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年鉴体例的创新

2017-04-12 06:51:16郭大勇
上海地方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事迹调查报告年鉴

郭大勇

地方年鉴体例,即地方年鉴的编写格式,主要包括年鉴的体裁、结构、类目、文体四大部分。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地方年鉴事业迅猛发展。但是,地方年鉴的体例基本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模式,使地方年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本“政绩汇编”,失去了年鉴应有的定位,不能很好地发挥“存史、资政、教育”和“便民”的作用。为此,地方年鉴的体例必须创新。

一、动态内容增加“调查报告”体裁

地方年鉴的结构,一般由静态资料(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环境等)、动态资料(当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和人物资料等组成。几十年来,地方年鉴动态资料各大类的条目基本采用“概况”和数个“专题”组成。然而,“概况”写的是部门“工作”的概况,“专题”写的是部门“工作”的专题,整篇内容几乎全是一年部门工作的情况。虽然名曰地方年鉴,实际上是政府各部门一年“工作”的总结,而对部门工作的目的和改造的对象——客观事物,反而记述甚少或者避而不谈。比如“水利”篇,人们在年鉴上能读到的多是当年的抗旱、防讯、节水、水利工程等水利部门的“工作”业绩,却读不到当地水利的基本情况,如有多少水库,多少蓄水量;灌溉时间、水量、面积等是否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地下水的利用情况;排涝河道有多少,是否满足排涝的需要;水利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发展方向等,年鉴上都查不到。再如“老龄事业”篇,人们在年鉴上读到的只是“老年人救助金发放”“养老机构建设”“组织文体活动”等老龄办公室当年所做的工作,却读不到当地有多少老年人,多少空巢老年人,多少贫困老年人,老年人在思想、经济、住房、保健、就医、文化、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老龄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等。打个比喻,人们本来要了解一片园林,可是,读到的却是园林工一年来施肥浇水等工作记录,而对这片园林的情况还是陌生如初。

年鉴的本义是以资料性供人查考,提供借鉴,给人启迪,助人明辨。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其定位就在于提供客观事物的全面资料,让读者全面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以此为鉴,做出正确的对策,否则,年鉴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目前的年鉴,从大类上看记述的是各项客观事物,而从条目和内容上看则是对主管这一事物的某部门工作业绩的总结,很少甚至看不到客观事物本身的面目。这种以“工作总结”代替“客观事物”的现象在年鉴中已成惯例。政府决策者从年鉴上看到的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工作总结,所以根本不用看;民众看年鉴是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当地客观事物,以便准确地找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切入点,他们对各部门工作总结不关心,也不想看。把年鉴办成“工作政绩陈列室”,不管年鉴印得多厚,印得多精美,政府和民众都不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年鉴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以“工作总结”式的体裁来记述年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社会组织单一化,政府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主导型政府”。当时几乎一切工作都在党委和政府的安排部署之中,以“工作总结式”记述政府部门的工作,就能基本反映当时事物的全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市场成为发展经济的主导,与此相适应,社会组织走向了多元化和自主化。政府成为维护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组织正常秩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市场和社会组织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地方年鉴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随着经济和社会“主角”的变化而变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社会等客观事物为记述重点,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述政府的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决策者和民众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这个客观事物,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地方年鉴以其资料性发挥“借鉴”作用,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既要反映正面的,也要反映负面的;既反映成绩,又反映问题;既反映现状,又指出方向。这样的资料才有学习、参考和借鉴价值,才能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参谋和顾问。而符合这种要求的体裁就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事物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对策和建议)”三部分组成,既能使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又为我们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与政府部门和民众对年鉴的需求相吻合。如“某地水利事业调查报告”,就由“某地水利的基本情况”“某地水利事业存在的问题”“某地发展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对策和建议)”三部分组成。不论是政府部门决策,还是普通民众了解水利情况以便从事生产,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样的年鉴,能够成为政府部门和民众改进工作和生产经营的必备参考书,必将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

古代人们称青铜镜为“鉴”。“鉴”字由此衍生出“照”“审察”“儆戒教训”等含义。地方年鉴要成为政府决策和民众的生产生活的“明镜”,必须破除几十年来只报喜不报忧、回避问题,将年鉴作为政绩陈列室的做法,而是应当客观地展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的事业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克服各种困难中前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找不到问题,看不到困难,就找不到工作方向。年鉴要发挥其“借鉴”作用,必须如实记述各项事业的本来面目,既要记述取得的成绩,又要记述事业发展与人民需求存在的差距、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等。“忠言逆耳”。年鉴引入“调查报告”这一体裁,在调查报告中要减少溢美之词,多一些批评,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记述作为记述重点。

