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生新闻的几点思考

2017-04-12 01:02孙振华
数字传媒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

孙振华

对民生新闻的几点思考

孙振华

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40

民生新闻的出现将话语权从社会精英渐渐转向了广大民众,实现了以传播者为主体向接受者为主体的成功转型,使民众从消极的被动接受上升为积极的主动展现,但如今的民生新闻却没有了往日的“风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民生新闻的境遇进行了探讨,认为民生新闻应在思想、温度、品质上狠下功夫,努力彰显民生新闻的大众立场和公共服务性,实现民生新闻更大的价值,真正成为“百姓代言人”。

民生新闻 新闻价值 新闻品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时至今日,细细品味其中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要求仍然没有过时。新闻报道工作特别是民生新闻作为老百姓的“代言人”,无疑是最应该做到这一点的。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民生新闻如今已成了各大电视台不可或缺的新闻节目,但在一段时期中,一样的表情、一样的语言、一样的交通事故,甚至一样的奇闻轶事几乎成了民生新闻的“标准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受众对民生新闻的新鲜感渐渐退去,民生新闻似乎没有了刚出现时的火爆,加上受众对待民生新闻的心态也趋于理性和平和,不免让受众感觉当下的民生新闻“今时不同往日”,虽然这其中不免有诸多客观方面的理由,但是不难发现,内在的主观方面才是制约民生新闻前进的主要原因。

一、从关注角落转变为涵盖多层面,做有思想的新闻

民生新闻自出道以来就扮演着百姓代言人的角色,与民众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长期以来,民生新闻以为民解忧为宗旨,确实获得了百姓的认可,但由于民生新闻的局限性和“过分的贴近”,常常讲述的都是“小民生”,诸如邻里矛盾、情感纠纷、街头闹剧,致使这样的身边琐事经常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角”,结果民生新闻成了“市侩新闻”,记者则成了社区居委会的代言人,被锻炼成为专职调解家长里短、街坊邻里纠纷的“救火队员”。不可否认,开始这样的新闻确实让受众眼前一亮,关注度也会增加,但是时间一长,信息爆炸必然使受众审美疲劳和情感麻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新闻的影响力下降。

民生新闻作为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它不等于单纯的角落新闻、家庭新闻或社区新闻,民生新闻需要贴近生活,但不是毫无底线的去贴近无关痛痒和缺乏实际意义的生活琐事,并不是说角落新闻不能做,“小民生”不能报,关键是考虑如何把角落新闻做的覆盖面更广,要从“小民生”中看到“大民生”。

2015年笔者曾创作《伤车又伤人,“凶手”竟是风筝线》短消息,最初报道的就是一起普通市民因放风筝不慎,导致风筝线意外划伤行驶中的机动车和司机的新闻事件,但笔者没有一味追求新闻事件的还原与再现,而是通过对当事司机的切身经历、民警处理事件的过程、风筝爱好者的所见所感,以及风筝协会专家对放风筝危险性的评价,不断完善新闻事件背后的诸要素,同时又另辟蹊径加上了对风筝线分别进行刀割、火烧、拖动汽车的实验,结果把一件原本不起眼的交通事故引申成了对风筝线危险性的介绍和科学放风筝的提示。由于没有拘泥于以往的民生新闻常态,加上采访到位、逻辑清晰、新闻结构安排合理,使得该新闻先后被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河北卫视《看今朝》栏目,以及人民网、凤凰视频、网易、搜狐等网站播发或转载,新闻最终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广电协会城市台委员会电视新闻类短消息二等奖。

要想赢得受众的认可,新闻不仅需要好看,能反映出受众诉求,还得通过一定的思想和内涵把新闻的传播者与接受者连接起来,并透过简单的现象找到生活琐事中值得大家共同深思的新闻点,扩大新闻内容涵盖的层面,让受众通过新闻明是非、辨丑恶、趋利避害,避免只是单纯把单个的新闻事件放大,这样才能引起不同群体受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二、从强调个体过渡为服务公众,做有温度的新闻

作为老百姓的新闻,民生新闻常常会选择“停水断电不供暖、垃圾煤气物业费”这样的新闻题材,起初这样的题材或许能调动观众的胃口,但长期播放类似新闻难免会使记者陷入采访和创作的思维惯性,使新闻就像流水线上生产的一样。特别随着同类新闻热线越来越多,使过去已报道过或不具备典型意义的选题绊住了民生新闻记者的脚步,记者是“疲于奔命”不说,新闻视角也越来越狭窄,降低了民生新闻的价值,甚至因此助长了部分受众对民生新闻的“依赖”,不愿通过正常渠道和方法解决问题,只知一味找媒体曝光,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舆论力量。

其实,民生新闻贴近群众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毫无原则的去贴近缺乏社会价值的百姓私事或个人小事,作为新闻媒体民生新闻服务的应是“民众”整体,而不是“民众”中的某个人或一小部分群体,如果是那样也未免显得太片面了。

