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兹恒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会议综述
大众创新背景下的图书馆学研究*
刘兹恒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李克强总理提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这一口号以来,大众创新这个词在全国各行各业都成为了最热门的词汇。之所以会热门是因为,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创新都只是个人的偶然行为,即在一个偶然的时刻,由于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某个聪明人的大脑产生了灵感,于是有了新发现和新发明。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从而启发他对万有引力的发现;瓦特看到水壶的水烧开后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从而产生了制造蒸汽机的灵感等。尽管牛顿和瓦特的传说很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但还是能够说明,那时的创新者还只是少数的知识精英。
工业革命以后,创新成为有目的的活动,逐渐开始由社会来进行组织和控制。社会上成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有了专门从事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大规模地研发新的技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虽然工业时代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不再由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但同农业时代一样,创新者仍然是少数知识精英和技术精英。
随着“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精英创新开始转变为大众创新。这是因为,首先,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力资源实现了知识化;第二,随着科研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科研设施实现了共享化;第三,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实现了紧密化,个人的创新活动和社会的创新活动成为了一个整体,难分彼此。于是,大众创新的时代就到来了。
今天我们这个博士生论坛的主题是“图书馆与大众创新”,我想,出题者可能考虑的是,在当前大众创新的背景下,图书馆应该做些什么,怎么来支持大众创新?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可能我今天就应该讲现在图书馆很热门的创客空间,图书馆应该为创客们提供创新创业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如何拿出专门的空间,再配备上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吸引创客们在图书馆免费进行学习、研究、讨论、设计并最终实现产品的创造。
不错,图书馆设置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服务是一种服务的创新,但正如我几周前在“图书馆创客空间:中美图书馆专家面对面”的谈话中所说,大众创新更应该是一种制度、一种机制,是每个图书馆都应该具有的内涵,而创客空间的建设只是图书馆创新的一种形式,未必是每个图书馆都必须要建设的。因为图书馆所处的环境不同、经费条件不同,不是每个图书馆都玩得起创客空间。作为支持大众创新的一个制度或者一个机制,没有开设创客空间的图书馆,仍然可以创新自己的服务,即以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图书馆员的专业技能为大众创新提供支持。
所以,作为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我今天在这里要讲的,不是图书馆怎么去支持大众创新,而是讲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即大众创新背景下的图书馆学研究,特别是我们的博士生怎样在大众创新这个潮流中也能够让自己的研究创新。
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的内涵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还应包括理论创新。在这三大创新中,技术创新是基础和前提,制度创新是条件和保障,而理论创新才是核心与灵魂。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主要是指图书馆学理论创新。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我们的图书馆学理论要表现出独到的创新特色,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树一帜;二是我们的图书馆学理论要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指导,不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而是图书馆实践的指南。对于我们图书馆学的博士生而言,进行图书馆学理论创新不仅要具有勇于创新的意识,还必须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图书馆学研究只有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比较中创新、在综合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得到的创新理论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能够与时俱进去指导实践。
那么,怎样才算是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理论创新呢?我觉得,依据理论创新实现的不同方式,可以把理论创新分为四种,即原创性的理论创新、修正性的理论创新、补充性的理论创新和方法性的理论创新。
1.原创性的理论创新,是指新的原理、新的理论体系或新的理论学派的构建。也就是说,这些原理或理论是以前没有过的,现在来开创。例如最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阅读推广领域长期来却一直是一个忽略研究、缺乏理论支撑的领域,对于阅读推广的价值、目标、类型、服务特点等理论问题研究极少,因而在阅读推广实践中取得的效果比较有限。我国学者范并思教授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近年来开始构建阅读推广的理论,试图让理论来回答阅读推广“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以及阅读推广服务的目标和方向问题,以奠定阅读推广理论自觉的基础。为此,他发起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中建立了阅读推广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着力研究以下一些理论问题:(1)阅读与阅读推广的关系;(2)阅读推广的基本概念;(3)阅读推广与现代图书馆理念;(4)阅读推广的理论目标等。最近,他和他的团队发布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进展2005-2015》报告白皮书,在图书馆界引起很大反响。这就可以看成是原创性的理论创新。