提高年鉴的“借鉴性”,调查报告不但要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还必须在预测性和前瞻性上下功夫,提出今后的工作对策和建议。为此,调查报告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和世界当前最先进的发展理念,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方向。比如,工业篇的调查报告要回答当地企业如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地制造业如何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道路等问题;农业篇调查报告要回答当地农业如何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乡镇篇调查报告要回答如何推动当地农村城市化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调查报告不应只记述当地的情况,还应在“发展方向”部分记述世界和中国最先进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供决策者参考。

年鉴动态部分各大类引入“调查报告”这一体裁,并不排斥写部门的工作。部门宝贵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创新工作,对以后的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仍然需要记入年鉴。因此,可以在事物大类篇下设两个条目,一是反映部门工作情况的“工作简介”,重点记述部门有借鉴价值的创新工作。二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调查报告”,记述客观事物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调查报告应当成为年鉴动态资料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体裁,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向年鉴写出一份反映客观事物的、对政府和民众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专业性很强,必须由相应的专家才能完成。为保证调查报告的质量,政府各部门必须打破由文秘人员向年鉴供稿的模式,至少安排两人向年鉴供稿。其中一人为文秘人员,负责写“工作简介”,另一人(或多人)必须是有关专家,负责写调查报告。必要时,政府部门可以借用外力,聘请高等院校、各级科研机构专家或社会调查机构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不能简单地利用现有资料,而是需要较长时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因此,政府的年鉴资料征集文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年终部署,而是应当提前部署,让各部门、单位供稿人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地方年鉴各大类增加“调查报告”体裁,并不意味着年鉴要增加很多页码。一方面,几十篇调查报告加入年鉴,确实增加了年鉴的文字量;但另一方面,我们用“工作简介”取代了原来的“工作总结”,又给年鉴减少了大量的文字。原来的年鉴用“工作总结”式的记述方法,文字冗长,内容多是常规性的会议、文件和工作活动。如有的年鉴将常规性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等写得很详细,文字很多,却都是例行公事。还有的部门写了“抓了几项工作”“采取了几大措施”“取得了几大成效”,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多是文字游戏,实际内容空洞无物。我们用“工作简介”替代原来的“工作总结”,就是对原来工作总结内容进行提炼加工,不写或简写常规性的迎来送往、内部管理、例行工作等“含金量”低的内容,重点写创新工作,写一年的新变化新发展。经过提炼加工后,“工作简介”比原来“工作总结”至少能减少一半的文字量,这就为年鉴增加“调查报告”留出了空间。当然,年鉴的“调查报告”不同于一般的调查报告。也应当节约文字,用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有价值的信息。

二、人物部分增加“人物事迹”体裁

几十年来,绝大多数地方年鉴人物篇一直沿用20世纪80年代地方年鉴的记人模式,用百分之八十以上篇幅刊登某级别领导干部简介,另加部分较高荣誉称号获得者简介。在计划经济时代,党委政府统一指挥,社会组织单一,领导干部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时年鉴的人物篇以记述领导干部为主无可厚非。改革开放几十年了,社会已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组织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党政机关的地位由“主导型”变为“服务型”。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人物不再局限于领导人物和荣誉人物,而是呈现多元化特点。经过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各领域、各行业都涌现出出类拔萃、独领风骚的人物,形成全社会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人物群体。这些人物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代表着当今社会的精神、追求和风貌,潜移默化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年鉴记述人物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放眼看全景,以社会影响力为尺度,将那些虽然没有多大官衔和多高荣誉,却在民众中有良好声誉,在各行各业、各群体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众多口碑人物记入年鉴之中。

口碑人物之所以为社会各界所尊重和青睐,完全靠他们有非凡的作为,有感人的事迹。口碑人物完全依靠事迹影响社会,感动民众。因此,年鉴应该在保留“人物简介”体裁记述领导人物和荣誉人物的同时,设立“人物事迹”体裁,专门记述各领域、各行业口碑人物的事迹。