2015年内蒙古统战部、内蒙古光彩事业促进会、内蒙古红十字会等单位共同筹资一千万元开展了“光明行”项目,即三年内要对内蒙古自治区一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笔者对此进行了报道,但却没有仅关注项目的启动仪式和个别患者的救治工作,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对呼和浩特当地不同地区众多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的术前入户筛查、术中医院治疗、术后回家恢复等多个环节的跟踪报道,并通过新闻持续的全方位的播出效果积极推动了当年呼和浩特地区救治名额的大幅增加,既增强了新闻与广大受众的黏性,也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从中受益,形成了一组强有力的报道。新闻播出期间不少居民甚至都把电话打到了栏目热线上,使新闻热线成了回答有关免费救助条件和方式的咨询热线,记者则成了广大受众与救治项目间的“连心桥”,进一步扩大了新闻影响范围,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由于并非每个个体的需求都是正确的,所以不能单纯认为讲述老百姓的事就是民生新闻,古人曾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论断,做民生新闻当然也不能仅是“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是一种公共资源,要让受众明白新闻是大家的新闻,民生新闻是讲述社会大众的新闻,通过把百姓的共同利益与民生新闻的价值统一起来,让受众眼中的新闻不再是“事不关己”的“冷冰冰”的信息,而是与每一个人都相关的温暖式的新闻,才能使民生新闻获得更多的“阅读量”,真正让民生新闻来源于民众,服务于民众。

三、从一味迎合延伸为寓教于意,做有品质的新闻

在台与台、频道与频道、栏目与栏目的激烈竞争下,民生新闻市场占有率的争夺日趋白热化,部分媒体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扩大收视率,一味迎合受众心理偏好,导致民生新闻出现了一种畸形的发展趋势,虽然满足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望,但最后恐怕反过来却歪曲了民情、干扰了民声、误导了民意。民生新闻也是新闻,是新闻就必须遵守新闻的基本规律,体现新闻的品质和责任,不能为了“搏眼球”而做新闻。惊险、刺激、怪异的新闻事件固然能引起受众的观看热情,但也容易导致新闻的“庸俗化”和“狭隘化”,丧失权威性、严肃性,让人感觉就像“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损害民生新闻的公信力不说,甚至因此使民生新闻越走越远,偏离新闻的本质,成了“取悦”受众的工具,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

看新闻不是看热闹,随着受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越来越理性,要想把观众吸引在电视机前,不拿出点“干货”是不行的。笔者调查发现,民生新闻的收视群体较为广泛,但大部分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成年人,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需要的是“有用”的,能产生共鸣的东西,对于“新特奇”外衣包裹下的新闻多是一看了之,难以形成忠实稳定的收视群体。

2016年笔者创作的《走进清真大寺,体验回族文化传承》的新闻报道,新闻以记者在清真寺中的现场感受为出发点,结合阿訇对清真寺历史的介绍引出了回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而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清真寺如何凝聚回族百姓,影响几代穆斯林群众积极投身于当地民族团结和建设家乡的内容。新闻播出后仅一个小时节目官方微信的点击量就突破了三千条,之后又通过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平台被全国其他媒体转载和播出,不少观众也通过微信平台与记者进行互动,其中点赞和点评的数量更是高于其他猎奇式的民生新闻,体现出受众不仅用眼看了新闻的表象,更是用脑用心体会了新闻的内涵。

民生新闻需要贴近实际,但是不能贴近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社会百态,记者做民生新闻要不忘初心,以良好的新闻品质赢得受众的口碑,民生新闻如果全都是“热闹有余,精彩不足”的内容,那和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有何区别。民生新闻不是单纯的“传声筒”,它吸引人的也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缜密的逻辑思维、灵活的语言表达、打动人心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这其中尤其是作为精神层面的情感和文化又最能抓住受众的“心”,体现媒体责任,使民生新闻在寓教于意的无形之中彰显新闻品质。

如今随着传播主体逐渐由传播者本位向接受者本位转变,再不是新闻播什么,观众看什么的时代了,它要求民生新闻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更多从受众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需求出发,只有服务的受众越多,才能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眼下民生新闻仍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未来究竟会如何,相信唯有民生新闻记者共同努力,引导民生新闻正确的价值取向,抵制“垃圾新闻”,寻求“绿色新闻”,进而实现和推动民生新闻的改进和完善,推出“有思想、与温度、有品质”的民生新闻作品,才能使民生新闻真正“关注百姓、服务百姓”,成为百姓的“代言人”。

[1]张鹤,苟旭迪.民生新闻现状与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2(11).

[2]陈嘉宾,李静.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走出传播误区[J].新闻世界,2013(9).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2

A

2096-0751(2017)07-0007-04

孙振华 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 编辑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