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乐 孙晓艳
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 李 乐 孙晓艳
当代大学生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成长,是使用自媒体的主体人群。自媒体一方面对大学生开阔视野、释放压力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又容易引起鉴别能力下降和媒介依存症等问题。因此要对大学生善用自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自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传播方式,与其他媒体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性: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大多来自社会的“草根阶层”。他们都是业余的新闻爱好者,没有明确的利益目的,对于新闻事件少有预设和偏见,因而看法相对客观,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具有平民化、个性化特性。
自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一个个信息的制作发布,到受传者手中的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媒体所不能达到的。这就体现了自媒体传播快的特性。
自媒体平台的交互性更强。自媒体发布信息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与反馈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相互交流传递,得到想要的答案,从而体现了交互性强的特性。
自媒体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彰显个性、表达自我、交流沟通的巨大空间,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拓宽大学生视野,促进知识积累、思想交流。大学生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表达想法、抒发感情,不同思想交流碰撞就会溢出可以分享的文化美酒,从而接收到更多的文化信息。
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和减轻压力的空间。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就业形势严峻,从业竞争环境愈演愈烈,使在校大学生压力随之增大,这些压力如果长时间释放不出去很容易转变成消极情绪。自媒体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平台,大学生不仅可以主动查看讯息自我解压,而且可以把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网友或专家分享交流。
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心理问题,阻碍其发展和学习。
以自我为中心。自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想尽快脱离父母和校园而奔向自由,完全独立不被约束。这也就使大学生太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包容和妥协,不服从学校和父母的管教。同时在自媒体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大学生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尽情发挥想象力,探索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触碰的领域。根据西部网讯的消息称,西安周至县的两名学生在网上传播了一则关于“H7N9”疫情的虚假信息,造成较大影响。周至警方发现后,对两人依法做出了处理。由此看出,过度自由使大学生极易做出有违道德、编造散布谣言的错事,使其道德修养弱化和责任意识淡化。
人际交往障碍。现今许多大学生长期过度利用自媒体、沉湎于网络的世界无法自拔,从而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形成了媒介依存症。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已经超过5个小时,他们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虚拟的世界里。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极为内向,不愿意与身边人交流沟通,不关心班级与学校举办的任何活动,没有朋友,没有集体归属感,从而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赏识。这类学生越是依赖自媒体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赏识和满足感,越是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对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可以扬长避短,故而对于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宜疏不宜堵,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自媒体,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一)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渠道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数字化教学,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或电脑就可以上课学习互动,突破现在仅在教室上课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的广度深度。
首先,通过自媒体与学生建立固定的传播联系,为心理教育服务。例如,老师或专家与全班同学建立一个微信群或QQ群,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发布到群里,老师或专家会在第一时间给予解答、意见和建议,同学之间也可以交流心得,彼此借鉴、互相鼓励、共同学习。
其次,高校可以利用自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直播平台,进行专题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播。老师在固定的时间在自媒体直播平台直播,把自己最新的教育成果、心得体会及方法第一时间与同学分享,并且与同学互动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同传统媒体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发展,自媒体使用途径也随之增多,利用自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也开始应用于各大高校,然而要使自媒体真正减少不良信息的诱导,就要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形成媒介的融合发展态势,以创新传播途径。将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以传统媒体为平台传给其受众,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传播效果,扩大影响范围。利用数字化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布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并且着重介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法律法规。这样首先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和高效性;其次使传播结构优化,让大学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再次可以实现信息传递,同时保证了信息的质量,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
(三)推进向善向上健康网络文化的发展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混乱复杂,大量的谣言、不真实的信息被任意转发浏览,更严重的甚至还有涉及隐私的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信息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的清朗,影响受众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自媒体应用主体的大学生来说,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最为严重。
我国对此类网络现象尤为重视,为规范和优化网络环境,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例如今年6月1日正式执行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随后“中国第一狗仔”“名侦探赵五儿”“全明星探”等19个微博八卦账号被封,这不仅仅是对个人隐私和名誉的维护,更是对急功近利、低俗媚俗、造谣诽谤的行为表明了态度。各大高校也纷纷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国家规范网络文化的相关规定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规范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使用自媒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做到不被不实信息所迷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参与舆论监督,为国家社会服务,共同营造向善向上健康的网络文化。
(四)注重引导大学生善用自媒体
当代大学生都具备使用自媒体的能力,但是对于这一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如。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楚地知晓自媒体对社会、国家、人民的深刻影响,面对自媒体平台的内容依然能够维持充分的清醒。①詹姆斯·波特(W.James.Potter)认为,“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对传媒运作有认识,差别在于程度的高低。程度低的人较容易接受媒介上的表面信息,警觉性偏低,因此也较容易受传媒影响。程度高的人则较能够穿越表象,思考信息背后的意义,并且对媒体语言、经营方法、拥有权、乃至媒体对人的影响等问题有相当理解。”所以培养大学生在原有技能基础上善用自媒体尤为重要。高校应该积极调查学生自媒体使用能力的状况,针对那些容易接受自媒体平台上表面信息、警觉性低、被不实信息迷惑,以及使用自媒体颠覆现实、沉迷于虚幻无法自拔、寻求精神寄托等的学生,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尽快从迷失状态中脱离出来,帮助他们正确判断自媒体平台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学会利用自媒体发展自己、充实自己,将自媒体当作学习发展的工具。
综上所述,自媒体是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其平民化、大众化、交互性强、传播快的特性使大学生爱不释手。善用自媒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拓宽渠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才能更高效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健康心理。
注释:
①[美]詹姆斯·波特著.李德刚译.媒介素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1.
(李乐: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孙晓艳:南阳师范学院本科生)
南阳师范学院2017年SPCP项目“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