年鉴“人物事迹”记述的口碑人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经济人物。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应当大量增加经济界代表人物进入年鉴,展示他们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弘扬优秀的经营理念和经商之道,传承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商业文化;展现他们脱颖而出、保持繁荣的内在精神力量。面对数以百计的经济界精英,可对经济人物再按行业进行分类记述,如农业中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产捕捞业、花卉产业等,各种工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中的零售业、物流业、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电商等,将各行业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收入年鉴。收录经济界人物,不能仅仅以经营规模的大小和赢利多少为标准,重在通过人物事迹展示和弘扬内在的优秀企业精神和商业文化。

(二)职业人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多元化,各个行业、各种职业涌现出了一批职业模范,他们把职业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干一行爱一行,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兢兢业业,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和模范。他们以自己精湛的技能和默默的奉献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扬。这些普通劳动者有勤奋、敬业、奉献等珍贵的品质,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他们的人生不一定是富裕的和显耀的,有的甚至收入微薄,但他们的人生却是充实的和幸福的,成为最多数劳动者的代表。地方年鉴应当收录各行各业的职业代表人物,这样才能展现社会人物的全貌,弘扬埋藏于民众中质朴的、平凡的却又是宝贵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职业人物可按职业分类记述。如种田农民、养殖农民、农民工、技术工人、出租车司机、干部、教师、医生、护士、警察、律师、快递员、护工、清洁工等等。社会上的职业数以百计,各种职业都有具有工匠精神、技术超群、敬业爱业在业内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他们中有的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荣誉,但多数还是仅仅流传于人们的口碑中。年鉴收录这些人物,不应看他们是否获得了荣誉,而是要看人们的口碑。他们是普通人,但他们的意志坚忍不拔,他们的奋斗路上洒满了辛勤汗水,充满了平凡却又感人的故事。

(三)美德人物。将各类流传于人们口碑中的美德人物记入年鉴,能够弘扬正气,传承传统文化的正能量。美德人物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模范党员干部。记述牢记党员宗旨,为人民幸福和社会事业无私奉献的模范党员干部。二是扶危济困人物。记述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助学,帮扶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慈善好人。三是见义勇为人物。记述面对群众的危难挺身而出,与邪恶势力英勇搏斗的先进人物。四是家庭美德人物。记述为亲人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人物。五是自立自强人物。记述与命运奋勇抗争的残疾人、自学成才者。六是好事佳话。记述不能纳入上面五类的好人好事,以记事为主,记述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事件。

(四)其他口碑人物。将某方面出类拔萃且代表正能量的人物收入“其他口碑人物”中。如长寿老人、在民间有良好口碑的乡土作家、业余艺术家(歌唱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曲艺家等)、业余发明家、家教模范、健身榜样等。记述他们的成功经验,给人以启示和教育;记述他们在职业时间以外矢志不移、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激发人们勤奋成才的热情。

另外,年鉴人物篇还应增加“犯罪人物”这一类别。犯罪分子违法犯罪导致身败名裂,犹如前车之鉴,对人们有强烈的警示作用,其教育意义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然而,当前年鉴人物篇普遍存在只记述正面人物,对犯罪人物一律回避的现象。为发挥反面人物独特的教育警戒作用,人物篇应当收录犯罪人物。此部分要选择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例,通过记述当事人如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给人们敲响警钟,教育人们遵纪守法。

与“人物简介”以介绍领导人物和荣誉人物的简历为主不同,“人物事迹”的记述重点是口碑人物的事迹。每个口碑人物都由普通人物脱颖而出,他们都有奋发向上的人格精神和感人肺腑的奋斗故事。在记述这类人物时,文体上要力求将每个口碑人物的事迹如实地写生动,写精彩。不必追求“惜字如金”而压缩文字,也不必追求每个人物的篇幅大体一致,可以写故事的背景,可以写情节和细节,可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写人物的对话。总之,如实地把人物事迹写得鲜活逼真,栩栩如生,以事迹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受到感染和洗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物的教育作用。

人物部分增加“人物事迹”体裁,需要广泛深入地搜集各类口碑人物资料。这些资料通过政府部门很难搜集。因此,必须创新年鉴征集人物资料的方法,面向社会全景式搜集人物资料。一是通过各类媒体面向社会“有奖征集”人物资料。二是与各种民间组织(如农村中的各种经济互助组织、企业家协会等企业的各种组织和协会、各种商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律师协会、志愿者协会、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加强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集人物资料。三是与各类新闻媒体加强联系,搜集人物资料。四是组织民间采访。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招募若干志愿者或采访员分配到各个网格。志愿者或采访员走进各个网格的社区、农户、商户、厂区、工地、园区等现场,通过采访群众搜集人物口碑资料。对各类口碑人物的资料,必须进行调查核实,确保录入年鉴资料的准确性。

