乐化必将导致整个体育新闻业沦陷。为此,一方面体育新闻工作者要遵守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做出高质量的新闻;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体育新闻行业进行监督,促进体育新闻事业的更好发展。
注释:
①李涵婕.浅析体育新闻娱乐化[J].商,2014(51).
②胡兴荣.新闻伦理的冲突与客观性标准[J].中国传媒报告,2003(3).
③冉强辉,张业安.从大众文化视角透视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畸变现象及原因[J].体育科学,2005(4).
④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95.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