2.修正性的理论创新,是指在肯定和继承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原有的理论体系和原理,做出修改或者进行新的论证。典型的如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的新作《图书馆情报学概论》。本书理清了长期来图书情报领域关于数据、信息、知识、作品、文献等一直争论不休的概念,为图书情报领域的基础概念框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书所阐释的基本理论,作为观察与分析人类社会涉及的信息需求、查询、获取、利用的现象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和手段。有学者评述说,本书的面世将为国内图书馆学研究带来新鲜的血液,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水平在国际上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3.补充性的理论创新,是指前人已经提出了某些理论,但由于各种原因,被遗忘或淡化了,现在根据现实的需要,把它重新发掘出来,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发挥作用。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周亚,选择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这个题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和中国都曾经有过研究,对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最近几十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开始向信息技术方面倾斜,“去图书馆”的倾向时有冒头,图书馆学教育面临很大的危机。而上个世纪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对解释今天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应该有一些参考价值。但我们却没有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去分析,对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些老牌美国图书馆学院系的关门和倒闭只是解释为经济困境和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周亚同学利用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在美国学习和研究的一年时间,几乎去到了当年美国所有最著名的图书馆学院,通过翻阅相关的档案和资料,发掘出了大量新的材料,有些甚至是从未公开过的材料,然后站在今天的角度来探究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对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补充和完善了相关的理论,也因此这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论文。
4.方法性的理论创新,是指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角度,用新的模式、新的手段或新的视野,对图书馆现象做出新的解释,实现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过去,图书馆学研究主要是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分析归纳、逻辑推理为主,而现在很多研究都使用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但是在实证研究方法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些研究者仅仅通过发几十、上百份问卷就进行分析,不仅调查样本本身存在缺陷,即使是对这不科学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也没有对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极大影响了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性,让不少人开始厌倦图书馆学的调查问卷。但北京大学的王子舟教授,近年来投入很大精力研究我国民营图书馆。为了掌握民营图书馆的真实情况,他利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深入到一个个民营图书馆中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用这种新的研究方法进行民营图书馆研究,取得了很多令人信服的成果。
由此可见,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应该体现三方面的特点,即实践性、开放性和有用性。
1.实践性:理论创新要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图书馆实践既是理论的现实性的体现,又是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对象。
2.开放性: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目的是形成创新的图书馆学理论,这就需要广泛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就。
3.有用性:创新的理论要有实用性。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必须体现出它的有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必须与图书馆的现实保持一定的结合,也就是说,创新的理论需要“接地气”。
下面,我再谈谈对图书馆学创新研究的几点看法:
1.坚持科学的研究范式
科学研究范式既决定“研究什么”,又决定“怎样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具有根本性和支配性的地位。就图书馆学而言,就有人提出,“从技术、科学和人文三个方面来概括图书馆学的学术范型是具有逻辑周延性的”。在大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有很多图书馆员开始研究技术创新与图书馆的发展,提出图书馆也要有互联网思维,强调“互联网+”,寄希望于互联网给图书馆带来改变。这样的研究从量上看已经有很多,但并没有体现出质的变化,甚至有很多“互联网+”的论述非常生硬,导致研究偏离了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不能一味地盲从于技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技术、科学和人文三方面的结合。就图书馆而言,互联网只是为图书馆服务的,我们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图书馆+”,即以图书馆为主体,考虑怎样将互联网以及各种现代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否则,图书馆学研究如果仅仅唯技术是从,图书馆学的空间就会被挤压,甚至被边缘化。
2.将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物本位”改为“人本位”
传统的图书馆学研究确定了实在论的研究范式。近现代图书馆学都或多或少残留着近现代西方科学理论的原则,强调观察、经验、事实、分析、论证的重要性。例如芝加哥学派将科学实证原则运用到图书馆学研究,从而使知性思维逻辑和实证互为表里。然而,这种研究的本质实际上还是一种旁观者式的研究方法,是以一种脱离用户,导致主体人失落的方式来研究图书馆学。例如现在很多关于图书馆创客空间的研究,都是在谈图书馆如何配备和管理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为创客们服务,很少有从创客的角度去研究他们的信息需求和图书馆服务,结果一些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在热闹了一阵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变得萧条了。所以,在大众创新的背景下,图书馆学研究者不能再做一个“旁观者”。我们要将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游戏规则改变,努力将技术“读懂”并应用到图书馆学的研究中,从而产生更多基于用户体验的图书馆学理论。
3.博采众长,实现开放性研究
大众创新,少不了一个“众”字。我们必须承认,图书馆学研究也是在这种“众”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大众创新的背景下,其研究内容也在日益广泛与深入,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已成为必然的现实。表现在:(1)研究方向及理论探索不可避免会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2)必然会围绕社会热点,融合并参与大众话题。因此,图书馆学研究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立足长远、博采众长,通过借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富和发展自身,同时也将自身独有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向外推广,从而在与其他学科的不断交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刘兹恒,男,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第十届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