首部设立“人物事迹”体裁的年鉴,应全面收录几十年来各类口碑人物事迹。此后出版的年鉴,重点记述当年涌现的口碑人物事迹。

设立“人物事迹”体裁,既不违反人物“生不立传”的原则,又与当前通用的以“人物简介”“人物表”等体裁记述领导人物和荣誉人物不发生冲突。可以保留原来“人物简介”“人物表”等内容,将其中事迹突出的人物纳入“人物事迹”相应类别中对其事迹进行详细记述。

三、整体结构增加“便民服务”篇和“读者评说当年”篇

改革开放几十年,地方年鉴印制得越来越精致,然而,年鉴由政府编纂,再发放给政府各部门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普通民众对年鉴不感兴趣,年鉴总是无法走进普通民众之中。除了“工作总结”式年鉴资料含金量低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为民服务的内容。普通民众生产和生活与政府息息相关,很需要了解政府的政策,很需要一部解读政府的书籍。政府编纂的年鉴理应承担起解读政府政策的职责,然而,农民从年鉴上查不到国家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企业从年鉴上查不到国家对低碳环保和高新技术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民众查不到政府的各项社会保险政策,老年人查不到政府对老年人有哪些优惠政策。读者从年鉴上查不到政府各部门单位有哪些服务内容,甚至查不到政府各部门单位的公开办公电话。民众从年鉴看到的只是非常详细的各部门工作总结或者业绩介绍。

既然年鉴由政府主办,既然年鉴要服务民众,那么年鉴就应该把民众的需求当作自己的使命,担当起向民众介绍政府、解读政府的职责。因此,年鉴在介绍各行各业基本情况的同时,还应该增加“便民服务”篇,为民众搭起了解政府的桥梁。“便民服务”篇的主要内容,一是解读民众关心的产业、金融、保险、住房、上学、就业、就医等热点政策,二是解答民众困惑的热点问题。如:面对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市场,民众应当如何识别真伪?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资宣传,居民如何选购理财产品?面对跌宕起伏的房产市场,购房者应当采取什么对策?等等。普通百姓绝大多数相信政府,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而政府主办的年鉴理应为政府回答这些问题提供平台,让群众明确政府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明辨是非,避免吃亏上当。当然,年鉴的“主业”是“资料性”,不能把年鉴办成“办事指南”。年鉴“便民服务篇”应当简明扼要,不能占大量篇幅。介绍政策内容不应照抄照搬,可以列出主题,摘要刊登,并附各部门、单位办事电话,为民众查询详细内容提供联系方式。

在读者心目中,地方年鉴由政府主办,代表政府的观点,有最高的权威性。因此,年鉴应该有担当精神,将人民群众对年鉴的这份尊重和信任承担起来,并充分运用这种地位和价值,为民众服务。民众信任年鉴,不但希望通过年鉴解读政府,也渴望通过年鉴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心声。年鉴不应当只让政府说话,也应该为民众说话搭建一个平台,让政府听到民众的声音。因此,地方年鉴还应当增加“读者评说当年”篇,给民众提供一个表达意愿的空间。

比如,记述2017年情况的年鉴,应当设立“读者评说2017年”篇。这个篇目由以下分目组成,一是“年度评选”。以政府年鉴名义成立评委会,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或组织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众代表参与投票,评选“2017年当地十大新闻”“2017年最感动当地人的事件”“2017年当地优秀企业家”“2017年当地最美景点”“2017年当地最佳能工巧匠”等,通过评选活动,倡树新风,树立楷模,凝聚人心。二是“年度活动”,以政府年鉴的名义组织“2017年某地风景摄影比赛”,宣传当地优美的生活环境;组织“我心中的2017年”和“我为某地献计献策”等有奖征文活动,反映2017年当地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广泛征求民众对当地各方面工作的建议和计策。“读者评说当年”篇,一方面反映民情民意,另一方面吸纳广大民众参与年鉴组稿,提高了年鉴的知名度和感召力,为年鉴走进民众打开大门。

猜你喜欢
事迹调查报告年鉴
感谢《年鉴》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源流(2023年2期)2023-03-29 05:46:58
四川31部年鉴获全国奖项
巴蜀史志(2023年6期)2023-03-18 05:11:26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18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史志学刊(2020年3期)2020-11-26 06:12:04
人物与事迹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中华戏曲(2018年2期)2018-08-27 10:05:52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